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答卷纸考试科目自然辩证法院、所、中心心理学部专业或专业领域基础心理学研究方向时间心理学级别2013级学年2013-2014学期下学期姓名冯彦添学号112013306000445类别②(①全日制博士②全日制硕士③教育硕士④高师硕士⑤工程硕士⑥农推硕士⑦兽医硕士⑧进修)2014年 6 月25 日研究生院(筹)制课程类别②课程考试方式④题号得分教师评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任课教师签名: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易经》中的认知和人格心理学思想摘要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
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关键词易经;认知;人格一、《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的意义《易经》作为“大道之源”是中国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心理学思想。
对《易经》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不仅可以弘扬和传播中国古老文化,将易经的影响力推向全球,而且研究和学习《易经》心理学思想对我们现代心理教育以及我们日常的生活的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何志清[1] [2]也认为《易经》其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均能发挥积极作用。
《易经》中的命运观思想也对学校的德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影响。
而以往一些学者仅仅将《易经》视为一部占筮之书,并从所谓“原始思维”的角度去理解它,套用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的诸如“互渗律”之类的术语,认为《易经》中没有任何文明人的意识及其活动,也就是说其中没有丝毫称得上心理学意义层面的理论规定。
为丁澄清这一偏颇的认识,本文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以及其中对思维活动中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认识进行初步的总结。
探讨的同时希望对后来者给予一定帮助。
二、《易经》心理学思想研究的内容1《周易》中的认知心理思想国外心理学家最早研究易经的当属荣格,荣格[3]主要论述了《易经》中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同时也对《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进行了客观评价。
首先在潜意识方面,荣格认为,荣格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意识与潜意识活动组成的,但是这种潜意识主要是被现实所压抑的生命智慧,在现实生活中不一定就能表现出来,而会借助于象征语言( 如梦幻想) 而互相交流只有在一种静思的状态下,潜意识会转化成意识,在精神活动的作用下会将意识与潜意识整合为一体。
《易经》占卜作为探究潜意识的方法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易经》不为意识所接收,至少无意识可以再半途接纳它,因为易经与无意识的关系远比意识的理性态度来得密切。
荣格在易经启发下,最终正视之前为同时代西方主流心理学研究所忽略回避,却持续困扰其心理治疗实践的所谓神秘心理现象,并以共时性概念将易经之感应引介到西方,与此同时,他还就这种不同思维倾向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他说: 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有了一些低微的回声。
荣格虽然受到了以古代中国宗教哲学为代表之东方思想的深刻影响,却并未像一些同时代学者那样全盘否定西方基督教的理性传统,荣格对《易经》的心理学思想评价保持着客观。
荣格很客观的指出,易经的精神对某些人,可能明亮如白昼,对另外一个人,则熹微如晨光; 对于第三者而言,也许就黝黯如黑夜。
不喜欢它,最好就不要去用它; 对它如有排斥的心理,则大可不必要从中寻求真理。
在荣格之后,也有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继续着荣格所开创的这种超时空的东西方心理学的对话。
姚志彬[4]将易学引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借助《易经》去洞悉脑和思维,通过研究发现他们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共同模式。
姚志彬认为,《易经》是化生万物的基础,也是脑构成的基本原理之一,脑的阴阳二象在各个层次和亚系统都有所表现。
并从脑的层次构筑、八卦的数字符号与脑的工作语言来论证脑的构筑和八卦模式有一定关系。
文章还从宇宙、太极、脑的泛对称性阐释了三者的三元全息,将脑按照易经两仪四象等级进行了分析。
郭爱克[5]揭露了神经网络和易经系统之间的令人惊奇的神秘相似性,证明了Linsker网络中从A到B曾的发育类似于易经的太极图,在Linsker网络的成熟的C层的感受野的多样性,答题可以与易经中的八卦类比,而且在Linsker网络的D-E-F-G层出现的各类朝向选择的神经元,基本上可以与易经中的64卦相对应。
认为两类模型在表面上看相距甚远,仔细分析却发现很相近,这种相似性的本质是对称破缺和对称守恒。
孙志凤[6]和刘勇从大脑信息过程的编码视角来研究周易当中的认知心理部分。
他们首次引入本体论层面的信息理论,从信息是系统的联系状态关系集这个较本质的信息定义出发,结合八卦解码大脑信息的经典案例,挖掘出易学中八卦解码的信息论原理。
每一卦,既是数,又是一种联系状态,一种结构,卦与卦之间有着丰富的关系,卦与卦之间的变换则是结构映射整体变换,并由此对八卦应用于人类认知编解码的可能性作出了推论。
在方法论的层面上从纵深的角度上探讨了易学的研究成果与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相融合的可能性。
受体认式思潮的影响,心理学主流理论开始关注隐喻认知模式,而东方文化恰恰一直强调的是整体性认知思维。
汪群[7]认为,周易以复杂的符号系统爻位变化和隐语深意融合人的创造主体性赋予单纯的象以交互变换与天地准的认知功用。
周易借助代表具体事物的卦象系统虽然不能完全对应于客观现象或主观心理但古贤先圣设卦之初并不是为了模仿和印刻而是暗示和总结具有高度可视性的象征。
从结构和语篇上,周易都体现出取象为源隐喻映射及联想式思维的特点,极简画繁地表达了人类对自身他人和世界的认识。
