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敏反应PPT课件

超敏反应PPT课件

――抗体刺激型超敏反应
.
29
半乳糖 岩藻糖
脂质或蛋白质
N-乙酰半乳糖胺
输血反应
基因型
表现型
红细胞上抗原
血清中抗体
.
30
新生儿溶
血症
.
31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Type III (Immune Complexmediated) Hypersensitivity
.
32
Ⅲ型超敏反应
➢ 免疫复合物不能被及时清除而沉渍,导致嗜 中性粒细胞的聚集,从而引起血管及周围发生炎 症, 所以也称为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或血管炎 型超敏反应。
.
13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⑵发敏阶段 多价变应原与致敏靶细胞表面两个或两个以上 IgE结合 膜表面FcεRⅠ交联聚集,传递活化信号 靶细胞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预存介质:组胺、蛋白酶、肝素等 新生介质:白三烯、前列腺素D2 、血小 板活化因子 作用于相应靶器官,表现临床症状
.
14
.
➢ 抗体:IgG、IgM ➢ 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 ➢ 补体
.
25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IgG、IgM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借助补体、 吞噬细胞及NK细胞等裂解靶细胞 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调理作用 ADCC作用
.
26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 导的细胞毒作用 (ADCC)
抗体介导的补体依 赖的细胞毒作用 (Ab-CDC)
.
27
吞噬作用
.
28
3、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输血反应(ABO抗原、Rh抗原、HLA) ➢ 新生儿溶血症(Rh抗原、ABO抗原) ➢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抗红细胞抗体) ➢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药物结合于血细胞) ➢ 肺-肾综合症(Ⅳ型胶原) ➢ 甲状腺功能亢进(TSHR)
PAF(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多种细胞因子等 组胺作用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脏器平滑肌收缩 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起瘙痒
.
12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⑴致敏阶段 变应原进入机体,刺激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 为浆细胞,产生IgE。 IgE的Fc段与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 FcεRⅠ结合,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
2
超敏反应
➢ 根据反应出现的速度,分为: 速发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超敏反应
➢ 盖尔和库姆斯将超敏反应分为下述4种类型: Ⅰ型:速发型或过敏反应型 Ⅱ型: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 Ⅳ型:迟发型或细胞介导型
.

3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Type I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
4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特点: 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参与 发生快,消退亦快 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
5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 1、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2、Ⅰ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3、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6
1、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Hypersensitivity-1
.
21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通过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 的细胞毒作用(ADCC)和抗 体介导的补体依赖的细胞毒 作用(Ab-CDC)而引起的对组 织和细胞的损伤,所以也称 为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细胞毒 细胞
22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特点: IgG、IgM类抗体 与靶细胞表面抗原结合 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 引起靶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
1
超敏反应
➢ 超敏反应:机体接受特定抗原持续刺激或同一抗 原再次刺激所致的功能紊乱和/或组织损伤等病理 性免疫反应,也称变态反应或过敏反应。
➢ 变应原: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 超敏反应发生的特点:是机体第二次接触变应原
时才出现,而且具有个体特征。
⑴变应原(allergens) ➢ 吸入型变应原:花粉、尘埃等。 ➢ 食入型变应原:高蛋白食物。 ➢ 药物型变应原:青霉素、先锋霉素等。
(青霉素过敏是因为它的降解物青霉噻唑和青 霉烯酸为半抗原,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为完全抗 原。)
.
7
1、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常见的几种变应原 尘螨
格链孢子
长蠕孢子
15
内质网
肿胀微粒 微粒
介质
花生四烯酸
(如,组胺)
白三烯A4
前列腺素D2(PGD2)
白三 烯A
. 分泌物
分泌物
16
静息肥大细胞
激活后5分钟
激活后60分钟
.
17
变应原
IgE的Fc 受体
平滑肌细胞
小血管
血管活
变应原 性胺
粘液腺
血小板
脱颗粒
感觉神经末梢
变应原 特异性
IgE
激活的肥大细胞
.
Mechanism of IgE Mediated (Type I) Hypersensitivity
禾本科花粉
豚草花粉
.
8
1、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⑵IgE抗体 ➢ IgE半衰期短, 多数人血清水平很低 ➢ 特应性素质个体IgE血清水平高 ➢ 亲细胞性,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
FcεRⅠ结合,半寿期延长
特应性:在遗传和
环境因素作用下,
机体易发生I型超敏
.
反应的倾向。 9
1、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嗜酸性 粒细胞
18
3、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过敏性休克
药物过敏性休克(如青霉素)
血清过敏性休克(如破伤风抗毒素)
➢ 呼吸道过敏反应
变应性鼻炎
支气管哮喘
➢ 消化道过敏反应
过敏性胃肠炎
➢ 皮肤过敏反应
荨麻疹
湿疹
.
20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Type II (Antibody-mediated)
⑶效应细胞 ➢ 1.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 表达高亲和力FcεRⅠ ➢ 胞浆内含大量嗜碱性颗粒(含组胺等) ➢ 与急性期反应有关 ➢ 2. T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和M细胞
参与慢性期炎症反应
.
10
.
11
1、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⑷生物活性介质 ➢ 储存介质:组胺、激肽酶原、肝素、胰蛋白酶等 ➢ 新合成介质:白三烯(LTs)、前列腺素D2 (PGD2) 、
.
23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 1、 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2、 Ⅱ型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 ➢ 3、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
24
1、 Ⅱ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参与成分
➢ 抗原 细胞固有抗原(ABO、Rh血型抗原;HLA 抗原) 吸附在细胞上的外源抗原(药物、微生物) 药物、微生物导致改变的自身抗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