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词名篇欣赏作业
一、试比较分析下面两首词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
李清照《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清代诗人毛奇龄《南柯子·斗草》:
喜摘惟红豆,难攀是白榆。
百花亭外展毹。
藏得宜男,临赛又踌躇。
绡帕销藤刺,缃解露珠。
朦胧却把翠钿输。
暗拣花枝,插补鬓边虚。
答:李清照的《点绛唇》描写的是一个天真烂漫而又情窦初开的贵族少女形象。
表现了词人李清照对爱情的强烈追求和对自由的渴望。
毛奇龄的《南柯子·斗草》描写的是对爱情憧憬却又羞于表达的天真活泼的在斗草的少女。
《点绛唇》的上阕描绘了一个身躯娇小、额间鬓角还挂着汗珠、轻衣透出香汗刚下秋千的如花少女天真活泼、累态可掬的娇美形象。
刚荡完秋千,两只手又是土又是泥,而懒得去洗一洗,就这么悠哉、怡然地在花园中游逛。
这种不拘小节的举动,只有天真烂漫、未被礼法束缚的少女才做得出。
这里对人物的描画是多么真切、自然,又是多么细腻、生动啊。
“露浓花瘦”,打秋千时已玩到了忘乎所以,等歇下来,才感觉到花园里是这么美:正是早春天气,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形形色色的蓊卉正含苞待放;仔细看,朵朵娇艳的花蕾上还凝聚着颗颗圆滚滚的露珠,在清晨的阳光下晶莹闪烁,幻出迷人的色彩。
这样的景,衬托出主人公欣喜、兴奋的心情,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赞叹。
“花瘦”,即含苞未放之花,它又暗示了主人公的少女身份。
这一句既写景又喻人,双关用得妥贴、自然、巧妙。
“薄汗轻衣透”,主人公出汗,说明打秋千时的投入,以致汗出,而且不觉。
这又纯然是一个少女所为。
主人公毕竟是官宦人家女子,因而只是“薄汗”,而非“汗滴禾下土”之农夫汗。
这里的描画十分细致,且恰到好处。
“轻衣透”紧承“露浓”,“露浓”表明天气尚嫌凉。
主人公玩的时候全然不觉,歇下来,加之出了汗,才觉凉意袭人,故而有“轻衣透”之感。
《斗草》的上阕中斗草, 是神情唯关注在红豆之上。
因此, 这里著一“唯”字, 把少女对于爱情的向往神采飞溢地点逗出来。
“百花”七字铺叙斗草游戏的场面。
氍毹, 指地毯。
在花草丛生的百花亭边摊开一条地毯, 少女们纷纷拿
出自己喜爱的春花百草开始斗比起来。
斗草的场面可以写得很多,而作者仅仅抓住一个极微妙的动作予以突现:“藏得宜男, 临赛又踟蹰。
”对于一个少女来说, 这似乎是一个令她为难的场面: 满怀情愫地撷取心爱的花草, 到临赛时却不好意思拿出来, 原来那花草的
名字是叫这位少女说不出口的宜男草。
短短的几个字把读者引入到少女那神秘的内心世界, 因而留下难忘的印记。
《点绛唇》的下阕词人转过笔锋,使静谧的词境风吹浪起,写少女忽然发现有人来了,她自然而然地、匆匆忙忙地连鞋子也顾不上穿,光着袜子,害羞地朝屋里跑去,头上的金钗也滑落了。
这也就活脱脱刻画出一个大户人家少女形象的另一面来:在封建礼教束缚下不得不遵守所谓“礼”的心理与行动。
但她害羞地跑到门边,却没有照常理立刻躲进屋里去,而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倚门”,在于以门为掩护,似露不露,“犹抱琵琶半遮面”,这才好回首一看;看,又不敢正眼看,还要装作赏花闻香,而眼中余光却早落在那人身上。
