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误差理论
接测量值,可以预先考虑措施,以减小它们
的影响,为合理选用仪器和实验方法提供依 据。
第三章 数据处理
一、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表达 二、有效数字、简算方法与数字取舍规则 三、数据处理方法
一、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表达
1:不确定度
测量结果的标准形式
X=xU(单位)
其中x为测量值,或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 值;U为不确定度 例如:基本电荷
区间内的概率是68.3%。
值得注意的是,用式(1-7)和式(1-8) 来估算随机误差,理论上都要求测量次数相当多 。但在我们目前的实验中,往往受到教学时间的 限制,重复测量的次数不可能很多,所以,用这 两个式子估算出来的随机误差带有相当程度的近 似性。另外,在测量次数较少时(n<10), 随着测量次数n 的增加而明显地减小,以后,随 着测量次数n的继续增加, 的减小愈来愈不 明显而逐渐趋近于恒定值。由此可见,过多地增 加测量次数,其价值并不太大。根据我们的实际 情况,如果需要多次重复测量,一般测量次数取 5~10次为宜。
2、对于乘或除的函数关系,函数N的相对误 差 。 σNE建=NN议都·E先是N 计各计算直算出接绝N测的对量相误值对差相误σ对N差。误E差N,再的按“方照和公根式”
误差传递公式除了可以用来估算间接测量值N 的误差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可
以用它来分析各直接测量值的误差对最后结
果误差的影响大小。对于那写些影响大的直
3、直接测量量的结果表示
X=X佳UX(单位)
它表示被测量的真值具有一定的概率落 在(X- U,X+ U)区间内
X佳——多次测量=平均值;单次=测量 值
4、间接测量量的结果表示
X=XU(单位)
X——各直接量的X佳按有效数字运算规 则算出
U——各直接量的U 和X佳代入不确定度 计算式算出
5、不确定度的传递
误差计算主要是估算随机误差,泛称为 精度。
4.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差
(1)绝对误差
:表示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的差值以一 定的概率出现的范围,即真值以一定 的概率出现在
(2)相对误差
: 表示绝对误差在整个物理量中所占的
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3)百分差:
绝对误差、相对误差和百分差通常只取 1~2个数字来表示。
有时会遇到测量对象本身不均匀的情况 。
例如,测量一根钢丝的直径。由于它各 处的直径略有微小差异,以致直径的真值 各处不完全一致,所测得的各处测量值取 其平均值只是反映了钢丝直径的平均大小 。多次测量不可能减小钢丝直径的不均匀 性,所以,计算平均值的误差实属没有必 要。而计算得到的任意一次直径测量值的 标准偏差则反映出钢丝直径的不均匀程度 。
很明显,这样做会导致测量结果误差偏大。 相对误差为
式(1-12)和式(1-13)称为误差的一般传递公式 ,或称为误差算术合成。
2.标准误差的传递公式
若各个独立的直接测量值的绝对误差分 别为标准偏差σA,σB,σC,…,σH 等, 则间接测量值N的误差估算需要用误差的方和 根合成,即绝对误差为
相对误差为
第五章 间接测量值误差的估算——误差 传递公式
1.误差的一般传递公式
2.标准误差的传递公式 间接测量值不可避免地有误差存在,显然,由直接
测量值根据一定的函数关系,经过运算而得到的间接 测量值也必然有误差存在。
怎样来估算间接测量值的误差,实质上是要解决一 个误差传递的问题,即求得估算间接测量值误差的公 式。这种公式称之为误差传递公式。
和计算顺序,力求简明、齐全、有条 理。
国际单位制(SI)基本单位
主要物理量的SI制单位名称及代号
(3)测量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测量,如用尺量长度,以表计
时间,天平称质量等;
另一类是间接测量,是根据直接测量得到
的数据,根据一定的公式,通过运算,得 出所需要的结果。例如:
测量方式的不同引起误差研究方式的不同 。
2.误差:测量值与真值的差值
由于△A,△B,△C,…,△H分别相对 于A,B,C,…,H是一个很小的量,将式( 1-10)中的dA,dB,dC, …,dH用△A,△B, △C,…,△H代替,则
由于上式右端各项分误差的符号正负不定, 为谨慎起见,作最不利情况考虑,认为各项分误 差将累加,因此,将上式右端各项分别取绝对值 相加,即
二、随机误差的高斯分布与标准误差
1.高斯分布的特征与数学表达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
服从高斯分布规律的随机误差具有以下 特征:
(1)对称性:大小相等的正误差和负误差
出现的机会均等,对称分布于真值的两 侧。
(2)抵偿性:当测量次数非常多时,误差
的代数和趋向于零。
概率密度分布函数的数学表达 :
如果进行单位换算,则只需将10的方幂改变。
例如:
不确定度有效数字位数的取法:不确定 度的首位数对应结果中有效数字的末位 数。
例如:
2.简算方法与数字取舍规则
(1)加减运算: 几个数相加减时,最后 结果的可疑数字与各数值中最先出现的 可疑数字对齐。 例如:
简化为
数字取舍规则:四舍六入五凑偶 1.欲舍去数字的最高位为4或4以下的数,则“舍
1.任意一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某一次测量xi 的误差 δi是指测量值 xi与真值 Tx的差值。
