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韩国思想政治教育比较

人为圆心逐步扩展到家庭、社会和学校。根据这一模式, 学校的教学重点也相应呈放射性深入:
尊重生命、诚实、实践意志、自主、节制
敬爱、家庭礼节、校内礼节、宽容、热爱家乡
社会秩序、相互协助、公益、公正、民主秩序
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统一、国际友好、热爱人类
2、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 学科的整合与渗透
纵的方面 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知识、
道德自律

小学:韩国小学的道德教育是由一至二年级的“生
活”课和三至六年级的“道德”组成的。

初中:韩国从初中开始,学校德
校生活,国民生活,民族生活。
育设国民伦理课
,内容分为四个领域:个人生活(家庭、邻里),学

高中:韩国的高中出开设国民伦理课以外,还讲授
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制度,如选举、纳税、民权、宪 法等内容。
化而来的所谓“道义教育”。
60年代朴正熙政权的改革,强化了国民精神教育。韩 国的经济开始走上了腾飞之路。 但是,从60年代起,韩国现代化的加速进行,不惜损害
传统的价值观念。这样,追求变化的势不可挡的趋势成了
韩国社会的主流。
由于西方文化和技术的大规模涌入,这个国家旧有的
风俗习惯突然受到破坏,一些好传统的中断,给通行的价值
3、利用社会公共环境强化思想政治 教育
① 利用大众传媒宣传爱国主义事迹。 ② 是提倡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使用和消费 国货。 ③ 是韩国善于用突发事件不失时机地对国民 进行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国民更好的处理个 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的关系。 ④ 是韩国高度重视课堂德育教育,同时也 把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为思政的重要组成 部分。
立人性的教育”。
2、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突出民族性,注重民族 精神的培养
韩国在推行国民精神教育的过程中,始终把传统文化特 别是儒家伦理作为载体,即通过传播儒家伦理来达到铸造韩
国民族精神的目的。
鲜明的民族性和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是韩国学校道德教 育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 韩国人对社会政治的关心及其强烈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 ,特别是知识分子阶层。在青年学生身上,社会责任感表现
学并举,官学比较系统,在中央有成军馆和四学,成均馆为国家最高学府,
课程为四书五经和诸史以及书法;私学的形式有书院、书堂,它们对普及儒学, 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二)近现代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日本的殖民统治——反日教育
50年代到60年代,美苏争霸——反共教育、道义教育 60年代,冷战格局——国民精神教育 全球化 ——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创造力”和“为 集体作贡献” )
20世纪40年代后半期,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就是反日教育。
韩国曾针对日本统治时期长期推行愚民政策和奴化教育政策所造成的国民素 质普遍低下的问题,强调废除奴化教育制度,消除其影响;树立民族民主教育思想,建
立新的教育制度,普遍提高国民的素质。当时的韩国军政厅学务局聘请教育界和学
术界的一百多名权威人士组成朝鲜教育审议会。主张把“弘益人间”作为教育理 念。
(2)以基本能力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
(3)以良好的教养为基础,发挥创造力的人; (4)在对韩国文化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价值的人; (5)以民主市民意识为基础,为共同体发展作出贡献的人。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强调“创造力”和“为集体作贡献”
互为表里,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
三、韩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色
50年代到60年代,是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时期。 战后,朝鲜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建立了两个对立的政权。 韩国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美国企图把韩国变成冷战时期反 共反华的亚洲桥头堡。
李承晚政权和朴正熙政权都追随美国,实行了以反共教育
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 朝鲜战争后,李承晚政权为了达到反共反人民政治目的的需 要,在学校教育中,大肆进行“反共”教育。 同时,也在学校里进行着以儒家道德思想的“三纲五常”演
韩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历史沿革
1948年8月15日,大韩民国政府正式宣告成立,其思想政治教育成了国内、 国际形势变化的晴雨表。
40年代后半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是反日教育。
50、60年代(两大阵营尖锐对立时期),追美、亲美;反共教育。 60年代后半期,韩国经济迅速发展,推行反共教育的同时强化“国民精神”教育 。 70年代,加强了国民伦理教育。 80年代后,强调民族共同体意识,把这种教育贯穿在所有课程和教育活动之中。 80年代后半期,根据形势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变化:第一,用和平统一、国 家统一、安全保卫,代替“反共”的提法;第二,继续大力宣传民族的思想和伦 理传统。
考试曾经是韩国学生最大的压力来源,但是如今校园暴力成为了 他们更大的梦魇。校园暴力在韩国已有几十年历史,且在近几年 有愈演愈烈之势。为了解决这一困扰社会的顽疾,韩国教育部2月 27 日宣布,政府将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免费保镖,以使他们免受 同龄人的侵害。
