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社会行为进行定义,大体的分类,重点分析其中几类,然后看看前言问题是什么,目前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方文:社会行为的定义及其理论解释:《从本能论到人类习性学》社会行为, 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一种由另一个体或群体所引发并且指向那个个体或群体包括人类和其它动物物种的行为。
社会行为研究史中, 社会行为的生物化解释构成一条必不可少的逻辑线索, 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人类对于动物及其自身的社会行为的理解,首先是本能化运动试图来阐释社会行为的机制及其生物根基。
《作为理论聚点的社会行为研究》中科院方文心理科学方文在扼要评述社会心理学几种研究定向后, 作者提出了在社会行为学的旗帜下,一种综合种种理论定向的有关社会行为研究的可能的逻辑及历史的框架。
文章最后仔细界定了社会行为学的逻辑起点: 社会行为具有三重历史: 种系演化, 个体发生及动作发生。
《米德社会行为理论的经验论证》山西大学学报由于米德社会行为理论的抽象性和多学科背景,对于这一理论至今鲜有系统的经验研究。
文章认为运用多视角、关系及历史的社会研究方法,可以使社会行为理论在经验论证方面的难题获得解决,从而拓展现有社会研究方法的场域。
这篇文章稍微做了一些系统性的研究“论社会行为研究的伦理学”方文伦理学主要关注社会群体中的人的道德规范及行为标准, 因此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行为学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与伦理问题有关。
第一, 社会行为学家研究选题的最初出发点往往是价值负荷的;六十年代后期美国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及助人行为的研究热潮就是以基蒂·吉诺维斯惨案作为触发点的。
第二, 社会行为研究过程中,主试和被试常常是人类个体或者群体, 而因此引发许多伦理学上的争议, 第三, 社会行为的研究结果也往往给已经建立的伦理学体系增添新的资料及新的理论启发, 如社会化及道德发展研究, 因此, 伦理学与社会行为学往往以对位的形式向前发展, 并且相互丰富其学科品格。
《自然辩证法通讯》社会学的研究角度:理性、行为与社会——论哈贝马斯现代性分析的三个向度刘光斌东北大学学报工具理性与交往理性、工具理性行为和交往行为以及系统和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三对对立的基本范畴。
哈贝马斯通过对工具理性和交往理性概念的区分, 解释了合理的理性概念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通过对工具理性行为模式和交往行为模式的区分, 解释了社会行为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通过对系统和生活世界的社会双重概念区分, 解释了社会秩序是如何可能的问题。
正确把握三对范畴之间的内在关系和发展逻辑, 有助于我们理解交往行为理论的主题: 现代性是一项未完成的谋划。
哈贝马斯解释社会行为的角度艾森伯格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王美芳庞维国心理学动态艾森伯格在广泛吸收大量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 提出了一种较为全面、深刻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旨在揭示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心理机制。
本文扼要介绍她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 并作简要评论。
亲社会理论的一种思路~权力与社会行为的关系:正如心理学中的许多概念一样,权力至今也尚未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但国外的大量研究都表明权力对个体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都可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而且权力对个体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影响是依赖于一系列的中介因素来实现的。
本文从权力的界定、权力对社会认知的影响、权力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权利对社会认知和行为影响的中介因素四个方面全面介绍了国外有关权力对社会认知和行为的心理影响的各种最新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讨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反社会行为留守儿童的角度青少年的角度1、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心理科学进展王绍坤杨波张卓由于静息心率易测性, 对静息心率的研究成为研究攻击和犯罪行为生理机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研究发现低静息心率与多种反社会行为存有关, 无论是动物研究, 人类研究还是跨文化的研究都表明了这种关系的存在。
但元分析的结果表明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之间关系的效应量只是中等水平。
同时, 社会经济因素和人格因素对低静息心率与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有影响。
低静息心率可能与低恐惧或低唤醒的特质、去甲肾上腺素功能减弱、大脑右半球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
2、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日常积极事件的保护作用赵景欣1 刘霞心理教育与发展 2010摘要: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 名农村留守儿童( 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 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考察了日常烦恼这一危险因素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并探讨了日常积极事件在其中的保护作用。
结果表明,儿童经历的日常烦恼越多,其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日常积极事件表现出了对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但是因儿童留守类别的不同而不同:日常积极事件对单亲外出儿童和非留守儿童抑郁的改善效应较强,对双亲外出儿童反社会行为的改善效应较强。
此外,日常积极事件还可以有效抵抗日常烦恼对儿童反社会行为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日常积极事件;保护作用;抑郁;反社会行为3、农村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生成的现象考察——邓军“买处”个案的生命历程理论分析中国农村观察 2010.1.李梅杨汇泉内容提要:随着农村留守女童性安全问题的相关报道频频出现,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在社会转型中衍生出的新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女童以及其社会化过程中的反社会行为。
基于防止类似悲剧事件再次发生的责任感,本文立足于微观视角,选取邓军“买处”案中3名留守女童的生命历程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并以生命历程理论的基本原理为论证线索,尝试阐析农村留守女童的生命历程体验与其社会化过程中反社会行为生成之间的关系,对农村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进行理论上的解读。
