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路改建工程环评报告书

公路改建工程环评报告书

第一章总论1.1 评价目的公路建设是一项对社会、经济影响深远的开发性活动,其施工建设和通车运营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产生很大影响,必须妥善处理项目实施和保护环境的相互关系。

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旨在:⑴定性或定量地对沿线社会、经济、环境现状和未来影响的范围和程度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从环境保护角度对公路改造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⑵提出优化环境的、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和对策,反馈于工程设计和施工,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减缓工程建设造成的负面环境影响。

⑶对该项目施工期、营运期环境管理提出实施计划,并为沿线经济发展、城镇建设和环境规划提供辅助信息和科学依据。

1.2 编制依据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⑵《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⑶《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8.29);⑷《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998.12.27);⑸《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15);⑺《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1995.12.29);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1995.10.30);⑼《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1997.7.3);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3号,1998.11.18];⑾《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90)交通部第17号部长令];⑿《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国家环保局];⒀《关于公布<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第一批)的通知》〖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17号文〗;⒁《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交通部]。

⒂《江西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2001.7.1);⒃环境影响评价的委托函;⒄《吉安至安福(山庄)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赣南公路勘察设计院,2001年8月);⒅《吉安至安福(山庄)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江西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2001年9月);⒆《关于对<吉安至安福(山庄)公路改建工程环评大纲>审查意见的函》(赣环督函字〔2001〕84号);⒇《关于吉安至安福(山庄)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执行标准的函》(吉安市环保局)。

1.3 评价范围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和实践经验,结合改造公路沿线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本次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确定见表1.3-1。

表1.3-1 拟建公路环境影响评价范围一览表敏感点见表1.7-2。

1.4 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1.4.1 评价内容根据工程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价因子筛选,本次评价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声环境影响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述。

此外,对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环境空气影响分析、公众参与、环境管理与监测计划及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等也将在报告书中予以论述。

1.4.2 评价重点本项目的评价重点为声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其中生态环境以农田保护和水土保持、社会环境以居民生活质量和拆迁的影响及资源利用影响为评价重点。

1.5 评价预测期限评价期限综合考虑设计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并按照“工可”中交通量预测年限,选择2004年、2016年和2023年分别代表营运初期、营运中期和营运远期进行预测评价。

1.6 评价标准根据沿线环境功能调查及吉市环字〔2001〕41号《关于吉安至安福(山庄)公路改建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标准的函》,采用以下标准进行本次评价:⑴声环境:施工期执行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标准(见表1.6-1)。

营运期声环境评价参照国家环保总局环函[1999]46号《关于公路建设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噪声适用标准有关问题的复函》,对于公路两侧评价范围内的居民集中建筑群,临路第一排建筑物前参考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4类标准执行;对学校的教室室外昼间按60分贝要求;对医院病房室外昼间按60分贝、夜间按50分贝要求(见表1.6-2)。

表1.6-1 GB12523-90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单位:Leq(dB)表1.6-2 营运期声环境评价标准值(摘录)单位:Leq(dB)⑵水环境:根据主要水体泸水水质现状及其功能要求,地表水水质评价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 1-1999)Ⅲ类标准(其中SS指标执行GB5084-92《农田灌溉水质标准》一类标准,即水作标准)。

表1.6-3 水环境评价执行标准限值(摘录)单位:mg/L(pH值除外)⑶环境空气:执行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见表1.6-4)。

沥青烟执行GB16297-1996《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见表1.6-5)。

331.7 环境保护目标根据对沿线环境的现场调查,确定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 1.7-1,沿线环境敏感点见表1.7-2。

1.8 评价等级依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确定本项目各专题的评价等级见表 1.8-1,环境空气、地表水环境进行影响分析,社会环境评述按《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试行)》(JTJ005-96)要求进行。

1.9 评价方法遵照“以点和代表性区段为主,点段结合,反馈全线”的原则进行评价。

⑴营运期声环境评价主要采用模式预测法进行计算、分析;生态环境、水环境、水土流失评价、环境空气分析采用调查、类比分析和模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社会环境、生活质量和公众参与采用调查分析方法。

⑵对主要环境保护目标进行逐点评价。

1.10 评价因子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以及本公路工程环境影响分析,本项目主要评价因子如下:(1)声环境:等效A声级L Aeq。

