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与中国动漫产业的思考
—民间文学对中国动漫产业的作用摘要:动漫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从20世纪初,到现在,动漫艺术源源不断从民间文学题材中吸收和借鉴。

对民间文学题材进行改编或截取成为动漫剧本创作的重要途径。

民间文学对中国动漫产业具有重要的价值,一方面,它催生了一批杰出的动漫艺术家,另一方面,它是动漫艺术作品的源泉。

关键字:民间文学、动漫产业
一、中国的动漫产业状况
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动漫市场也在随之慢慢壮大,国外动漫产业正在大举的进攻逐步慢阔的中国动漫消费市场,而面对国外成熟的动漫产业,相比中国的动漫产业还正处于初级阶段,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转型,动漫产业也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起步比较早,历史悠久,但是还是处于初级阶段,纵观中国动漫的发展历史。

从上世纪20年代到现在也有过历史辉煌的一页,但是很遗憾的是都没有以一种产业的发展形式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民间文学对中国动漫产业的影响
动漫艺术是一门特殊的艺术,它需要借助变形,夸张等艺术手法来表现虚拟的时空现象,因而动漫艺术具有假想性和幻想性,而民间文学也具有空想性和假象性,在某些程度上来讲,动漫艺术和民间文学具有相同的共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上讲,中国动漫产业的历史非常短暂,历史文化意蕴不浓厚,而民间文学历史悠久,浓缩了数千年来百姓的智慧等精神文化。

这就决定了动漫产业的发展要与民间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动漫从起步阶段起就不断地从民间文学中吸取养分。

如:我国第一部有声动画《骆驼献舞》是根据《伊索寓言》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改编创作的,借用了他图的民间文学素材;其后的《铁扇公主》取材于妇孺皆知的《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民间故事,并揉入了民间造型艺术和民问歌谣、戏曲等艺术形式,成为我国第一部,也是亚洲第一部大型动画长片。

从题材类型的角度来看,国产动漫对民间文学的主要种类,如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含童话、笑话、寓言)、民间谚语、俗语等,都进行了大量的借鉴使用,同时也对与民间文学关系密切的通俗文学(含儿童文学)有所涉猎。

如:改编自神话的,有《女娲补天》、《嫦娥奔月》等。

改编自民间传说的,有取材于侗族民间传说的《一幅侗锦》,开创了改编少数民族民间传说的先河;改编自沉香“劈山救母”民间传说的《西岳奇童》和《宝莲灯》;改编自民间四大传说之一梁祝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台湾);其他典型的还有《老鼠嫁女》、《除夕的故事》、《人参娃娃》、《马头琴的传说》、《十二生肖》等。

改编自民间故事的,有《神笔》、《渔童》、《孔雀公主》、《百鸟衣》、《九
色鹿》、《蝴蝶泉》、《鲤鱼跳龙门》、《牧童与公主》、《狐狸打猎人》、《抬驴》、《宝葫芦的秘密》、《海力布》、《善良的夏吾冬》和系列电视动画《葫芦娃》、《西游记》、《阿凡提的故事》、《中华传统美德故事》、《隋唐英雄传》等。

改编自民间谚语俗语的,有《三个和尚》、《骄傲的将军》等。

改编自成语故事的,有《鹬蚌相争》、《守株待兔》、《狐假虎威》、《南郭先生》、《掩耳盗铃》、《杞人忧天》、《螳螂捕蝉》等。

从对动漫人物塑造来讲,民间文学对动漫人物的塑造具有借鉴意义。

(一)原型借鉴对动漫人物性格的影响:早期的动漫创作把主要接受群体定位于儿童,因此,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直接借鉴了民间叙事文学中对人物性格单一的表达方式。

但近年来,动漫创作的接受对象明显扩大化,不仅包括广大的儿童群体,还包括成人群体,似乎塑造单一性格的人物形象已经不能满足成人接受者的审美需求。

但其实并不然,当代社会中成人群体经历残酷竞争,喜剧化的动漫审美风格愈来愈受到他们的热衷。

如近几年风靡我国的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便被誉为“老少皆宜”。

(二)原型借鉴的两大类型 1. 英雄人物:英雄是自古以来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题材类型。

早期的人类主要通过民间文学来传承和传唱这些英雄的伟大功绩,表达自己对英雄的敬仰之情。

广泛的英雄崇拜常常使英雄成了无所不能、近乎完美的救世主,经常被神化。

这在早期的神话中有鲜明的体现。

“神话产生于人类的远古时代,是人类对一些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不能解释时的一种高度想象的产物。

人类生活越是困乏,便越是需要英雄的诞生。

由此神话中出现了大批的英雄形象。

如由于对太阳缺乏了解,神话中有了追日的夸父、射日的后羿;也由于对天地自然体认识的困顿,神话中有了开天辟地的盘古、补天的女娲;也由于对洪水治理的不利,神话中有了治水英雄大禹。

而后来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中的英雄形象更是数不胜数。


动漫的接受对象主要是少年儿童,少年儿童天生地崇拜英雄。

因为这种心理,很多动漫编剧借鉴了传统的民间英雄原型来表现动漫人物,以迎合主要受众群体的趣味。

如美国经典的迪斯尼动画大片《狮子王》中就塑造了一个英雄成长的不平凡历程。

在中国,从传统的《哪吒闹海》《大闹天宫》到如今的《少林海宝》《百变猪猪侠》等动漫作品,英雄形象无处不在。

2. 机智人物:在中外动漫史上,涌现过众多极具正义感的机智人物,他们以聪明、机智深得广大儿童的青睐,如日本的《聪明的一休》中的一休;《名侦探柯南》中的柯南;中国早期的动画片《黑猫警长》中的黑猫警长;近几年来,《神脑聪仔》、《少年狄仁杰》、《少年司马光》等多部动漫都涉足到这一领域。

动漫对机智人物的塑造并不是剧作家的首创,其原型仍可追溯到民间文学。

早在千百年之前,民间百姓就根据生活中的真实人物创作出大量的民间机智人物故事。

动漫作品中的机智人物形象及其故事,与民间文学中的机智人物故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河南省2010年摄制完成的动画片《少年司马光》为例,该动漫的主人公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史学家司马光,借鉴了民间故事中机智人物形象原型,设置出聪明绝顶的儿童形象司马光。

另外,该动漫故事片充分借鉴了民间机智型人物“箭垛式”的故事生成规律,即在遵循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的想象与加工,使人物形象的性格得到更为丰富而生动的表现。

结语:民间文学与动漫艺术之间有许多相同的因素,致使两者或多或少有些联系,这种联系不可割断。

民间文学虽然资源丰富,形象类型丰富多彩,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方式的变迁,民间文学面临着巨大挑战。

而动漫产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只有将民间文学和动漫艺术相结合,才能实现两者的双赢,既能保护民间文学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动漫产业的蓬勃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