研究认为,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交织着一起,加之留守女童家庭和学校教育缺失的经历和同辈群体的负面影响,使处于独特年龄阶段的她们偏离了恰当的社会性时间和年龄预期,从而受到了社会惩制。
为防止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的生成,文章最后提出了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女童反社会行为社会化生命历程理论4、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对策于淼李冬梅青少年反社会行为在近几年来受到全社会的高度关注,本文从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背景和行为特点以及影响因素全面综述了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干预对策:在家庭中,父母应了解孩子的成长阶段和各阶段的特点并经常与孩子谈心;在学校里,学校应给予家庭困难的学生补助资金以减轻学生家庭负担,并经常关注学生的心理行为动向;从社会方面,政府部门应在严惩犯罪的同时做好犯罪青少年的改造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活氛围。
5、压力性生活事件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山东省团校学报赵景欣王焕红王世风 2010(2)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410名农村留守儿童(双亲外出和单亲外出)和非留守儿童为被试, 比较了父母外出打工这一远端压力事件和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事件与儿童抑郁、反社会行为的关系。
结果表明: 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抑郁和反社会行为水平并没有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共同经历的一般日常烦恼能够显著预测儿童较高的反社会行为和抑郁水平; 与留守状况这一远端压力相比, 一般日常烦恼这一近端压力对于儿童抑郁和反社会行为的预测作用更大, 显示了农村留守儿童近端环境的重要性。
6、养育者行为监控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赵景欣【摘要】目的:探讨流动养育者和留守养育者的行为监控水平与留守儿童的孤独、反社会行为的关系及其对日常压力的调节作用。
方法:以来自河南省农村的207 名农村留守儿童为被试,运用儿童孤独感量表、偏差行为量表、父母行为监控量表与留守日常烦恼核查表进行测查。
结果:①双亲外出儿童的留守养育者行为监控水平低于单亲外出儿童,两类儿童的流动养育者行为监控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②留守养育者和流动养育者的行为监控水平越高,儿童的孤独感越低;③对于单亲外出儿童,高水平的留守养育者行为监控能够削弱留守日常烦恼与儿童反社会行为之间的正向关联水平。
结论:养育者行为监控在降低儿童孤独和反社会行为上的保护作用因养育者和留守类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班级行为范式(研究高校群体)以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为主,选取了某个区域的研究为主,探讨研究背后的意义和重要性第三部分亲社会行为什么是亲社会行为?表现形式?理论延伸?前言理论1、幼儿情绪理解、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赵景欣1 申继亮1 张文新摘要:以131 名3~6 岁的儿童为被试,探讨了不同层次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及其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接纳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儿童的表情识别、情绪解码和二级情绪理解能力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在总体上,儿童的情绪解码能力和亲社会行为能显著地预测其同伴接纳;情绪理解和亲社会行为对儿童同伴接纳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年龄效应,情绪解码能力是年幼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亲社会行为则是年长儿童同伴接纳的最佳预测变量。
2、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进展余宏波刘桂珍 2006.1摘要: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是一个涉及许多因素共同影响的复杂过程。
本文以移情、道德推理、观点采择这三者与亲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分3个方面回顾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
对移情、道德推理与观点采择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复杂机制也作了思考。
3、学前儿童在园亲社会行为的观察研究王美芳1997.1采用事件取样的方法, 对276 名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儿童的在园亲社会行为进行10 天的自然观察, 获得有效事件样本942 件。
统计分析表明:( 1)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不存在性别差异; ( 2)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向同伴,极少数指向教师; ( 3)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和异性伙伴的次数存在年龄差异, 小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异性同伴的次数接近, 而中班和大班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指向同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增多, 指向异性伙伴的次数不断减少;( 4) 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 合作行为最为常见, 再次为分享行为和助人行为, 安慰行为和公德行为较少发生; ( 5) 教师通常对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做出积极反应或中性反应; 同伴对儿童的合作行为多做出积极反应, 对儿童的分享行为、帮助行为、安慰行为多做中性反应。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大多未得到及时的强化。
4、霍曼斯的理论(几种形式)需要一些知识背景和材料的堆积行为主义交换论5、“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认定与法律评价—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理论的启示池应华摘要:在危急事件发生的过程中,有时伴生着一种人们称之为“见死不救”的现象。
“见死不救”行为是否应被定罪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
定罪是以事实为根据的,只有在事实已被认定的前提下,才能作出法律评价。
“见死不救”行为的事实构成到底如何? 社会心理学关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理论,有助于我们对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见死不救”行为进行解读,从而作出准确的法律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