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闭症儿童社会情绪技能训练

自闭症儿童社会情绪技能训练

适当的名词。 他将社会能力分为:适应行为和社交技巧。如下图:
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一、家庭中儿童的社会化过程 1、认知社会化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有一个社会基础,儿
童与一个有能力的人间的交往对促进其社会技能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儿童与成人间的相互 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3)儿童的同伴经验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2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 (1)婴儿期
范德尔的研究指出: 大约2个月,婴儿能注视同伴;3到4个月能相互触 摸和观望;6个月能彼此微笑和发出“哑哑”的声音;1 岁出现社交行为,如大笑、打手势和模仿。从第二年 起出现互惠性游戏。 婴儿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的发展阶段: a、客体中心阶段 b、简单相互作用阶段 c、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6、EQ能影响一个人的成就,学历和机会
第一讲 理论研究基础
一、社会能力 1、社会能力的不同定义
(1)乐能(Lerner、1997)定义为 a、能和他人发展正向的关系 b、具有正确的和年龄适当的社会认知 c、无不适应的行为 d、能表现有效的社会行为
(2)葛斯汉(Gresham、1986)认为: 社会能力是依照判断,评估某人工作表现是否
4、影响依恋的因素
a、抚养质量
c、文化特点
b、母亲缺失
d、儿童的气质
5、依恋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a、依恋质量的现实意义 b、“性向假设”与早期依恋质量的持久影响
首先,在个性特征方面,与不安全型儿童相比,安 全型儿童以后表现出更强的探索的欲望与能力。
其次,在游戏与社会交往中,安全型儿童也显得成 熟,表现出良好的个性特征与社会认知能力。
二、同伴关系和友谊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基本上是沿着两条路线进行:
最初几年主要在家里度过,与其相互作用的主要对象 是父母;逐渐疏远与父母的交往走到同龄伙伴中去, 形成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分为:同伴群体关系;友谊关系。 同伴:儿童与只相处的具有相同社会认知能力的人 同伴关系: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间的一种共同活 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 1、同伴关系的功能 (1)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助于而已获得熟练成功的 社会技巧。 (2)良好的同伴关系能使儿童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 有利于情绪社会化,有利于培养儿童对环境进行积极 探索的精神。
(2)依恋的发展 依恋建立的前提: a、识别记忆 b、客体永久性与人的永久性。 依恋建立的标志: a、代表性 b、稳定性 c、普遍性 儿童的分离焦虑和与之同时出现的怯生现象,是公认
的依恋形成的标志。
(3)早期依恋的阶段性发展 a、前依恋期(0—2个月) b、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 c、依恋关系明确期(7—24个月) d、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24个月)
最后,在特定问题情境中,安全型儿童也表现出较 强的问题解决的能力和良好坚持性及挫折容忍力。
四、儿童社会认知发展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 客观世界包括无生物界、生物界和人类社会。 1、社会认知能力与智力的关系 智力是保证个体有效得认识事物的稳固的心理特
首先,儿童的发展水平必须达到“最近发展区”。 其次,儿童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帮助。 再次,成人要能够敏感地觉察孩子的需求,及时作出 反应或停止帮助。
2、情感社会化 社会文化传统对儿童情感的社会化,特别是感的
表现形式影响较大,影响方式有三种: a、某些社会对情感的表现方式有所限制; b、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有些情感占绝对优势; c、情感的表达方式具有文化特定性。 父母的情绪水平对亲子互动的影响: 情绪水平低的父母对儿童的支持较少,批评和干扰
多,对孩子的消极情绪也较多;儿童则感到比较冷 漠,从亲子交往中体验到的兴奋和乐趣也较少。
3、亲子关系影响儿童社会化的机制 (1)态度转变
态度转变指父母通过种种方式改变儿童的态度,使 儿童接受,内化行为规范的过程。
父母改变儿童态度的方法有:使用权利,爱的收回 信息内化。 (2)模仿
在社会交往中,儿童一方面通过直接观察他人的行 为学会新的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产生 的后果得到“替代性强化”。 (3)认同作用 (4)归因方式
主题讲座
自闭症儿童社会情绪技能训练
本课程在设计时的几个基本假设:
1、社会情绪技能是学来的行为,是可以教导的。 2、行为管理问题乃是学生社会情绪技能缺陷的问题 3、社会情绪技能乃是学业技能的先备技能 4、社会情绪技能愈早教愈好 5、社会情绪技能教学的方式,基本上和学业的教导相似, 亦可以用认知的方式来教社会情绪技能
观察类别总数
(2)学前期 集体游戏
平行游戏
单独游戏 T1 T2 T3 T4 T5 T6
发展阶段 三类游戏的发展变化
3 儿童的友谊关系 友谊概念的五个阶段: 阶段0:即时性游戏(约3—7岁) 阶段1:单方面游戏(约4—9岁) 阶段2:公平气氛的合作(约6—12岁) 阶段3:亲密和相互分享关系(9—15岁) 阶段4:自主的相互依赖的友谊(12岁以后)
(1)友谊关系的功能 a、友谊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b、友谊可以为儿童提供更多的玩耍、交往和娱乐
的机会 c、友谊可以为儿童双方提供参照榜样 d、友谊可以为儿童社会支持和可靠的同盟 e、为儿童提供获得基本的社会技能的机会 f、友谊可提高儿童的自尊
三、儿童的依恋 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个体社
会性发展的开端和作成部分。
1、依恋的性质和发展 依恋: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感情联系。 (1)依恋的特点
a、在对象上,依恋具有选择性 b、在行为表现上,依恋者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的亲 近。 c、在对个体的心理意义或直接后果上,依恋双方特 别是依恋者可从中获得一种慰籍和安全感。 d、在具所具有的强烈的情感意义上,依恋遭到破坏 后会造成依恋双方尤其是依恋者的分离焦虑和痛苦。 e、在其赖以形成的基础上,依恋双放具有某种和谐 性。
根据依恋双方行为的整合程度与交往中合作性,协 调性的发展状况,可以把学前期儿童的依恋关系分为 和谐型、不完全和谐型、不和谐型。
2、依恋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2)习性学理论
3、依恋的测量与类型 测量:陌生情境法 根据陌生情境法测定所得出其依恋程度,儿童依
恋分为:安全型(TB)、回避型(TA)拒绝型(TC)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