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策分析方法和政策理论模型

政策分析方法和政策理论模型


第二节 政策分析方法
3 系统分析的特征 (1)以整体为目标 (2)以特定问题为重点 (3)运用定量分析方法 (4)凭借价值判断 4 系统分析的基本原则 (1)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结合 (2)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相结合 (3)局部效益和整体效益相结合 (4)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三 目标确立的方法 4 目标最优化的方法及技术 实质上是在各种目标和各种限制条件(约束)之 间寻求一个合理的妥协。 常用的多目标决策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有: (1)化多为少法; (2)重排次序法; (3)分层列序法; (4)直接求非劣解法;层次分析法。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四 方案搜寻的方法 (三)若干应注意的事项

没有一致公认的规则可以保证我们找到合适的或理想的 备选方案。具体的注意事项: (1)不要过分依赖于过去的经验; (2)不要急于批评别人的意见,不要让好的主意溜掉; (3)避免过早锁定问题定义; (4)避免过早形成偏好; (5)防止未经评估而排除备选方案; (6)注意在条件发生变化时,重新考虑以前被排除了 的备选方案。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 2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


政策分析在实际应用中不仅是递进的,而且往往互相交叉、互相渗 透,有些阶段还要循环往复若干次。奎德 用框架图来表示政策分 析的重复过程。 图3—2 分析过程的重复性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二 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 威廉· N· 邓恩 归纳出政策问题界定的八大方法: 表3—1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3、直观预测法。主要靠预测者的经验、学识和经 验分析能力来做预测,因此更富有“艺术”的特 色。 主要应用于较难定量化的领域。 这类方法有很多种,但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较 常见的有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交叉影响分析 法、相关图示法、类推法、形态分析法、空缺分 析法、“脚本”法等等。
假设评估
最佳的合理 和重要性
案例3—1 政策问题界定的方法的应用(见章后链接)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三 目标确立的方法 1 价值分析 (1)价值判断构成确定政策目标的基本前提。 (2)价值(观)是由复杂的因素所决定的超理性或非理性的既 成的东西,不一定是合于理性的思考结果。生活环境、家庭、学 校、生活小圈子、文化、职业范围、社会联系等是价值观形成的 土壤。 (3)价值分析:政策及其目标的价值含义、价值的一致性,绝 对价值和相对价值;对明确价值观的可行性限制;价值组合、价 值冲突以及价值观的加强和改变。 (4)为澄清目标而作价值分析,主要解决的是目标反映谁的价 值观,目标相关群体的利益等问题。 对各种价值表征进行行为研究;对作为规范性的价值系统即社会 政治意识形态进行分析;决策分析(包括对不同价值的敏感性进 行分析);预测分析(资源分配是价值观的最突出的表征之一); 面谈;利用德尔菲法进行详细调查;辨别目标群体及个人价值观 的基本含义和范围等。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邓恩 在《公共政策分析导论》中列举了备选方案的
八个来源:1)权威;2)见识;3)方法;4)科学 理论;5)动机;6)相似案例;7)类比;8)伦理 体系。 陈振明 认为备选方案的主要来源有:由政策问题的 性质以及政策目标所派生;现有的政策;从别人或别 的地方处理相同问题的经验中得到借鉴;某些特殊政 策案例的启示;从类似的问题中加以类比或推广;向 专家请教;根据权威的要求;从政策参与者的价值观 及信念、法律的规定和科技知识中进行推导等。
综摄法
比较的合理性
头脑风 暴
多角度 分析 假设分 析
产生想法、 目标、战略
产生洞察力
产生想法和 集体 评价
综合运用技 集体 术、组织和 个人观点 明确利益相 集体 关人,提出 假设,质疑, 集中并合成 合理性和重 集体 要性的评估 排序并制图
一致性
洞察力的改 进 冲突
冲突性假设 的创造合成
论证图 形化

案例3—2 方案比较的方法的应用——可行性分 析(见章后链接)
七 效果评估的方法

1 成本—效益 分析法:是对 在整个的一种 政策运行过程 中所投入的成 本和所取得的 收益进行对比 分析方法。
3 对象评定法: 指由政策对象 通过亲身感受 和了解对政策 及其效果予以 评定的方法。
2 前后对比法:是对政策执 行前后的有关情况进行对比。 可分为四种方式: (1)简单“前—后”对比 分析;(2)“投射—实施 后”对比分析;(3) “有—无政策”对比分析; (4)“控制对象—实验对 象”对比分析。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四 方案搜寻的方法 (一)备选方案的来源

