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向
2 — 6
万方数据
他内心之中的东西, 当他们强调大众文化的某些特征时一 也就 势必遮蔽了其他的特征。此外, 道德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传统 总是与权力结合在一起的, 这意味着, 知识分子阶层有权批 评“ 他者” 自身却不需要接受任何批评。就此而论, 而 道德 人文主义话语并非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理批评, 在更多的时 候只是一种冠冕堂皇的道德义愤。事实上, 道德主义只在价 值论意义上对大众文化作出了善与恶的判断, 而未能在认识 论意义上揭示大众文化在中国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在人文 知识的学术视野中, 以娱乐为本位的大众文化因为道德缺席 注定只能得到否定性的评价。 大众文化是传统道德人文主义的“ 反题” 。传统/ 现代、 道德人文主义/ 大众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构成了当代中国大 众文化批评的一个独特向度。大众文化文本必须首先成为 某种挑逗人的符号即欲望的代码才能为大众所接受, , 这样 大众文化作为现代文化形态必然与归属于中国传统话语系 统的道德人文主义相斥相克, 它拒绝受传统文化的遗产, 因 为接受遗产就意味着要担当启蒙、 教化的义务 , 这对于生来 就具有娱乐性、 媚俗性和逐利性的大众文化来说不舍是井水 犯了河水。用历史主义的眼光去审视, 道德主义丧失了介人 现代生活和现代文化的能力, 它正在演化为一种供后人凭吊 的古旧的东西被保留 在思想史中。当然, 我们不能生活在一 个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中, 而且没有任何传统的世界从来就 没有真正存在过, 因此, 道德主义之于大众文化的批判并非 完全意气用事, 从某种意义上说, 道德人文主义抓到了大众 文化道德弃权的要害。 但是, 如果以为我们生活在一个恒久 不变的纯粹的传统世界中 那将走向原教旨主义。 其实, 所有 的传统都是被发明的, 我们只能生活在不断被现代性改写的 传统中。正是在这一歧义性中, 我们发现了大众文化的错 误, 同时也发现了道德人文主义在批判大众文化时所犯的错
中国 大众文化批评文本从概念到命题, 从提问方式到结论基
本上是对西方理论话语的翻版。 8 年代到如 年代初期, 从 0 阿多诺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一度成为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 主导性模式, 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辩护理论在 0 年代却 产生了 压倒性的影响, 特别是 1 3 9 大规模的商业化世俗化 9 浪潮出现以 中国的批评家们几乎全部一头扎进西方大众 后, 文化辩护理论中。就笔者阅读所及, 大陆学者近年来出版的 关于大众文化的研究著述中, 利维斯、 维廉斯、 霍加特、 霍尔、 费斯克、 麦克盖根的名字在频繁的引用中变得炙手可热。套 用经典作家的话说, 不是中国的批评家掌握了西方的理论话 语, 相反, 是西方理论话语掌握了中国的批评家。批评的主 体性因此缺席。 再清楚不过的是,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是在西方历史场景 和知识背景中产生的用以解释西方大众文化现象的学说体 系, 属于一个特殊的话语系统。这意味着, 西方大众文化理 论只有在一定的文化场域中才是有效的, 脱离特定语境而将 其当作绝对普适性的话语只能导致不明就里地误释。对此, 我们透过用后殖民主义解读张艺谋、 用文化工业理论解读金 庸、 用解构主义解读王朔以及用女性主义解读张洁、 王安忆、 林白、 陈染、 卫慧、 绵绵等批评个案便不难看出。中国大众文 化批评文本变成了西方理论话语的拼盘杂烩。实际上, 我们 经常煞有介事地把西方大众文化理论提出的问题当作了自 己的问 造成对中国大众文化现实实践中的诸多真正问题 题, 的遗忘和悬置。比如, 阿多诺指控大众文化是统治集团实施 意识形态控制的工具, 然而在中国, 连大众文化的坚决反对
西。
从学科意义上讲,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至少应从 1 9 8 年 6 英国 社会评论家马修 ・ 阿诺德出版的《 文化与无政府状态》 一书算起。此后, 大众文化批评几乎成为西方人文社会科学 领域中引人注目的奇观。诸多学术流派诸如德国法兰克福 学派、 英国伯明翰学派、 政治经济学派、 法国结构主义— 后 结构主义学派以及美国后现代主义学派纷纷以大众文化为 知识对象, 他们所提出的概念命题诸如文化工业、 肯定性文 化、 解码制码、 雅俗合流、 意识形态、 仿像、 内在结构、 狂欢、 群 氓、 单向度、 公共空间、 霸权……至今仍是大众文化批评不可 或缺的通用语汇。除此之外, 叙事理论、 女性主义、 精神分析 批评、 读者中心批评以及特立独行、 不傍不依的思想家巴赫 金、 阿尔都塞、 布尔迪厄、 福柯、 葛兰西、 麦克卢汉、 丹尼尔 ・ 贝尔等也都从不同层面进人大众文化的本质腹地, 进行了各 具特色的学理阐发。无疑, 以上理论话语都在中国大众文化 批评中得到了积极的回应。事实上, 世纪9 年代以来的 2 0 0
—
2 一 7
万方数据