(2)环境空气:TSP、沥青油烟。

1.11 评价技术路线评价技术路线见图1.11-1。

图1.11-1 评价技术路线图第8章评价结论8.1生态环境(1)公路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耕地减少、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通过植树绿化、复土还耕,采取修筑截水沟、护坡等环保措施后,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得到减轻。

(2)公路改造因基本利用老路,占地较少,共占用1238亩的土地,其中永久占地972亩,包括水田、林地、荒山等,占周围地区土地总量的0.011%,与总量相比公路占地是很小的。

被永久占用的土地将丧失原有农业功能,将会对农、林业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

通过调整土地的利用价值,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补充划入数量和质量相当的基本农田,可以减轻占地对农业的影响。

临时占地266亩,均为利用价值低的山地,在公路修建完成后通过植树、乔灌进行绿化,可在2~3年内恢复原有使用功能,8.2水环境(1)三江大桥施工期生活废水将不会对水体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大桥桥位下游较长距离内无集中取水口,因此大桥水下基础工程施工及钻渣搬运产生的污染影响较小。

(3)公路营运期不设服务区,对周围地表水环境影响很小。

8.3声环境(1)本次评价噪声现状监测表明公路沿线声环境现状情况较好,但由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且混合交通状况严重,因此机动车行驶噪声在局部路段(路面平整度很差)较为突出,影响较大,如红园小学和山庄中心小学。

由此看来加快公路建设步伐,提高公路的技术等级,从而降低机动车交通噪声,保护公路沿线声环境质量已是当务之急。

(2)公路建设期间的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一般都具有噪声强度高、无规律等特点,对公路两侧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昼间施工机械噪声在距施工场地40m以外地方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限值;夜间距施工场地300m处符合标准限值。

(3)各路段交通噪声按照《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中4类噪声标准衡量得出昼间全路段达标距离(距路中心)>20米;夜间全路段2004年达标距离>20米,2016年和2023年达标距离>30米。

(4)营运近期和中期的车流量小,噪声预测贡献值较小,交通噪声对敏感点的影响不大;与交通噪声预测值叠加后,4处敏感点噪声预测叠加值呈超标现象,其中红园小学和山庄中心小学超标5分贝,主要是因为现状监测值已经超标。

由于未来大型车的比例会较现状小,因此,公路营运后噪声值会较预测值小。

8.4环境空气(1)改建公路沿线地区NO2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由于固江镇中心小学临近公路,该路段路面情况较差,测点位置在学校操场上,因此TSP监测值有严重超标,其中最大监测浓度为2.378mg/m3,超标倍数达6.9。

(2)公路施工期对环境空气污染主要为施工时灰土拌合,土石方的开挖、回填与施工车辆、筑路机械等作业的二次扬尘,应采取相应措施(如洒水),减轻污染。

施工期沥青的熬制点和搅拌站应设置在距敏感目标600m以外区域,保护人群身体健康。

(3)本项目建成后,汽车尾气是环境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通过类比可知,营运期车辆所排NO2污染物对两侧的影响较小。

现有公路环境空气主要污染物为TSP,公路改造后,将大大改善公路的路面状况,过往车辆的扬尘将大大减少,TSP可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标准要求。

8.5社会环境(1)本路段改建后,路况将极大改善,为改善项目地区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招商引资,活跃经济准备了必要条件。

同时带动诸多产业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将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速区域内人民脱贫致富,(2)据统计全线共需拆迁建构筑物面积11957.2平方米,共75户,拆迁居民将在本村内进行安置,施工将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拆迁,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拆迁量,同时结合地方城市建设规划进行设计。

综上所述,本次改造将使吉福公路线路等级低,路况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旅游业发展、加快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得到各级政府和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工程在建设和营运期间将对沿线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只要认真执行“三同时”政策,并落实本报告提出的减缓措施及建议,工程的环境影响将得到有效控制。

本评价认为,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吉安至安福(山庄)公路改建项目是可行的。

第二章工程分析2.1 项目建设的意义本项目为吉安市境内主要的省道,该路线东西端分别连通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105国道以及320国道。

其建设意义如下:⑴它是吉安市西部的一条主要通道,它的改建对改善我省公路网现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加强赣粤高速公路的辐射功能、充分发挥赣粤高速公路的交通枢纽作用,沟通吉安市东西向的交通,提高过境车辆的通行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⑵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需要;⑶吉安市新城市规划建设的需要;⑷交通量增长的需要;⑸有利于加快地区资源开发利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