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13 隋唐五代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魏徵《隋书·文学传序》
江左宫商发越, 贵于清绮, 河朔词义贞刚, 重 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 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 者便于时用, 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 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 , 简兹累句, 各去所短, 合其两长, 则文质斌斌, 尽善尽美矣。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如何用南朝文学的声辞之美, 来表现新朝的恢 宏气象和刚健开朗的健康情思 ,这是初唐诗人面临 的难题, 也是南、北诗风融合的关键。 初唐的诗歌创作, 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 中心展开的, 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 刚健 质朴; 而贞观诗风的新变, 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 的模仿和拾掇。贞观诗风的宫廷化倾向, 与受南朝 文化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 介于贞观、龙朔之间, 出 现了一位重要诗人上官仪 , 形成一种诗风“上官 体”。上官仪在贞观年间所作的应制诗, 就以属对 工切和写景清丽婉转而显得很突出。《旧唐书》本 传说: 上官仪“工于五言诗, 好以绮错婉媚为本。 仪既贵显, 故当时多有效其体者, 时人谓为‘上官 体’”。
第二节 初唐诗坛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在南北朝文学由对立走向融 合的历史进程中 , 初唐的贞观时 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主掌 贞观诗坛的, 是唐太宗李世民 (598— 649) 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 和南朝文士。北方文人以关陇士 人为主 , 入唐后多为史臣。他们 的文学主张 , 受儒家崇古尚质的诗 教说影响较大 , 对南朝齐、梁文 风持批判态度 , 但没有因此而否 定诗的声辞之美 , 从而为唐诗在 艺术上的发展和新变留下了馀地。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 的表现手法时 , 诗风也发生了 变化。在隋文帝时代 , 北、南 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 , 甚至 在同一作家的创作中体现出来 , 但到隋炀帝杨广即位之后 , 身 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 , 隋代 文学就明显地向重文采的南朝 诗风方面发展了。 终隋一朝 , 南、北文学的 合流仅限于诗风的相互影响, 呈现出明显的合而不同的过渡 性质。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并称“文章四 友”, 四人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杜审言现存的28 首五言律,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已超过了杨炯 , 使 五言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 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 梅柳 渡江春。淑气催黄鸟 ,晴光转绿。忽闻歌古调 , 归 思欲沾巾。
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隋代文学的作者基本上由两部 分人组成 : 一是北齐、北周旧臣 , 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等; 二是 由梁、陈入隋的文人, 如江总、许 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等。 前者是北朝诗风的代表, 后者把南 朝诗风直接带入隋朝。由于南朝的 文学比较发达, 在诗歌体式和表现 形式方面, 为北方作家提供了可资 借鉴的作品。
中国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袁行霈 主编
莫 言 深 闺 空 寂 寞
善 舞 红 袖 传 飞 鸿
第一章 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
第一节 隋代文学 第二节 初唐诗坛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第四节 张若虚与唐诗兴象
第一节 隋代文学
一、统一国家的建立 北周大定元年 (581), 相国隋王杨坚受周禅即 帝位, 改元开皇 , 国号隋 ,是为隋文帝。开皇九年 (589), 隋师渡江入建康, 南朝的最后一位皇帝陈 后主投降, 陈亡。中国经历了二百七十余年的南北 分裂, 至此重新统一。
卢思道《从军行》
朔方烽火照甘泉, 长安飞将出祁连。犀渠玉剑 良家子, 白马金羁侠少年。平明偃月屯右地, 薄暮 鱼丽逐左贤。谷中石虎经衔箭, 山上金人曾祭天。 天涯已堪攀, 塞外征人 殊未还。白雪初下天山外, 浮云直上五原间。关山 万里不可越 , 谁能坐对芳菲月 ? 流水本自断人肠 , 坚冰旧来伤马骨。边庭节物与华异, 冬霰秋霜春不 歇。长风萧萧渡水来 , 归雁连连映天没。从军行 , 军行万里出龙庭。单于渭桥今已拜, 将军何处觅功 名?
