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的独特性摘要:赵树理是我国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他的小说描写的主要对象是生活在广大西北地区的农民。
赵树理小说中农民形象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小说中人物语言的“土”气,二是;小说中人物生活场景的“还原”性;三是,小说中人物爱情的“简陋”化;四是,小说中人物思想的“本色”性。
在赵树理小说中,农民这一人物形象给读者的印象是不加修饰的本真的农民。
关键词:赵树理小说;农民形象;土气;还原性;简陋化;本色性A Discussion of the Uniqueness of the Farmer Imagein Zhao Shuli’s NovelClass 1 Grade 2008,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Zhou JuanSupervisor Lei BinAbstract: Zhao Shuli is a very important writer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 in our country, and the main characters of his novel are the farmers who are living ing the northwest in China.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mainly display in four parts. The first one is that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s are very rustic; secondly, the life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les has been restored to the real scene; thirdly, the love between the characters is very rough; fourthly,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les have instinctive thought. In Zhao Shuli’s novel, farmers, the special images, have given readers a deep impression that they are the inornate, true farmers.Key words:Zhao Shuli’s novel; farmers images; rustic; reduction; trough; instinctive“赵树理是一个‘深深扎根于农村,从思想气质到生活习惯都彻底农民化了的’作家”[1](p1),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刻画的人物还是环境描写都是对农民生活的真实再现。
赵树理一直扎根于农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农村的最底层生活,他的所见所闻,都是关于最底层农村和农民的真实生活,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总是萦绕着一层浓厚的乡土气息。
赵树理从底层的农村生活一路走来,非常了解农民的疾苦,而在他的的早年生活和早年创作过程中,他本身也积累了许多底层农民的生活经验,这使得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更能反映底层农民的心声。
赵树理早年就练就了一身农耕的本领,可以说赵树理本身就是一个农民,所以在他小说中的农民才总是给人一种真实,毫无粉饰的感觉,他在山西的农村生活了很长的时间,对农村的一草一木,对农民的一言一行都非常熟悉,并且能十分自然的将这些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之中。
赵树理曾表达过这样的思想:“中国的‘文坛太高,群众爬不上去,最好拆下来铺成小摊子。
’”[2](p52)这个“小摊子”就是赵树理一直存在的“文摊”。
赵树理自愿当个“文摊文学家”,一直着力描绘着晋东南地区的农村生活,在他的小说中,找不到高楼大厦,找不到纸醉金迷,有的只是低矮平房,锅碗瓢盆。
在他的小说中,无论是人物的语言还是思想,都只是为描绘一张真实的农村图画而存在着。
赵树理是一位“文摊文学家”,同时更是一位生活在晋东南农村的农民,有着淳朴的农民灵魂。
“赵树理主要是在一种民间大众文艺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他所熟悉的是如何适合群众的阅读欣赏习惯来写作的”[3](p141)这样的写作习惯让赵树理的小说带有一种“俗”的特点,这种“俗”正是对最真实的农村的反映,正是这种“俗”造就了赵树理小说独特的魅力。
赵树理小说中以农民为主要描写对象,在他的小说中刻画了许多形态各异又各具特色的农民形象,这些形象体现出一种赵树理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从人物的语言,人物的生活场景,人物的爱情和人物的思想中体现出来。
一、语言的“土”气赵树理小说的语言,用的都是晋东南地区农村的语言,之中也夹杂地方方言,但他却很少用土语,歇后语,而是使用普通的、平常的群众的语言。
农民使用的语言带有非常浓厚的乡土之气,赵树理的小说中,人物的语言鲜明的体现了北方农村用语中“土”的特点,采用这一语言特点刻画出来的农民形象,具有生活在广大晋东南地区的真实农民的独特魅力。
赵树理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小说中,语言带着一种幽默,同时也带有讽刺。
以《小二黑结婚》为例,小说开头在对“三仙姑”和“二诸葛”这两个人物的介绍上,并没有直接描写这两个人物的外貌、性格等特征,而是着重描写关于这两个人的忌讳,再以刘家峧人恶意的小玩笑,使这两个人物形象生动的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老汉!今天宜栽种不宜?”和“米烂了没有?”这是刘家峧人对“二诸葛”和“三仙姑”的挖苦,也是他们看见这两人时自然而然联想到的话语,已经融入刘家峧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赵树理刻画“二诸葛”个“三仙姑”这两个形象时,总是会穿插这两句。
