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
第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
5、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是这首诗的一大特 色,请从诗中找出这些描写色彩的词。
答:诗人巧妙地抓住了一系列富有特征的景 象,运用了“黑”“金”“红”“紫”“燕 脂”等字眼,使描写的景物更加色调鲜明。
6、“甲光向日金鳞开”与“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阳光映照下的铠甲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色的鱼鳞 把……比作……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城内的守军披坚执锐, 严阵以待的样子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8.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 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仅是指这场战争的地点, 而且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
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 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 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 战士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颔联从什么角度来写的?有什么作用?
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 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暗示攻守双方都 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 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 铺垫。
这两句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呜咽的角声,紫色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 凉、悲壮的气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用典,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 诗人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吻合, 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
主题: 这首诗浓墨重彩描绘…… 战争场景 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既描写了唐朝将士……的英雄气概, 浴血奋战、视死如归 又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思想。 渴望建立功业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
检测促动
1、从视觉和听觉角度写出战争的惨烈和悲壮的句 子( ) 2、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 ( ) 3、写出将士夜袭敌军的句子( ) 4、试着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 光向日金鳞开”。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敌军像黑云一般压向城垣,城垣就要被毁 坏;(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阳 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
第一句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铠甲比作 鱼鳞,以黑云压城城好象将要被毁坏的形 象,夸张地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 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 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 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D (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 )
1、这首诗描绘了哪些场面?试着用短语概括。 2、这些场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找关键词) 3、哪幅场景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可 以从修辞、用字、感官角度、画面色彩等方面 赏析)
你还知道哪些征战的诗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1、半卷: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2、临易水:河名。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 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 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那样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支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 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 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 气馁,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雁门太守行
李贺
目标启动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通过品味词句,赏析诗歌画面, 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 3、初步了解李贺的写作风格。
预习检测
1、这首诗的题目中“ 行 ”字提示了 体裁,这个题目多写 边塞征战之事 (内容)。
2、李贺, 唐 (朝代),字 长吉 后人称他为“ 诗鬼 ” ,
:李贺,字长吉, :中唐 :福昌之昌谷(后人称他李昌谷) :《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 :少有才名,仕途失意,苦心吟诗,英年早逝 :诗鬼、三李之一 :浪漫主义,奇特的想象,瑰丽的色彩,奇峭的语言
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 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指鼓声沉重不响亮。
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 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 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
表现了
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甲光向日金鳞开”与“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运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具体分析。
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晚霞映衬下染了 鲜血的泥土 “塞上燕脂凝夜紫” 把……比作…… 胭脂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的黯然 凝重的氛围,
表现了战地的……场面。
[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家居福昌之昌 谷(今河南宜阳西)人,后人称李昌谷。 据说,七岁能辞章。因仕途失意,就把全 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 归足成诗篇。卒年二十七。李贺作诗务求新 奇,诗风奇异诡谲,人称其“诗鬼”。
【背景】 唐朝中期,藩镇割据势力日益强大, 某些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常常侵扰内地,所 以当时常常引起激烈的战争。 李贺是站在进步的政治思想的立场上, 维护唐王朝的完整统一,反对割据和侵扰 的。 诗写得悲壮苍凉,但也流露出作者忠 君思想的阶级局限。
自主行动:
雁门太守行
要求: 朗读诗歌,读清字音, 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黑云 /压城 /城欲摧,甲光/ 向日 /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 燕脂/ 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 /鼓寒/ 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 /玉龙 /为君死。
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本首诗的译文 2、圈出疑难,小组内合作解决疑难 3、推举代表交流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救援的)军队半卷红旗,向易水畔进 发,夜袭敌阵。夜里浓重的寒霜,连战 鼓也擂不响。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为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我们愿 提起宝剑,誓死保卫祖国的边疆。
皇帝。 君: 玉龙:这里指宝剑。 黄金台: 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 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 以重金招揽天下士。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第二句, 转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 情形。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悲壮的号角,弥漫在深秋的天空中。 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的映衬下凝成了胭 脂的色彩。 角:古代军中的号角。 角声满天:描写战斗的激烈。 燕脂:即胭脂,指战士流的血像胭脂一样红。
这句说,塞上战士们的鲜血在夜里和土 壤凝结成紫色。
悲壮
7.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 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 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 “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 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C (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 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