2《易经》中的人格心理学燕国材[8]认为《周易》不仅蕴涵有对心理学有重大影响的基本观点,如天人观、阴阳观和发展观,而且还生动具体地描述了人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还概括出了《周易》中所描述的理想人格的18项心理特征。
May Lee[9]认为《周易》中的卦显示了一种包含自我与外界相联系的结构。
在这种结构中,最下面的爻代表着自我的最深层部分,即心灵层;第2爻代表着可受到教育影响的自我;第3爻则是自我与外界的边界;第4爻代表着社会结构;第5爻代表着国家或统治者;第6爻则代表着宇宙。
郑剑虹和黄希庭[10]认为,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周易》主要反映了一种个体的自强的人格心理学思想。
体现为持之以恒、谦虚谨慎、坚强果敢、诚信、“知己”的自强者人格特征;从修德、认识、言行、意志和人际关系五个方面论述了自强人格养成的途径和方法;自强及其培养应遵循“创新变革”和“顺天”的基本心理原则。
《周易》中所论述的自强主要是一种个体自强或个人取向的自强。
美国易学专家安东尼[11]提出了《周易》的自我人格模式。
即自我(self)由本我(essential self)、表我(ego)和欲我(bodily self)三种力量构成。
当本我在自我设定中占据优势时,自我表现为真我,体现的是君子的自我人格;当表我占据优势时,自我表现为表我、假我,体现的是小人的自我人格。
安东尼对《周易》的君子观予以特殊关注,认为君子体现的是一种完善的人格,即自我与本我达到统一和谐的人格,并由此提出了一套《周易》的心理学人格模式,安东尼也提出了完善人格的养成途径:读易、习易、化易。
姜祖桐[12] [13]所作的《周易与人格》和《易学心理学》两本书中,讨论了大量关于《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
书中内容以《易经》通行本为蓝本,重点介绍易学公理在心理学人格系统的应用原理及技巧,所以通过《周易与人格》一书即可大略了解姜氏的《周易》与人格研究。
在《周易与人格》这部著作中,姜祖桐从方法论视角对《易经》作了全新解析,阐述了64种人格,构建了与西方心理学不同路径的人格系统。
该书还以表格的形式对作者所作的人格分类作了汇总。
而且介绍了如何运用易学的三“才”定格评估法进行人格评估。
书中根据作者自己的新解,对人格结构和属性进行了全面解说,在选拔人才、人格培训、人格自我矫治等方面都有很重要的使用价值。
曾维希和张进辅[14]则把姜祖桐提出的周易人格模型和基于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提出的麦氏人格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两种人格模型在理论建构的指导思想、人格要素、人格类型的测定方法及人格模型的演变规则等方面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二者在方法上同源同根,都受到易学质变逻辑的影响,遵循一条“归纳”基础上的“演绎”路子,由此建立起来的人格模型是一个“质”的模型,而在内容上则各有特色。
黄雨田[15]认为《周易》具有极为深刻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对君子人格素养的概括及其形成途径的探讨。
在《周易》中,君子的人格素养主要有10项:仁爱、正义、知礼、知几、自强、谨慎、谦虚、诚信、持之以恒、勇敢。
君子人格素养的形成途径以“感应万物”为前提,以“反身修己”为根本。
具体的培养方法有5种:进行心性修养、坚持知识学习、加强情绪管理、磨砺坚强意志、养成良好习惯。
《周易》强调“自我决定”的重要性与积极心理学的主张不谋而合;它将君子人格的形成置于“天人合一”框架之下的主张具有中国传统的文化特色,对本土的积极人格教育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作者认为《周易》中蕴含有丰富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其所概括的君子素养为塑造积极人格提供了规范和向导,其所提出的君子人格“反身修己”的形成途径体现了古人“与天地合其德”、类物以情的创造性思维成果和积极主动的个体意识,其所倡导的文化价值观正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
在推进积极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今天,《周易》中的积极人格心理学思想对塑造积极人格、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不无借鉴意义。
三、结论及展望本文重点简单总结了《易经》中认知与人格方面的有关思想。
认知心理方面从国际心理学大师荣格对《易经》的推崇和分析到如今中国学者对其中心理学思想的研究都值得我们深思;人格心理方面,《易经》对自我,自强以及君子人格和理想人格等方面都有着重大影响。
在学习和研究认知心理以及人格心理的时候,不应忽视我国古代先明思想的启发和影响,更多地投入到其研究中。
【参考文献】[1] 何志清.命运观与学校德育文化[J].教育教学评论,2011年12期:39-41.[2] 何志清. 易经心理学思想在现代心理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26卷:92-95.[3]李娟. 荣格的易经心理学思想探微[J].周易研究,2011年5期:57-61.[4]姚志彬. 易经与脑科学. 大自然探索[J], 1990, 9 (4) :94 – 98[5]郭爱克.跨越三千年历史的彩虹 Linsker神经网络和易经演化模型. 大自然探索[J], 1993, 12 (3) : 20 -29[6]孙志凤. 八卦解码大脑信息的原理初探. 心理研究[J], 2008,1 (4) :24-28.[7]汪群. 从隐喻认知视角看周易的象征系统.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J], 2012,4 :69-71.[8]燕国材.《周易》的心理学思想及其在先秦的发展[J].心理学报,1994,(3).[9]May L.TheIChing.Confucius’Individuationand Jang’s psychology.第一届分析心理学与中国文化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2:132—145.[10]郑剑虹,黄希庭. 论《周易》的自强人格及其培养.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J], 2004,11(30) :15-18.[11]赵继明.安东尼及其《周易》理学研究[J].周易研究,1998,(3).[12]姜祖桐 .周易与人格[M]2004.[13]姜祖桐 .易学心理学[M]2005.[14]曾维希,张进辅. 周易人格模型与麦氏人格模型的比较. 心理学探新[J], 2006,26:14-17.[15]黄雨田. 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心理学探新[J], 2013,33:99-104.[16]黄雨田. 论君子的人格素养及其形成途径. 心理学探新[J], 2013,33:99-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