二、王绩与“四杰”
初唐的一般士人中 , 王绩 (589 —644) 是诗风 较为独特的一位。他是隋朝大儒王通的弟弟, 在隋、 唐之际曾三仕三隐, 心念仕途, 却又自知难以显达, 故归隐山林田园, 以琴酒诗歌自娱。他的诗歌创作, 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 创造出 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
二、王绩与“四杰”
相对于歌行体而言, 当时渐趋于成熟的五言律, 因追求对偶的整齐和声律的谐调, 常表现出一种感 情的相对稳定。但是 , “四杰” 所写的五言律 , 尤其是王勃和杨炯的五律, 也透露出一种非常自负 的雄杰之气和慷慨情怀, 这主要反映在他们的羁旅 送别之作和边塞诗中。“四杰” 的送别诗 , 于伤 别之外, 尚有一种昂扬的抱负和气概, 使诗的格调 变得壮大起来。
二、王绩与“四杰”
“四杰” 的创作活动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 期, 他们以才子齐名出现于文坛, 怀着变革文风的 自觉意识, 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 绮靡 , 提倡刚健骨气。“四杰” 作诗重视抒发一 己情怀, 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 有一种 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卢照邻《行路难》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 杜君墓系铭序》说: “唐兴, 官学大振, 历世之文, 能者 互出。而又沈、宋之流, 研 练精切, 稳顺声势, 谓之为 律诗。” 这是最早有关 “律诗” 定名的记载 , 故 沈、宋之称, 也就成为律诗 定型的标志。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以遵守黏对规则为声律格式的五言律的定型 , 在唐代近体诗的演变过程中实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它不仅完成了由永明体的四声律到唐诗平仄律的过 渡 ,有易于识记和掌握运用之便 ; 而且具有推导和 连类而及的作用, 是一种可以推而广之的声律法则。 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 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 地把这种律诗的黏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 , 于中 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
杨素《出塞》其二
汉虏未和亲, 忧国不忧身。握手河梁上, 穷涯 北海滨。据鞍独怀古 , 慷慨感良臣。历览多旧迹 , 风日惨愁人。荒塞空千里, 孤城绝四邻。树寒偏易 古, 草衰恒不春。交河明月夜, 阴山苦雾辰。雁飞 南入汉, 水流西咽秦。风霜久行役, 河朔备艰辛。 薄暮边声起, 空飞胡骑尘。
二、南北文学的合流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和沈佺期最后完成的。 他们的生年晚于李峤和杜审言, 因文才受到赏识而 选入朝中做官, 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 置身宫禁而优游卒岁的馆阁生活, 使他们的诗歌创 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 点缀升平, 标榜 风雅, 难免有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因他们有 较为充裕的时间琢磨诗艺 , 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 , 回忌声病, 约句准篇。一联之中 ,轻重悉异 , 还要 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黏, 并把这 种黏对规律贯穿全篇, 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 平仄相关, 通篇声律和谐。
二、王绩与“四杰”
真正能反映社会中下层一般士人的精神风貌和 创 作 追求 的 , 是 被 称为 “ 初唐 四 杰 ” 的 王勃 ( 650—676 )、杨炯( 650—694 )、卢照邻 (634? —683) 和骆宾王(623—684?)。 “四杰” 大都生于唐贞观年间 , 卢、骆生年 较早 , 其年辈比王、杨为长。四人创作个性不同 , 所长亦异, 其中卢、骆长于歌行, 王、杨长于五律。 他们属于一般士人中确有文才而自视很高的诗人 , 官小而才大, 名高而位卑, 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 幻想和激情, 郁积着不甘居人下的雄杰之气。
二、王绩与“四杰”
“四杰” 诗风亦属“当时体” , 并没有完全 摆脱当时流行的宫廷诗风的影响。他们的一些作品, 讲究对偶声律, 追求辞采的工丽和韵调的流转, 不 免有雕琢繁缛之病。
三、杜审言与沈、宋及五律的定型
唐高宗、武后时期, 以主文词为特点的进士科 的勃兴, 为一般士人中有文才者的升迁创造了条件。 与“四杰” 同时或稍后的一批初唐著名诗人 , 如 杜审言、李峤、宋之问、沈佺期等, 都是由进士科 及第而先后受到朝廷重用的士人作家。他们入朝做 官时写的那些分题赋咏和寓直酬唱的“台阁体” 诗,虽在内容上与以前的宫廷诗人的作品无太大差 别, 但在诗律和诗艺的研练方面却有很大进展, 为 唐代近体诗的定型作出了贡献。
君不见长安城北渭桥边, 枯木横槎卧古田。昔 日含红复含紫, 常时留雾亦留烟。春景春风花似雪, 香车玉舆恒阗咽。若个游人不竞攀, 若个娼家不来 折! 娼家宝袜蛟龙帔, 公子银鞍千万骑。黄莺一一 向花娇, 青鸟双双将子戏。千尺长条百尺枝, 月桂 星榆相蔽亏。珊瑚叶上鸳鸯鸟, 凤凰巢里雏鹓儿。 巢倾枝折凤归去, 条枯叶落任风吹。一朝憔悴无人 问, 万古摧残君讵知?
第三节
陈子昂与唐诗风骨
一、陈子昂诗歌复古倾向的 得与失
陈子昂是一位对唐诗发展 有重大影响的诗人。唐高宗显 庆四年 (659), 他出生于梓州 射洪 ( 今属四川 ) 一个富有的 庶族地主家庭, 从小养成了豪 家子弟任侠使气的性格。
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
暮江平不动, 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 潮水 带星来。
二、南北文学的合流
至于隋代的散文, 处于骈体已很难发展而散体 未能振起的阶段。隋初有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 书》, 反对追求骈偶的文华藻饰, 提倡复古。隋文 帝听其言, 企图用政治力量来改革六朝以来的浮靡 文风, 但收效甚微。
宋之问《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 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 泪尽 北枝花。山雨初含霁 , 江云欲变霞。但令归有日 , 不敢恨长沙。
宋之问《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 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 不敢 问来人。
沈栓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天长地阔岭头分, 去国离家见白云。洛浦风光 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南浮涨海人何处, 北望 衡阳雁几群。两地江山万余里, 何时重谒圣明君。
骆宾王《帝京篇》
古来荣利若浮云 , 人生倚伏信 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 , 俄闻卫霍 有功勋。未厌金陵气 , 先开石椁文。 朱门无复张公子 , 灞亭谁畏李将军。 相顾百龄皆有待 , 居然万化咸应改。 桂枝芳气已销亡 , 柏梁高宴今何在 ? 春去春来苦自驰, 争名争利徒尔 为。……已矣哉 , 归去来。马卿辞 蜀多文藻 , 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 自矜诚足用 , 十年不调几邅回。汲 黯薪逾积 , 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 傅, 独负洛阳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