“倚”、“回”、“嗅”三个动作,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一样,不仅如画般折摄出主人公的动作、神情、姿态,而且准确地描绘出主人公既爱恋又羞涩、既欣喜又紧张、既兴奋又恐惧的微妙心理活动。
把一个情窦初开,又受着封建礼法约束的少女的复杂情感,十分清楚而
委婉、真切而自然、细腻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斗草》的下阕以颇为活泼的笔调描绘了少女们的憨态。
绡帕, 生丝的手帕, 用来包裹有刺的藤, 结果把丝头给拉出来了。
缃阑, 浅黄色的头巾, 它包裹的是刚刚摘来的花草, 上面还沾着露水呢。
这里, 诗人不惜笔墨, 细致地状绘了各色花草的鲜嫩, 特别又强调是用绡帕和缃阑包裹着, 不由得使读者从那鲜嫩的花草和珍爱的手帕进一步联想到少女的天真可爱的容貌。
“朦胧却把翠钿输”一句有些出人意表。
也许这些少女玩得过于专注了, 一个少女竟糊里糊涂地把翡翠首饰输给人家。
“朦胧”二字传达出了少女的憨态和痴情。
但是很快, 她也许发现了自己的大意, 是暗自懊悔呢, 还是明争暗夺过来呢?诗人并没有写, 或者说这个少女根本就没有这样想过, 她只是以一个非常细微、极不起眼的动作文饰过去:“暗拣花枝, 插补鬓边虚。
”呵, 原来这位少女不声不响地拣了一朵鲜花插在鬓角, 填补那输给人家的翡翠首饰的空档。
诗人巧妙地捕捉到了这转瞬即逝的典型动作, 写出了少女可爱天真的一面。
二、试赏析清代女词人顾太清《惜花春起早·本意》:
晓禽鸣,透纱窗、黯黯淡淡花影。
小楼昨宵听尽风雨,为著花事惊醒。
千红万紫,生怕他、随风不定。
便匆匆、自启绣帘看,寻遍芳径。
阶前细草蒙茸,承宿露涓涓,香土微泞。
今番为花起早,更不惜、镂金鞋冷。
雕栏画槛,归去来、闲庭幽静。
卖花声、趁东风,恰恰催人临镜。
答:雨后的早晨,她在鸟儿啁啾的醒来,透过纱窗,看到熹微的晨光,和晨光雾霭中的朦朦胧胧的花影。
昨夜下过一场雨,所以她清早醒来不知道她的花怎样了,原本开的万紫千红,只怕被风雨摧折,于是急急起来,掀开绣帘看,寻遍芳径。
雨后的早晨,台阶前的小草都是湿漉漉的,地面也是泥泞的。
今番为花早起,更不惜、镂金鞋冷。
走下台阶,她的金镂鞋马上就打湿了,因而感到丝丝凉意,雕栏画槛一一走过看遍,她方才回来。
此时天色尚早,小院里十分幽静,直到听到街上卖花人的吆喝声,她才恍然记起自己尚未梳妆打扮。
诗人对大自然的这份敏感与执着的热爱正显示了其优雅清净的心态。
更皆词中所描写的景致,一如晨露清新,真是清灵至极。
这首词写得巧妙至极,三言两语就将爱花人的形象塑造得惟妙惟肖,细细品味,但觉这爱花女子的表情动作皆在词句中表露无疑。
若非诗人真心爱花必定写不出如此生动感人的词句来,诗人的惜花之情表露无遗。
整首词优美大气,极具画面感,融情于景,余味不尽,韵味悠长,摇曳人心。
给人清新活泼的感觉,读完一遍,仿佛有花儿在眼前缓缓开放,柔和淡雅的色彩使人心旷神怡。
,具有一种整体美。
难怪况周颐评这首《惜花春起早·本意》“直入清真之室,闺秀中不能有二”,所谓“直入清真之室”,就是指具有周邦彦词含蓄蕴藉、典雅浑成的风格。
这首词写词调本意即“惜花春起早”,其辞劲健,其情婉约,“深稳沉着”,“绝无一毫纤艳涉其笔端”,摆脱了清代词坛的纤弱浮艳之习,也超越了一般闺秀词的“小慧”和“纤佻”,境界浑成,具有一种整体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