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
2.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4.背诵这首词学习重难点通过朗读训练,赏析诗句的表现力。
学习设想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受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学习流程:一、温故知新结合初中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沁园春·雪》等词的学习,说说有关词的知识。
1、诗歌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它要求以高度凝炼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有一定的节奏韵律。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古诗、古风)、近体诗(今体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倚声”“填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2、标题词牌词的标题和词牌是有着严格区别的,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
如《沁园春长沙》中,“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标题。
一首词或词的一段叫“一阙”,“阙”是乐曲终了的意思。
按字的多少,词一般又有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
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词,又称长短句。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
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
词有词牌,又称词调。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
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
想一想:《沁园春·长沙》,哪个是词牌名,哪个是标题?这首词写于1925年。
当时正值国内第一次大革命爆发的前夜,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有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州等地的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
同时这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了,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形成。
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大好的革命形势下,就自然觉得眼前的秋景是绚丽的,(同样去操场,考好成绩,天蓝草绿,一切变得广阔美丽,考差,天空大地都笼罩着一层轻纱的梦,一切都灰蒙蒙的)1925年10月,他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回忆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彭拜,怀着极大的革命激情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词。
“诗言志。
”词是抒情性很强的文体。
作者用词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的秋色和形势的强烈感受,抒发了革命的抱负和豪情。
毛泽东同志从1911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
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
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二、鉴赏品味想一想:上下阕各写了些什么?上、下阕有什么内在联系?上阕主要写景,写眼前之景。
即描绘了绚丽的湘江深秋景色,突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精神(色彩绚丽、朝气蓬勃)。
顺流而下,自然地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下阕主要抒情。
通过追忆往事,通过革命豪情的抒发,回答上面的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
表现革命青年的战斗风姿和远大抱负。
这首词的思路:由景到情,由实到虚,由眼前之景到追忆往昔的战斗岁月,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
层层推进,步步深入。
“谁主沉浮”这一句是构思的枢纽,转变的关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炼字、意境、主旨等角度赏析诗句1、“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想一想:“立”字之前加个“独”字起什么作用?诗人“立”在何时、何地?“立”字之前加副词“独”字,点明诗人一人独游,为下面追忆和抒发感慨做好铺垫。
“寒秋”两字表明独游的时间。
“寒秋”,即深秋。
秋深有寒意,故名“寒秋”。
“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八字,点明独游的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以上十二个字,把诗人独立顾盼,意气昂扬的形象烘托如画,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
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
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
2、“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想一想:这个“看”字,总领几句?诗人从哪几个方面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色图?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等四个方面分别进行描绘。
看到的是山色:“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万,表示多。
这里的群山,指湘江西岸岳麓山以及附近的许多山峰。
“红遍”二字,(红的范围广)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红的深透)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这四字,对上句“万山红遍”来说,有强调、渲染的作用。
这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很容易使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
革命形势蓬勃发展,“万山红遍”,大有燎原之势。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江”,指湘江。
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湘江水质好,到了深秋更加清净。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之水澄碧、清澈见底的特征。
“碧”,与上文“遍”为互文,都是副词,含有“极”的意思。
如果说“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
百舸:船很多。
争流:争着行驶。
一个“争”字,把湘江上千帆竞发的壮观场面写了出来。
又次,抬头,看到天空:“鹰击长空”;俯首,看到水底:“鱼翔浅底”。
长空:广阔的天空。
一个“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突出雄鹰的矫健。
把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的情景写活了。
浅底:水清能见到河底,故显得浅。
翔,一般用于指称鸟的动作,这里借用它来描绘鱼在清澈透明水中游动的动作,写出了鱼游的自由轻快,非常生动。
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出了水的浩淼,跟长天一色,水天相接,所以说鱼在飞翔,扩大了诗的意境,鱼在水中游就像在空中飞翔一样。
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所谓动景。
前者属于远景,后者为近景,远近结合,相映成趣。
(“深秋”的巧妙:因为深秋,枫叶才有“红遍”;因深秋,江水才有“漫”“碧”之状;因为深秋,才觉“长空”,才能观赏雄鹰搏击。
可见,好些匠心独运的字,要从宏观来把握,方悟其妙。
)“万类霜天竞自由”句,则是对以上山、树、水、船、鹰、鱼等事物精神风貌的概括。
万类:万物。
霜天:习惯指秋天。
这句话意思是说,世界万物,在寒秋严霜下仍然蓬蓬勃勃,奋发自强。
这句诗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
诗是靠形象思维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秋色图。
这幅图画,有近景,也有远景;有静景,也有动景。
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写作顺序)这七句全是写景,为下阕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
从写景到抒情,中间安插了下面三句作了巧妙的过渡。
“看”领起(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描-点]远望——万山红遍(高)[群山]近看——漫江碧透(低)[江水]仰视——鹰击长空(高)[长空]俯视——鱼翔浅底(低)[水面]动作之劲——“争”“击”“翔”色彩之浓——“红遍”“碧透”(暖色调,积极向上,充满希望)数量之多——山以万计,林以层数,舸以百数竞争之烈——红绿争辉,船只争流,鹰鱼争乐类别之齐——动物、植物、人物、环境[扩展-面]由实而虚,由点到面:万类霜天竞自由由眼前自然景物到所有自然景物,由自然景物到自然界的主宰——人这是感情的升华,物我同一。
诗情与哲理同一。
本来秋天容易给人以荒凉肃杀之感,秋风萧瑟,万物凋零,所以中国古代就有着“悲秋”的传统文化心理,“风急天高猿啸哀”,“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
秋天在那些悲秋的文人墨客的笔下是一种冷清惨淡的景象。
想一想: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不悲?(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用四字短语概括景物的特征。
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知人论世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了解他的经历、他的理解他的追求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心境下去看景物,会有不同的感受,在青年革命者毛泽东的眼中看到的是一幅色彩绚丽,生机勃发的秋色图。
这诗句暗喻了当时的大好革命形势,诗是靠形象思维来表达思想感情的,一般都不直说。
第一,毛泽东看到了革命的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这大好的革命形势下,就自然觉得眼前的秋景是绚丽的,(同样去操场,考好成绩,天蓝草绿,一切变得广阔美丽,考差,天空大地都笼罩着一层轻纱的梦,一切都灰蒙蒙的)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呢?一方面是他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如山林,突出“红”字;写江水突出“碧”字;写鹰用“击”字,写鱼用“翔”字。
毛泽东将“寒秋”写得充满强烈的动感、强劲的力度、浓烈的色彩,艺术地描绘了秋色秋韵,揭示了秋力秋魄。
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景语即情语,物我同一。
(作者咏秋的旨意在于:来自寒秋的这勃勃生机,在于“竞”字。
要生存,要发展,就要“竞”。
)第二,毛泽东本人,叱咤风云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哲学家,有博大的胸襟、有崇高的风范,有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
上阙写景如此美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山河写的越壮美,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需要,这就更加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
(对比反衬的手法),所以作者笔下的秋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充满豪气、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景物的赞美和欣赏,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
作者选取的景物具有典型性,如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想一想:“怅”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它富有表现力?怅:不如意。
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
寥廓:指宇宙的辽阔无边。
“怅”字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
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诗人的心里油然升起“怅”的思绪。
想一想:“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问”字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