者也承认, 大众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文化之间并不存在直接 的“ 共谋” 关系, 不仅如此, 年代初期 以降, 8 0 中国大众文化 正是作为避开主流意识形态控制的公共文化空间而昭示其 正当性的; 麦可卢汉说大众文化是由商人雇佣技术人员制作 的用来赚钱的文化,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大众文化的市场实现 率还很有限, 赔钱的不在少数; 费斯克刻意强调大众弱势群 体的文化抵抗, 然而在中国, 大众文化接受群体中大多却是 跟着时尚走的“ 单面人”霍克海默和哈贝马斯指责科学技 ; 术已由解放的工具异化为奴役人的工具, 并将科学技术看成 意识形态的新形式, 但在中国, 政治意识形态比之于技术意 识形态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而且现代传媒技术在中国现代化 过程中发挥着现代启蒙和传播现代思想的积极功能; 杰姆逊 说大众文化是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 然而在整体上仍处于 前现代的中国, 谈后现代问题多少带有瘦子减肥的反讽意味 ……由此可见, 用第一世界的理论来收编第三世界的文化问 题到头来只能造成理论与实践的区隔, 西方大众文化理论话 语不是自 明的公理, 在阐释中国大众文化文本时格外显得不 得要领。再比 8 年代初期出现在中国大陆的大众文化是 如 0 一种典型的否定性文化, 它打破了“ 文革” 时期的极左文化 的思想禁锢与意识形态的一体化驯化, 解放了被政治理性束 缚的人性, 这就与马尔库塞指责大众文化为肯定性文化有了 本质上的殊异。上述理论与中国大众文化实践的非对称性 , 是因为中国和西方社会处于不同的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 已进人后工业时代, 现代化在西方早已实现并日 益暴露出技 术中心主义的失误, 而在中国现代化却还迟迟未临, 并被想 像为人间福地。这种共时性中的历时性差异提醒我们, 当代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必须克服用西方理论宰制中国大众文化 实践经验的偏至。 事实上, 无论是西方大众文化批判理论还是辩护理论都 不足以单独构成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范式, 这是由中国历史 语境的特殊性以 及中国大众文化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在西 方, 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的产物, 正是这一点历史地构 成了大众文化被精英主义者否定或者被平民主义者肯定的 社会学依据。而在中国, 大众文化产生的语境要复杂得多, 这一复杂性不可能不在中国大众文化文本中留下痕迹。至 今, 我们还处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艰难转型 中, 经济的增长并没有均匀的分布, 前现代、 现代和后现代的 文化景观并置于中国当代的文化地形图。中国社会性质的 “ 过程性” 使大众文化很难像在西方那样有一个清清白白的 出身, 其本身携带了前现代社会的保守性、 现代社会的前卫 性和后现代社会的游戏性等多重特征, 纯粹的批判或辩护其 实都意味着对中国 大众文化某些特征的放大或缩小。所以, 我并不认为, 西方大众文化辩护理论或批判理论在可能正确 地解释了西方大众文化的同时也能够同样正确地解释中国 的大众文化实践活动。当然有时是我们自 己错上加错, 即对 原本就有绝对化倾向的西方理论话语作了更加绝对化的理 解后才加以运用的。其实在德国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 研究学派的理论话语系统都存在着自 我修正的张力, 只是我 们在各取所需的移植中对此视而不见。
析中国大众文化批评的精英主义倾 向
孙长军
中国大众文化研究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 对大众文化 进行精英主义的批评。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 对道德 理性的集体祟尚 影响了对大众文化的客观理解; 第二, 对西 方文化理论的跨语境援用造成对中国大众文化现实实践中 诸多真正问题的遮蔽; 第三, 审美主义作为权力话语试图将 大众文化纳人自己价值判断体系。概言之, 即中国大众文化 批评中的道德主义、 后殖民主义和审美主义的立场及视阑。 不难看出, 中国大众文化批评是在人文知识分子的话语系统 中展开的。人文知识分子总是本能地将大众文化视为非我
—
一对激性集崇 的 体 尚 道理
I=o 史叁吝哗导些年登赞 华MT色 M今华诬今贡粤件 vH 4
足以 适道德主义之履。然而, 人文批评家习惯于道德主义 当 的固 定程式去苛求大众文化时, 出问题的往往是自己的尺 度。 文化精英对大众文化的拒斥是基于对 自己过高的道德 想象和对大众过低的道德评价的一个必然结果。他们在逻 辑上先行设定和预言了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形而上道德世 界的存在, 尔后自 命为这一世界当然的代言人。其实, 这不 过是精英主义者的道德中心论宏大叙事所制造的一个神话。 大众文化作为普罗大众的形而下欲求的浪漫表达则成为道 德乌托邦世界的破坏性力量。这样, 在形而上学等级系统 中, 大众文化与道德自 律之间便永远只有一种敌对关系。所 以, 现代士大夫们总是以仿佛受之于天的道德优越感而理直 气壮地责骂大众文化。对道德理性的集体祟尚影响了他们 对大众文化的客观理解。 中国大众文化的历史是被批判的历史。 原因是, 人文知 识分子垄断了知识生产活动中的命名权、 解释权、 否决权, 但 凡人文知识分子嘴里的话都被奉为真理大全。 所以, 问题的 实质不在于大众文化的本来面目 如何而在于它是如何被掌 握话语权的文化精英解释的, 大众文化被如何解释, 它似乎 就是什么, 然而这种推断很不牢靠 , 因为每个人看到的都是
误。
立论几乎无一例外地拾了西方人的牙慧。举凡对大众文化 持批判态度的中国学人基本上都是在重复西方利维斯主义、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理论、 结构主义以及女权主义的观 点, 而对大众文化进行肯定性评价的批评者则更多地援用了 英国伯明翰学派的文化主义、 后现代主义、 巴赫金的狂欢化 理论、 文化民粹主义等西方语境中的理论话语。西方大众文 化理论作为一种绝对权威的话语形态被置人中国大众文化 批评系统。其实, 无论是大众文化的否定论者还是大众文化 的肯定论者, 他们的确没有比西方人多讲一些实质性的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