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中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中的渗透

数形结合思想在函数、方程和不等式中的渗透
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第二高级中学 刘军华 443500
数与形是数学中两个最古老、最基本的元素,是数学大厦深处的两块基石。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根据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数的问题利用形来观察,揭示其几何意义;而形的问题也常借助数去思考,分析其代数含义,如此将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充分利用这种“结合”,寻找解题思路,使问题得到解决的方法称之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这样就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结合起来进行思索,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从而利用数形的辩证统一,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纵观多年来的高考试题,巧妙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形结合的重点是研究“以形助数”。

借助数形结合,常与以下内容有关:①实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②函数与图象的对应关系;③曲线与方程的对应关系;④以几何元素和几何条件为背景,建立起来的概念;⑤所给的等式或代数式的结构含有明显的几何意义。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应用广泛,常见的如在解方程和解不等式问题中,在求函数的值域,最值问题中,在求复数和三角函数问题中,运用数形结合思想,不仅直观易发现解题途径,而且能避免复杂的计算与推理,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

这在解选择题、填空题中更显其优越,要注意培养这种思想意识,要争取胸中有图,见数想图,以开拓自己的思维视野。

笔者将从几个方面来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问题1:函数的最值】
1.(2006浙江卷)对R b a ∈,,记函数⎩⎨

=a b a a b a ,,|,|max 则函数)(||2||,1||max )(R x x x x f ∈-+=的最小值是。

【分析】方法一:写出函数的表达式,求分段函数的最小值。

方法二:根据函数的意义,这是一个所谓“取大”的问题。

我们只需画出函数|1|+=x y 和|2|-=x y 的图象,则两个函数图象上方的折线部分即为)(x f 的图象,观察易得在21处取得最小值2
3。

2.(2006辽宁卷)已知函数|cos sin |21)cos (sin 21)(x x x x x f --+=
,则)(x f 的
值域是( )
A.]1,1[-
B.]1,22[-
C. ]2
2,1[- D. ]22,1[-- 分析:本题与题1为同一类型,即}cos ,min{sin )(x x x f =,R x ∈可,这是一个所谓“取小”的问题,仿上题直接画图求出值域为]22,
1[-。

3.函数1362222+-++
-=
x x x x y 的最小值为________。

分析:抓住式子的几何意义,写成
2222)20()3()10()1(-+-+-+-=x x y , 转化为动点)0,(x P 到定点)1,1(A 和)2,3(B 的和最小,即5||||||1=≥+AB PB PA ,所以函数的最小值为5。

【问题2:方程根的个数】
1.(2010全国卷)直线1=y 与曲线a x x y +-=||2有四个交点,则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_。

分析:由直线与曲线的有四个交点转化为方程 1||2=+-a x x 有四个根,再转化为直线a y -=1
与曲线||2x x y -=有四个交点,画出图象便可观察
到只需0141<-<-a ,则a 的取值范围为451<<a 2.若直线k x y +=与曲线21y x -=分析:曲线21y x -=是单位圆122=+y x 的右半圆(0≥x ),
k 是直线k x y +=在y 轴上的截距.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两曲线图像
如图所示知:直线与曲线相切时,2-=k ,由图形:可得2
-=k 或11≤<-k 。

3.方程lg sin x x =的实根的个数为( C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4
1- a -=1
分析:把方程根的个数转化为两函数 x y lg =与x y sin =图象的交点个数。

【问题3:不等式的解集】 1.(2009江西卷)若不等式2)2(92-+≤-x k x
,则=k __________。

分析:问题转化为],[b a x ∈时,曲线(922≥=+y y x 始终位于恒过定点)2,2(--的直线2)2(-+=x k y
的下方。

观察图象知2=k 。

2.对一切实数x 不等式|1||2|x x m ++->恒成立,__ __。

方法一: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可知,|2||1|-++x x 表示数轴上的点到-1与2两点的距离之和。

方法二:利用分段函数|2||1|)(-++=x x x f 的图象。

方法三:利用||||||b a b a +≥+|,则3|2||1|≥-++x x , 所以3<m 。

3.若x ∈()12,时,不等式()log x x a -<12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为( )
A. (0,1)
B. (1,2)
C. (1,2]
D. [1,2] 分析:画出函数图象观察,我们看到2=a 时为
临界状态,且此时满足条件,又因为1>a ,所以可得 21≤<a 。

合的思想可以做到事半功倍,而且越来越多的高考题也在考察学生此方面的能力。

借助数轴,运用数轴的有关概念,解决与绝对值有关的问题,借助函数图象解决与函数相关的问题。

从以上例子可体会到转换数与形的三条途径:① 通过坐标系的建立,引入数量化静为动,以动求解。

② 转化,通过分析数与式的结构特点,把问题转化到另一个角度来考虑,如将转化为勾股定理或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等。

③ 构造,比如构造一个几何图形,构造一个函数,构造一个图表等。

一方面是借助于“数”的精确性和规范严密性来阐明“形”的属性;二是借助x 2log (-=x y
于“形”的生动性和直观性来阐明“数”之间的关系,使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有机结合。

在解题时充分考查数学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既分析其代数意义又揭示其几何意义,将数量关系和直观形式巧妙结合,寻找合理的、简捷的途径解决问题。

正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与形,本是相倚依,焉能分作两边飞,数缺形时少知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裂分家万事非,切莫忘,几何代数统一体,永远联系,切莫分离。

”代数法是从“数”的角度解决问题、几何法从“形”的角度解决问题,这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