看到精美有力的汉字书法,内容多是先贤关于做人的至理
名言,还可以看到传统的山水国画。
韩国还特别重视保护历史文物,保护祖先留下的文物
古迹。这些都能增强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自豪感。
3、针对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思想认识规律,循序
渐进,注重德育课程与内容的系统性。
小学阶段 中学阶段
大学阶段
道德习惯 道德观念
观念造成了很大的混乱。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韩国不断调
整,特别是《国民教育宪章》的颁布,重新确定了教育的
理想和目标。
为了培养出21世纪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自律的、富于创造性的
韩国人,韩国进行了7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最后确定的基础教育课程的要求是:以教育课程为中心,以教育 需求者(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体制。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课程所追求的培养人才的标准是: (1)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追求个性的人;
而汉字被作为官方文字,为贵族所垄断,这一切都使儒家伦理深深植入韩国
文化之中。 • 三国时期,高句丽很早就在中央“立太学”教育子弟,“族子弟的国家最高教育机关.其时,由儒
家学者所创办的私学不断兴起,承担着初等教育任务,李朝时期理学思想成 为教育指导思想,其目的在于培养封建官吏和教化民众。教育机关官学、私
缺点
1.缺乏充分发育的民主意识,学校道德教育面临 根本方向的转变。
由于南北对峙,韩国实施强制性政 治教育,加上政府的专制使旧的德育方 向很不适应并产生了严重的问题。韩国 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封闭式的国家主 导方式进行的,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 道德教育系统,并通过单一的、至上而 下的教育途径来完成,因而不可避免地 使教育具有很强的国家权威色彩和强制 性特征。
的非常强烈。
利用本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隐性教育。 1988年拟定的“21世纪的教改方案”十分重视“国民
精神教育”,在青少年中间推行儒家哲学,宣扬忠孝精神。
韩国在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中,不仅重视课堂教育,
更重视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教化作用。韩国人幼儿园到
高等学校,在校园的走廊里、教室里、办公室内,都可以
韩国的家庭、社会和学校融为一体的相互配合,大大 加强了教育的效果。
5、通过开展社会服务活动进行实践教育
• 在韩国,政府和学校都非常重视把思想
道德教育与社会服务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并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活动。
• 学生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都有由政府部 门从财政收入里划拨的一定比例的专项资 金作经费支持。
男尊女卑思想仍然很严重
连韩国女人都认为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的,伺候丈夫是天生的义务,并不认 为这本身有什么不对。比如,韩国的已婚女人每天都要打洗脚水,伺候丈夫 洗脚,如果违命,丈夫就可打电话报警,韩国警察便可将这位倒霉的妻子抓 起来。能将这种事当作犯法处置,足见重男轻女的观念曾“深入人心”。
韩 国 校 园 暴 力 事 件 层 出 不 穷
2、道德知识化倾向严重,德育缺乏科学化
• ①学校德育中普遍存在以教师和课堂为中 心,强调静态的书本道德知识的灌输,而 忽视学生道德思维、道德技能与实践能力 培养的问题。 • ②德育教育带有明显的应试教育倾向。 • ③时代感在逐渐减弱,与现代社会科技文 化出现了脱节。 • ④学生的增加了课堂的拥挤,严重损害了 德育的教育效果。
6、注重东西伦理与传统观念的融合。
由于韩国资本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社会产生的价值观的 混乱秩序,因此试图打造新的道德体系,使其发挥社会思
想政治教育引导作用。
因此将东方传统的儒家文化和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相
结合的思想道德价值观教育纳入正轨。
韩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得失
1 、思想政治内容连贯,方法多样 韩国的课程内容结构以放射性扩展,其内容结构模式以个
心理等特点,建立了一套从幼儿园到大 学的国民教育体系。
横的方面 道德课、社会课、国民伦理
教育课以及国文,文学等都渗透了道德 教育的内容,同时还将数学、自然、科 学、体育。美术、劳动技能等学科潜移 默化地渗透到道德教育中来。
韩国学校还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 即基础知识与理论、基本行为 与习惯的培养与训练, 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通过设置“道德教室”、 礼节室, 模拟生活场景, 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 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 练。
80年代末90年代初,冷战结束,韩国提出把“世界化”精神作为新时代的精神, 意味着韩国的思想政治走上了民族化和开放化的道路。
二、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应对
• (一)古代的外来因素及韩国的处理 7世纪,新罗时代,仿效汉制建国
14世纪,李朝时期,儒学达到鼎盛
• 公元前11世纪中国周朝时起,中国文化便影响了朝鲜。 • 7世纪纪时新罗时代就仿效汉政制建国。 • 14世纪李朝时期儒学达到鼎盛,那时孔孟也像在中国一样被封予极高的名誉,

大学:韩国的大学也设国民伦理课,相当于我国大
学的公共必修课。
4、实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教育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