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_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_张春柏 (1)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_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_张春柏 (1)


一时 的 5 英 语 900 句6) 、听 说 法 ( visua-l audio approach) 、基于转换生成语法的/ 语言习得0和句 型转换练习( sentence transformation drills) 、基于 功能语言学的意念法 ( notional syllabus) 、情景法 ( sit uational approach ) 和 交 际 法 ( communicat ive approach) 以及 语 篇分 析 ( discourse analysis) 等。 九十年代认知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发展则催生 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提倡启发式教学和 个性化学 习, 鼓励学 生自己 主动学 习( 胡 壮麟, 2005) 。
# 70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 LT P) 2011 年第 2 期
从翻译课堂到翻译工作坊
) ) ) 翻译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华东师范大学 张春柏 吴 波
提 要: 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汉译英精品课程的 建设为例, 从教 学理念、教学 模式和 教学方法 的角度 讨 论翻译课程建设问题, 提出翻译教学必须以学生 为中心、采 用注重过 程的教学模 式。本课程教 学改革努力 把 传统的课堂转变为翻译工作坊, 在教学内容上则 以汉英对比为经、以各种不同类型的文本为纬, 让学生在讨论 与互动中提高翻译能力和英语水平。
一大批西方学者的研究在全世界的翻译研究和教 些流于宽泛, 只规定了量化的目标, 操作性比较
# 72 #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 LT P) 2011 年第 2 期
差。事实上, 翻译课的目标应该是双重的, 除了翻 译能力以外, 还有学生整体英语水平的提高。毋 庸置疑, 翻译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提高有着互相促 进的作用。换言之, 我们认为高年级翻译课具有 双重任务, 既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翻译能力, 提高他 们的翻译水平, 又要帮助他们提高对英语语言的 认识, 提高他们的整体英语水平。
绕翻译技巧( 如直译、意译、增词、减词、分句、合句 等) 的传授与操练展开, 教学素材的组合以词、句、 段的翻译练习为主, 篇章练习较少。教学素材来
是关于汉英翻译的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我们最终 认定汉英翻译课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而汉英思维转换的能力是翻译能力的基本内容。
源较单调, 多取自文学作品, 而较少其它来源。课 因此, 我们逐渐确立了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
始了对翻译教学改革的探索, 在本世纪初开始进 的部分, 与学生共同探讨不同译文产生得华 过程, 增强学生对影响翻译结果的多种因素的了
东师范大学的教改立项, 于 2008 年被评为上海市 精品课程, 2009 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解和认识, 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能力。 4) 第四阶段( 2004 年 ) 2009 年) : 通过对一直
译课的培养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上, 我们从
2005 年本课程教改立项后, 我们对课程重新
关注词、句的转换转向以篇章为教学的基本单位, 进行了定位, 并实施了从课堂到翻译工作坊的教
研究不同文体在翻译 转换中如何最 终实现其功 改实验, 并获得了初步的成功。
能。素材的选择也不再局限于文学作品, 而是包 1. 课程定位
容了文化介绍、科普文章、时文等多种题材, 通过
根据教育部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 高等学校
教学, 使学生与翻译相关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四年级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
3) 第三阶段( 2001 年 ) 2003 年) : 本世纪最初 力的要求是: / 能利用翻译的理论和技巧, 将英美
的几年, 翻译研究完成了文化转向。关于社会文 报刊上的文章及文学名著译成汉语, 或将我国报
参与翻译活动的 译者内部因素
历史性 视域 偏见 理性因素 价值观 译者意图 知识结构 翻译能力
灵感
非理性 因素
直觉 潜意识
对翻译活动的 社会 制约因素
时代背景 翻译目的 意识形态 职业规范 社会文化需求 文本特点与翻译功能 译者、赞助人、译文使用者 之间的合作与制约关系 翻译情境的变化和译者对 此的感知
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整体大目标: 提高学 生翻译 能力 具体目 标: 翻译 能力与资源的掌握( 重运用与评价)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 模式 翻译知识与技能的内化
表 1 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和以过程 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式的比较
式的区别, 就是/ 授人以鱼0和/ 授人以渔0的区别。 学领域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课程组成员通过
如上所述, 当前外语教学界的一个重要共识 就是: 所有课程、包括翻译课的教学模式都应该是 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 具体而言, 就是以/ 过程为 取向的翻译教学0模式( 朱玉彬、许钧, 2010) 。朱 玉彬和许钧( 2010) 清晰地比较了以译品为取向的 翻译教学模式和以过 程为取向的翻 译教学模式 ( 见表 1) , 结论是后者显然优于前者。