这种挖苦,正是农村熟人之间的一种对话模式,在广大的农村,并没有城市生活中的朝九晚五,同村人之间这种略带讽刺的善意玩笑和这种不带恶意的挖苦之词构成农民之间交流的典型特色。
正是这种讽刺和玩笑,将农村中的语言交流模式真实展现在读者眼前。
“区长说:‘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把人家退回娘家去,刘二黑已经跟于小芹订婚了!’二诸葛说:‘她只有个爹,也不知逃难逃到那里去了,退也没处退。
女不过十五不能订婚,那不过是官家规定,其实乡间七八岁订婚的多着哩。
请区长恩典恩典就过去了。
’……”[4](p532)这是当小二黑和小芹被金旺兴旺兄弟以捉奸为由困到区公所后,“二诸葛”到区公所时的对话。
从中我们能很真实感受到“二诸葛”的固执和那种扎根于农民心底的侥幸心理。
“二诸葛”的一句“恩典恩典”是一种老式的恳求,带有农村特有的“土”味,他觉得只要区长“恩典恩典”便所有事情都能解决。
而“二诸葛”口中的“官家规定”正是我们现在说的“法律”,但是农村以自己的语言模式就将它叫做了这样一个“土”名。
在农村,农民直接参与政治的机会很少,所以农民的语言不会与政治有太多联系,甚至不会有这么说是否合法这种意识。
“二诸葛”对区长说的“恩典恩典”是一种“土”味的人情乞求,这点人情在农民的心里远远胜过法律。
赵树理通过这些“土”气十足的语言刻画的“二诸葛”这个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农民特征,小说中他的语言并不多,但却将农民的狭隘、自私、浅薄、淳朴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看“三仙姑”到达区公所后的对话:“到了区上,交通员把她引到区长房子里,她爬下就磕头,连声叫道:‘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做主!’”[4](p533)在这段对话中,“三仙姑”这一农村妇女的形象十分鲜活的铺展开来。
“区长老爷,你可要给我做主!”这一句,十分明确的表现出“三仙姑”作为一个底层农村妇女的落后与无知。
“老爷”是旧时对贵族、官员、富豪、士绅的尊称,解放后已经不再使用,但在农村“老爷”这个词显然已经成为一种“土”称,“三仙姑”不知区长是怎样的官阶,在她眼中他们都应该是“老爷”。
在这简短的话语中,“老爷”和“做主”这两个带有十足“土”味的词语,将“三仙姑”这个落后农村妇女形象刻画得生动而鲜活。
赵树理一直生活在这些农民中间,他对农村的封闭和落后深有体会,他十分准确的抓住了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农村妇女的心理,而后就有了“三仙姑”这个鲜活的农村妇女形象。
通过“三仙姑”简短而“土”气的语言,将农村妇女应有的姿态展现在读者眼前,让农民读者能够很轻易的将之与身边的某个形象联系起来。
赵树理将农民作为创作的对象,同样也将农民当做自己的读者,他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简单易懂,带有农村的“土”气。
这种带有浓厚“土”气的语言特点正是赵树理小说中人物语言的最大特色,因为这种“土”也正是农民语言最大的特色,只有带有“土”味的语言才是农民的语言,那种辞藻华丽的语言若从农民的口中说出来,就与农民这样这个角色显得格格不入。
正是这种语言的“土”气形成赵树理小说中人物语言一种独特的审美性,读者能在这些“土”气的语言对话中体验到一种农民对话之中独有的美感。
二、生活场景的“还原”性赵树理的小说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所以小说中人物生活场景也以农村为主,他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农村生活,在他的小说中,故事情节总是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展开。
赵树理将现实生活中的农民通过文字构建到小说中来,在他的小说中,几乎找不到虚构的生活场景,即使是一个细节,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农村普遍存在的。
赵树理写的是小说,可是在他的小说中,人物的生活场景具有很强的“还原”性,从人物的性格特点,语言风格,穿着打扮,到人物生活的地点,劳动环境等都是赵树理在农村中真实体验过,从而原原本本的构建到他的小说之中。
以《李有才板话》为例,在这部作品中,赵树理刻画了许多特色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在“阎家山”依着自己的身份,以各自的生活构成了这部作品。
“板话”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快板”,在当时并不是像现在这样的一种正规的艺术分类,在当时的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艺术,也没有现在所谓的艺人,生活在底层的农民在辛苦劳作一天之后,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总会说些俏皮话来排遣一天的疲劳,这些俏皮话正是这种“板话”的雏形。
赵树理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这一农村独有的场景,才会以此为基础,再以“板话”为线,塑造了擅长“板话”的“李有才”,再用他的这些“板话”将整个“阎家山”的人与事联系起来,将“阎家山”农民的日常生活还原在读者眼前。
在《李有才板话》之中,整个故事在“阎家山”展开,人物所处的生活环境非常具有地方特色:“阎家山这地方有点古怪:村西头是砖楼房,中间是平房,东头的老槐树下是一排二三十孔土窑。
地势看来也还平,可是从房顶上看起来,从西到东却是一道斜坡。
”[5](p16)这一段话刻画的是“阉家山”的自然环境特色,当时晋东南地区农村的房屋大多以土窑为主,家境略微富有的可以盖砖房,《李有才板话》之中对于自然环境的描写是对晋东南地区农村真实环境的高度“还原”性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