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3)原文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3)原文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3)原文
【译文】
鲁哀公问有若说:遭了饥荒,国家用度困难,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只抽十分之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抽十分之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实行彻法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怎么又会够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儒家学派的经济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鲁国所征的田税是十分之二的税率,即使如此,国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紧张的。

这里,有若的观点是,削减田税的税率,改行彻税即什一税率,使百姓减轻经济负担。

只要百姓富足了,国家就不可能贫穷。

反之,如果对百姓征收过甚,这种短期行为必将使民不聊生,国家经济也就随之衰退了。

这种以富民为核心的经济思想有其值得借鉴的价值。

【原文】
12 10 子张问崇德(1)辨惑(2)。

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

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这是《经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后两句。

此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

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

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

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

(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评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