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调查

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调查

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调查本文对现代汉语歧义句在留学生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具体考察了歧义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设置情况和留学生利用歧义句进行汉语交际活动的策略,得出结论,应充分重视猜测在留学生学习歧义句中的作用,使留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语境提示;最高效率地推断目标字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的关键。

标签:歧义句语境教学方法一、引言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涉及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教什么”的问题,是在训练学生语言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其交际能力,正如吕必松(2003)所说:“对外汉语教学从根本上说是为了使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和用语言进行交际,也就是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留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与留学生对汉语句式的熟练掌握程度呈现正相关,一般来说,留学生对于汉语中一些较复杂句式运用得越熟练,其汉语交际能力就越强。

歧义句是现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其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种信息双焦点句式,可以立体地传达出一个行为过程的前因后果及说话者的心理感受,表达一种正常事件的超常结果;说话者借此希望引起交际对象对此的注意,引起对方的兴趣或进一步的探究(于晓日,2010)。

由此可见,如果留学生在交际过程中能够熟练地运用此种句式进行交际,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文详尽考察了歧义句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出现情况和留学生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的策略,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歧义句的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讨,希望有助于留学生汉语交际能力的提升。

二、歧义句在教学中出现情况的考察在特殊句式的教学中,歧义句是出现较晚的一种。

在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编写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语言技能类的《汉语教程》中,第二册(上)最早开始出现歧义句,但该教材并没有明确指出这种特殊的句式叫歧义句,也没有对其进行深入讲解,它是作为“课后注释”的语法内容之一出现的:“马马虎虎:①马虎,随便,不认真;②凑合,勉强,不好也不坏。

”教材中的例子如:麦克:你觉得我的汉语说得怎么样?田芳:马马虎虎。

麦克:“马马虎虎”是什么意思?田芳:就是不好也不坏。

中国人一听就知道你是老外。

麦克:一看也知道我是老外呀,高鼻子,黄头发,蓝眼睛。

我知道,我的发音和声调都不太好。

田芳:我们互相帮助好不好?我帮你练汉语,你帮我练英语。

麦克:好啊。

不过,我的英语也马马虎虎。

田芳:什么?你不是美国人吗?麦克:我爸爸是美国人,妈妈是德国人,我十岁才到的美国。

可以当你的老师吗?田芳:马马虎虎吧。

麦克:不,不能马马虎虎,我们都要认真学习。

该书另有8处地方设有歧义句,或是由句法引起的,或是由语义的模糊引起的,这里不一一列举。

至于特殊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该系列教材是设置在第二册(下)的,要晚于歧义句的出现。

同系列的汉语教材《汉语语法教程》第四节“词的组合歧义”中也涉及到了歧义句,该教材中的“把”字句和“被”字句的设置也要晚于歧义句。

与修辞歧义联系最为密切的修辞格当为双关。

高级阶段留学生所接触到的语言材料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修辞现象,为此,三年级《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下)中的“修辞举要”结合课文中的实例对十余种常见修辞方法做了讲解。

在第七课课后的修辞举要中,对“双关”的讲解如下:“在汉语中有这样一些句子,表面上说的是一件事,实际上还指另外一件事,句子包含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这样的句子所用的修辞方法就是双关。

”(例子略)由歧义句在教材中的设置来看,遵循的是由浅入深的教学规律,意在帮助留学生逐步接近使用歧义句进行交际的自然状态。

三、留学生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策略的考察据笔者在实践教学中的观察,初级班歧义句的自发运用情况是:留学生在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过程中就已经有了主动使用歧义句表达思想的倾向或要求。

一次,同留学生一起吃饭(该班的学生都是零起点的留学生,在中国只学了三四个月的汉语),一名学生突然喊肚子疼,众人忙问原因,这名学生摸着肚子,说:“老师,我饱的死掉了。

”说完还很得意地望着大家。

我纠正他说:“不可以这样说,你应该说‘我吃得饱死了’或‘饱死了’。

”他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我知道这样说不对,但老师你不觉得这样说很有意思吗?我把大家都逗笑了。

”有趣的是,以后每次和该班学生一起出去吃饭,都会听到有人说“我吃得死掉了。

”其它诸如此类的简单歧义句也时常在初级班出现,如初级汉语班的一次课间,一名学生在解释他为什么上课迟到时说:“老师,我睡觉睡得死了。

”觉得别扭,马上追问道:“老师,我这样说对吗?”老师回答:“不可以,但是可以说‘睡觉睡死了’‘睡觉睡过头了’。

”该班学生此后每次迟到都答以“睡觉睡得死掉了”,而不采用“睡觉睡死了”或“睡觉睡过头了”这样正确的句式。

在词汇教学中,指出词语使用的语境是很重要的,如:有一个德国学生学“泼妇”这个词时,老师告诉他“泼妇是指脾气不太好的、厉害的女人”(并没有指出这个词的贬义色彩),于是这个学生一出教室门,就喊另外一位女老师:“泼妇,你好。

”还有一位新加坡同学,一次,他一走进教室,就大声地嚷道:“不得了啦……”我们听见他的喊声,忙问:“发生了什么事?”他说:“没什么,我口渴啦。

”笔者奇异于为什么一件小事他也要用“不得了”呢?打探之后了解到,原来,他是对“不得了”使用的语域环境不了解,即:一种作补语,表示程度深;另一种是表示非常严重的情况。