一言以蔽之, 传统的以译品为取向的翻译教 学模式和我们提倡的以过程为取向的翻译教学模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FL LT P) 2011 年第 2 期
# 71 #
比较类别 学习理论依据
教学目标
操作程序 操作策略
以译品为取向传统的翻译教学模式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整体大目标: 提高学 生翻译 能力 具体目 标: 语言 与翻译知识的传授( 重识记和理解) 教师讲解输入模式 翻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任何教学模式, 都应该以后者为取向。
研读这些翻译理论, 并通过自己的案例研究, 认识
三、华东师范大学翻译精品课程建设
到了社会文化语境对培养学生综合翻译能力的重
华东师范大学的翻译教学团队较早意识到了 要性。在课程组织方面在坚持原先篇章翻译练习
翻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在上世纪 90 年代初就开 和讨论基础的同时, 又加入了不同译本分析比较
在上述教学思想和理念发展的指引下, 我们 确定了翻译能力的各种要素。我们认为, 翻译能 力是以译者本身的经验和认知活动为基础, 以分 析原文和重建原文功能的能力为核心, 并包括译 者的知识能力、创造能力、文化能力、交际能力和 自我约束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译 本的质量。翻译能力就是译者的职业能力, 是翻 译教 学的 目 标( 吴 波, 2008) , 这 和 马会 娟 等人 ( 2010) 所说的双语交际能力、翻译专业知识、策略 能力、语言外能力以及查询资料的能力基本相同。
本课程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以来教学效果的观察和经验的总结, 我们发现汉
1) 第一阶段( 1992 年 ) 1997 年) : 当时外语学 界普遍把翻译教学看 作语言教学的 一个组成部
英翻译教学的根本还是应该通过对比汉语和英语 在语言和思维层面的差异来解决翻译中的难题,
分, 认为翻译能力即语言能力。翻译教学主要围 同时兼顾翻译情境对翻译过程和结果的影响, 这
程的主要作用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上述这些翻译教学思想和实践的变革成果渗
2) 第二阶段( 1997 年 ) 2000 年) : 随着翻译活 动日益频繁, 西方翻译理论大量涌入我国, 人们对
透在我们课堂教学的点滴之中, 并且有系统地在 我们编著的教材5英汉汉英翻译教程6( 高等教育
翻译的认识不断深化, 涌现出了许多不同的翻译 研究视角。这时我们认识到翻译课不是语言课, 也不仅仅是技能课, 而是一门具有独立的教学目
表 2 译者的/ 工 作机制0
2. 课堂教学的实施: 把课堂变成翻译工作坊 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认识到, 要培养学生的综
合能力, 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翻译水平和英语
水平, 传统的教学方法存在着诸多缺陷, 以教师为 中心, 学生处于被动地位, 对翻译活动缺乏兴趣, 往往效率低下, 事倍功半。因此, 必须改变教学模 式, 把课堂变成翻译工作坊, 用讨论式和互动式的 教学代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译品为取向的 教学模式。正如李明和仲伟合( 2010) 所说的, / 作 为一种教学方式, 翻译工作坊为学生提供大量高 强度翻译训练的平台, 让学生通过-在翻译中学习 翻译. 、-在合作中学习翻译. 、-在讨 论中学习翻 译. 的方式, 不断提高翻译能力和译者能力, 并通 过课内外的交互学习环境, 去感悟、领会和把握翻 译的真谛, 为他们日后独立从事翻译活动、实施翻 译项目、承接翻译任务打下基础。0
但是, 以上所说的教学模式相关的教学实验 大多用在起点比较低的中小学英语和大学英语课 堂里, 英语专业的教学改革相对滞后, 且主要发生 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的精读课等课程上。在高年 级阶段, 特别是翻译教学领域, 我们的改革显得 有些步履维艰。这一点从近三十年出版的翻译教 材即可窥其一斑( 张美芳, 2001) 。据笔者观察, 相 当多翻译课基本上仍然沿用传统的/ 结果对比0教 学模式, 即学生做练习 ) 教师用/ 标准译文0进行 对比、点评的教学模式。教师仍然占据中心位置, 学生只是被动地聆听教师的点评、接受教师的/ 标 准译文0。这种教学模式可称为/ 以译品为取向的 翻译教学0( 朱玉彬、许钧, 2010) 。
与此同时, 外语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也经历了 相应的变化、创新。如上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基 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的直接教学法( t he direct met hod) 、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句型教学法( patt ern and drill) 和替换练习( substitution drills) ( 如风靡
出版社, 2003 年) 和课程组成员的相关教学论文 中体现出来。本教材以汉英对比为经, 以不同类 型的文本为纬, 同时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
标和教学模式的课程。这一阶段, 我们将学生的 讨论了各种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 较好地解决
双语言和双文化能力与翻译转换技能共同列为翻 了课堂教学以什么内容为主线的问题。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 应用 型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 翻译活动日益呈 现出功能化和职业化的特征, 表现为一种实实在 在的创造生产价值的社会活动。为了研究译者在 翻译活动中的作用, 我们试图进一步描述译者的 / 工作机制0( 吴波, 2010) , 以求更清楚地反映翻译 活动的功能性和社会性。表 2 是译者工作机制的 一个平面展现, 它罗列了宏观的翻译过程所涉及 的诸多因素, 展示了译者在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 和文化网络中斡旋, 在自身内部因素和外部社会 制约因素相互渗透和作用下进行翻译, 以实现译 文的功能和翻译活动的作用的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