魏墨和维宁 认为有四个来源:1)现有的政策提
案;2)通用的解决方案;3)调整过的通用解决 方案;4)非现成的解决方案。 阿西 认为,备选方案可以通过四种途径获得:1) 保留现有的制度;2)调整现有的制度;3)使用 已预先进行的方案设计;4)进行全新的制度系 统设计。源自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 2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
综合政策分析家们的观点,陈振明 提出包括如下六步的政策分
析过程模型: 图3—1 政策分析过程的基本步骤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 2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 宁骚 认为公共政策分析过程的逻辑顺序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1)阐释目标:分析有关问题和争论点;弄清这些争论的来龙去脉;说 明目标;发现起作用的主要因素以及取得对它们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 (2)寻找方案:根据政策目标来搜寻和设计出所有可能的备选方案,包 括对已有方案的整理。在此基础上,收集与方案有关的资料和数据, 并进行分析。 (3)预测效果:根据备选方案的内容和性质,以及方案实施的环境和条 件,对方案的效果做出估计。 (4)构造模型:构造一个或多个关于政策系统及其环境的模型;根据模 型,对政策系统的操作进行分析,并对政策系统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性 能做出估计。 (5)评估方案:选择一定的(一个或多个)标准,把各种备选方案按照 优先顺序排列起来,使决策者更容易做出选择。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四 方案搜寻的方法 (二)备选方案产生的步骤和方法
1 搜寻与发现 应尽可能地在方案的来源中弄清备选方案的可能范围和种类,通过 大胆的搜寻、调查与发现,尽量产生出广泛而实际的解决办法或方 案。 各种查明潜在备选方案的方法,包括:头脑风暴法、文献评论法、 快速的调查、与理想的比较、无所作为的分析、实践经验的比较、 被动的收集与分类、类型学的发展、类比等等。 2 设计和创造 实际上包括两个步骤: 政策方案轮廓的设想:是指运用创造性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和途径, 勾勒出多种实现政策目标的思路和方案轮廓。 方案细节的设计:是指按照构想的方案轮廓,确定实现政策目标的 具体途径、措施和方法。 3 筛选 要在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的基础上,对各种可行方案进行比较和鉴 别,然后加以优劣判断,加以取舍,以便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政策分析方法 和政策理论模型
本章要点
1
政策分析的步骤 政策分析的方法 政策模型及相关理论
2
3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一 政策分析的过程框架及步骤 1 政策分析的基本因素


(1)问题 指政策问题,即政策分析者所要分析、研究或处理 的对象。政策分析所要处理的问题是公共问题。 (2)目标 (3)备选方案(alternatives) 是决策者用来达到目标的选择或手段。在不同的场 合,它们可以是政策、策略、项目或行动等。 (4)效果 (5)选择标准(criteria) 又称决策标准或决策规则。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三 目标确立的方法
2 政治分析 影响政策目标的政治因素包括决策者的政治立场和 政治需要,以及各种利益团体的政治诉求。 3 处理多重及冲突的目标 奎德 认为,如果在政策目标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争论, 人们不能在目标问题上达成一致或无法确定目标, 就应努力寻找一个能取得共识的更高一级或更一般 性的目标。可以采取两种另外的途径(最优化途径 和“满意”途径)来确定一个偏好的目标。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3)政治可行性。 邓恩 等人将政治可行性细分为可接受性、回应性、合法 性和公正性等方面;美国学者马杰(G· Majone)认为一 个政策方案或建议仅当它满足所有相关的约束或限制 (constraints)时才是可行的。这里的约束是指任何能够 影响政策结果和不在政策制定者控制之下的环境特征。 (4)行政可行性(administrative feasibility)。也称 行政或管理的可操作性。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五 结果预测的方法
1、趋势外推法。根据过去的变化趋势预测未来。 基本前提是预测对象的变化规律从过去到现在直至未来 是基本不变的,即发展的过程是渐进的。 本质特征是利用现有的数据资料,发现预测对象的变化 趋势,并把这一趋势推向未来。 常用于中、短期经济预测与技术预测。 2、因果分析法。找出事物变化的原因,找出原因与结果 之间的联系方式,并据此预测未来。 基本前提是预测变量(结果变量)与其他解释变量(原 因变量)之间的联系方式。 本质特征是以过去的结构为依据,做未来的预测。 主要应用于经济领域。
效果评估的 方法
4 专家判断法:组织 专家审定各项关于政 策的记录,观察政策 的执行,对政策对象 和以前的政策参与者 进行调查,与执行人 员及工作人员交换意 见,最后撰写评估报 告,坚定政策的成效。
5 自评法:政策执行人员自己对政策的影响及达 成预定政策目标的进展情况进行评估。
第二节 政策分析方法
第一节 政策分析的步骤与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