中国人一般会用它来形容车祸、杀人、抢劫、战争等大事情。

又如:甲:刚学汉语的时候,因为不会用轻声,闹了不少笑话。

乙:你闹什么笑话了?甲:有一次,我在街上问路,见到一位老人,我想向他问路,可又不知道怎么称呼才好。

乙:你就叫他“同志”。

甲:那多不亲热呀!我想起我们的口语课本里有一课就是问路,课文里用的称呼是“大爷”,“大小”的“大”,“爷爷奶奶”的“爷”,所以我就向老人打招呼说“大爷(dàyé)!”乙:老人答应了?甲:我也纳闷儿哪!怎么回事?我挺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他怎么生气了?回来我一问别人,原来这称呼有两种读音:有礼貌地称呼老人,应该叫大爷(dàye);管那种光吃饭不干活儿的叫大爷(dàyé)。

你想,我追着人家一个劲儿叫大爷(dàyé),人家能不生气吗?概括起来,留学生不能有效利用语境学习歧义句有三方面的原因:(一)学习习惯西方语言学家(Achard M & Niemeier S,2004)研究发现,在第二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生词与第一语言解释之间存在极强的联系,30个月之后,第二语言内部词汇之间才逐渐建立联系。

孙燕青(2000)也指出,在初学阶段,将目标词与第一语言对该词的翻译、解释成对出现的配对学习显得更为容易。

在了解了生词的含义之后,留学生马上将第一语言中对应的表达方式与之联系起来,从而忽视第二语言的语境信息,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翻译的习惯,对语境学习不感兴趣,也没有发展起相应的学习策略。

刚来中国不久的留学生这种情况表现得尤为明显。

一些留学生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认识到汉语构词的特点,在阅读中猜测词义时能注意从其中的语素义来推知,但他们往往忽视再在上下文语境中加以检索和确认与词义相关的信息。

(二)认知因素留学生理解目的语的过程不同于我们一般的理解过程,涉及的知识结构除了原有的知识结构外,还关系到目的语的语言知识。

对于初中级水平的学习者来说,汉语的语言知识还没有形成稳固的体系,因此语言形式不能很快通达语义。

有些语境信息根据留学生的水平完全可以通过辨认、思考被理解,但由于对句法信息和词汇意义的提取需要付出一定程度的努力,留学生往往倾向于还没有付出相应努力来获取所需的语义,就已根据部分解码的语义信息来启动知识结构中关于概念、事理的知识进行推理。

这可从语境的相关理论中找到依据。

熊学亮(1999)指出,在交际中,人们倾向于用最相关的方法来处理信息,即以最小的代价去换取最大的效果。

话语的语境效果大,受话者凭借认知语境进行推理的努力就小;话语的语境效果小,受话者就会更多地凭借认知语境。

留学生在使用歧义句时往往采用两种较极端的方法:一种过于消极,担心自己所寻求的认知推理不是原话语真正表达的意思,故而干脆放弃;另一种则是由于不愿在识别话语的语境信息上付出太多努力,而倾向于仅凭借部分已识别的话语信息,依赖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行推理,因而片面,造成话语歧义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三)语境因素留学生在语境条件下学习效果受到影响,还跟语境自身因素有关。

一方面,一些语境信息过于庞杂,生词密度过高,留学生对语境内容、体裁、主题、形式等不熟悉导致无法有效通过语境学习;另一方面,语境在发挥制约和解释功能时并不是绝对的,语境不一定都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使学习者准确无误地推理。

很多情况下,多种解释在语境中都可能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在一些语境中,即使留学生使用了正确的策略,进行了合理的猜测,其猜测结果也可能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

在自然语境中,第一方面的问题表现得比较明显,我们在教学中可对自然语境适当加以选择和改编,现在主要看第二方面:我到中国饭店去吃饭。

坐下来后,看到临桌的一位黑人小伙子在吃水饺,方式完全是“中餐西吃”。

他按照西方人饭前喝汤的习惯,一下子就把一大碗青菜豆腐蛋花汤喝光了,接下来,他开始对付眼前的一大盘水饺了。

他吃水饺不用筷子,而是用刀叉。

……把肉馅和饺子皮分得一清二楚,一点都不粘连。

他把饺子皮和肉馅分好以后,……开始吃了。

他吃一口饺子皮,再吃一口饺子馅,然后再吃一口饺子皮……看到我目瞪口呆的样子,他投来友好的微笑。

我便问他:“好吃吗?”……加点词语在平时课堂上已向学生作过讲解,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我们用上述语篇的形式再次加以呈现,看留学生能否在具体句子语境的触发下说出意思。

关于“对付”的50份答案中,8份空缺,6份可能受字面影响,解释为“对面”,6份涉及到了该词和饺子的关系但还不够准确:“看”“观察”“拿”等,8份解释为“应付、将就”,剩下的22份可视为正确答案:13份经词的字面意思过渡后得出:“对立,大约开始吃”,只有9份则直接解释为“吃”。

一位澳大利亚留学生认为上文中的“对付”一词有歧义,原因是“对付”一词可以有上述几种解释。

从中可以窥见:有的留学生不习惯用语境策略进行推测活动,他们往往局限于目标词的本句语境或紧靠它的上下文句子语境,很少再扩大检索的范围作跨句、跨行的努力。

四、有关歧义句的教学方法探讨方法问题是学习最根本的问题,它制约着学习的实效。

在汉语学习中,利用语境是促进理解、提高学习效果不可缺少的学习策略。

上文我们已对留学生利用歧义句的实际偏误情况及原因做出分析,发现对留学生的学习过程加以适当引导显得非常必要,因此设计形式多样的针对性练习可帮助他们反复印证在语境中学习的操作套路,真正做到举一反三。

(一)加强有效利用语境学习策略的引导1.关于完成句子练习类型的设计这一类型的练习在教材处理中往往局限于句子范围,给出前半句,按要求写出后半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