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布鲁纳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布鲁纳——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人物生平(杰罗姆布鲁纳1915-201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
• 1937 年毕业于杜克大学,1941 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 1952-1972 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 1960 年与 G.米勒一起创建哈佛大学认知研究中心。
• 1962 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怎样改革基础课和修改基础课的
教材?
构而构成的一种模式(编码系统)

为经济和连贯地陈述经验而发明的

怎样把教材分成不同的水平,使 之与不同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接 受能力相配合?(螺旋式课程)
• 学科结构的基本特征

学术性 专业性

课程评价
结构性(儿童智力发展阶段)
发现学习
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 第一阶段:动作表象阶段,也称“前运算阶段”,年龄在一至五六岁。这一阶段儿童主要是依 靠动作对付外部世界,缺乏逻辑思维能力,行动调节主要依赖于直观。
螺旋式课程
• 概念
所谓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 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
• 理念
一个社会所认可的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值的学习内容应该在任何阶段能够教给任何学生
• 课程编制
把学科中普遍的、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作为课程的中心,并且要注重内容编排的连续性; 使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儿童的认知水平相统一; 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
学科结构课程理论

强调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强调发展学生智力,重视逻辑思维和独立获得知识的能力; 强调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亲自成为结论和规律的发现者; 十分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主要观点
• 关于知识的基本看法

课程的编排与评价

为赋予经验中的规律性以意义和结
• 《教育的适合性(The Relevance of Education)》(1971)
• 《超越所给的信息(Beyond the Information Given)》(1973) • 《儿童的谈话:学会使用语言(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Language)》(1983) • 《心的探索(In Search of Mind)》(1984)

特点

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就构成一个人的知识结构。 一个人的编码系统决定着人们将以什么样的方式构成知识结构。


编码系统是一种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假设构成物,但可以推论出来。
编码系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化和改组,标志着一个人理解和掌握知识方式的变化或发展。
• 1965 年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 1972-1980 年任牛津大学教授。
• 980 年以后任纽约大学教授。
主要著作
• 《思维之研究(A Study of Think )》(1956,与人合作)
• 《教育过程(The Process of Education)》(1960) • 《论认识(on Knowing)》(1964) • 《教学理论探讨(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1966) • 《认知生长之研究(Studies in CognitiveGrowth)》(1966,与人合作)
• 第二阶段:形象表象阶段,又称“具体运算阶段”,五六岁至10岁左右。这一阶段儿童开始借
助经验的意向解决问题,开始产生逻辑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的形象支持,其心理运 算还处于低级阶段。
• 第三阶段:符号表象阶段,又叫“形式运算阶段”,10岁到十四五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有能力
对某些具体观念加以形式化的或公式化的表达,但其心理运算能力还比较薄弱。特别是知 识的贫乏束缚住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扩大知识范围,提高知识水平,将十分有利于他们 智力的发展。
发现学习
a. 选定一个或几个问题
b. 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 d. 对假说进行检验
e. 做出符合科学的结论
f. 转化为能力。
c. 建立解决问题的假说
编码系统

概念
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它们意义的结构。 学习就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 知识的学习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各学科知识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的结构形式是通过人的编码系统的编码方式构成的,并可通过三种再现模式表现出来。 一种知识结构的价值,决定于它简化资料、产生新命题和增强使用一种知识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