但在实验测量中,有些测量对象的 真值是未知的,误差无法计算。
因而,按照式(1-2) ,标准误
差σ也无从估算。
根据算术平均值是近似值的结论,在实 际估算时可以采用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值Tx ,用各次测量值与算术平均值的差值
去”;若为6或6以上的数,则“入”。 2.被舍去数字的最高位为5时,若前一位数为
奇数,则“入”;若前一位数为偶数,则“舍” 。 这样使得“入”和“舍”的数字服从概率数理统计 规律。 举例如下:
8.0861——8.09
8.0845——8.08
8.0850——8.08
8.0754——8.08
(2)乘除运算:计算结果的有效数字 位数与各数值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一 个相同。
(3)乘方运算:结果的有效位数与其 底数相同。
(4)对数、三角函数和n次方运算:先 计算出不确定度,结果最后一位数字与 不确定度对齐。
三、数据处理方法
列表法 作图法 逐差法 直线拟合法(最小二乘法)——曲
线直线化
1、列表法
注意以下几点:
各栏目都要注明名称和单位。 栏目的顺序应充分注意数据间的联系
以上两式称为标准误差的传递公式或称为 误差的方和根合成。
几种常用的标准公式列于表1-1中,供计算 误差使用。
从表1-1中可见
1、对于和或差的函数关系,函数N的绝对误 差都是直接测量值标准偏差的“方和根”。所以 , 式建 EN议= σ先N计/N算计出算NN的的绝相对对误误差差σENN。,然后按照公
2.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误差理论证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为
(1-8)
上式说明,平均值的标准偏差是n次 测量中任意一次测量值标准偏差的 倍 。
小于σx ,这个结果的合理性是显而易 见的。因为算术平均值是测量结果的最 佳值,它比任意一次测量值xi 更接近真 值,误差要小。 的物理意义是,在多次测量的随机误差 遵从高斯分布的条件下,真值处于
(2)随机误差,又称偶然误差:在相同条
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重复测量 ,即使系统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之后, 测量值仍然会出现一些难以预料和无法 控制的起伏,而且测量值误差的绝对值 和符号在随机变化。
但是,如果测量次数足够多的话,就会 发现随机误差遵循一定的统计规律,可 用概率理论估算。
(3)过失误差:测量中出现一些错误,如
是一个与实验条件有关的常数,称 为标准误差,其值为 :
三、近真值——算术平均值
误差理论可以证明,如果对一个物理量测 量了相当多次,算术平均值就是接近真值 的最佳值。
第四章 标准误差的估算——标准偏差
1.任意一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2.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一个完整的测量结果应该包括测量值和误差两个 部分,计算误差是实验的一个重要环节。标准误差 是误差的重要形式之一。 它又可分为两种: 任意一次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平均值的标准偏差。
1.有效数字的概念、性质和位数
有效数字的定义:数值中的可靠数字与 一位可疑数字统称为有效数字。
可靠数字是从测量工具上的刻度准确读出的。 可疑数字是在测量工具的最小刻度之间估计读出的。 若正好与某刻度对齐,则在估读位上记为“0”。
有效数字的性质:与单位无关。 有效数字的位数:从第一个不是零的数
字开始,到最后一位数字,有几个数字 就称为有几位有效数字。
非零数字中间或数据末尾的“0”是有效 数字。
例如:0.2050m有2、0、5、0总共4位有 效数字。2前面的0只表示小数点的位置 ,不是有效数字。
单位换算过程中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
为避免出错,建议采用科学计数法作为标准形 式,即用10的方幂来表示其数量级,前面为有 效数字,小数点前取一位数字。
误差的种类:按其产生的原因与性质可分
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类。 (1)系统误差:有规律性的,测量结果都大
于或者都小于真值。在测量条件改变时, 也按一定规律在变化。 来源:测量仪器、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 实验者生理或心理特点。
系统误差的消除或减小是实验技能问题,采取 各种措施将它降低到最小程度。
物理实验误差理论
一、测量与误差
1.测量:测量是将代测物与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 量进行比较,得出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
(1)选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称为单位。倍数称为 测量数值。
测量值=测量数值 X 单位
(2)以国际单位制(SI制)为国家法定计量单位 ,以米、千克、安培、开尔文、摩尔和坎德拉
作为基本单位,其他量都由以上七个单位导出, 称为国家单位制的导出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