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第二章 食品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4)如消化中采用硫酸(比色分析时),应加水脱 残存硝酸,以免生成的亚硝酰硫酸能破坏有机显色剂, 对测定产生严重的干扰。 (5)如消化中采用高氯酸,应先用浓硝酸分解有机 物,然后加入高氯酸。消化过程中应有足够的硝酸存在, 因此应不断补充硝酸,并且应在常温下才能将高氯酸加 入样品中,高氯酸的用量需严格控制,一般在5mL以下。
平均样品——原始样品经过处理再抽取其中一 部 分作检验用者称为平均样品。
❖ 应一式三份,分别供检验、复验及备查使用。
❖ 每份样品数量一般不少于0.5公斤。
平均样品经混合分样,根据需要从中称取一部分
用于分析测定的样品叫做试验样品。
采样的过程便是由检样→原始样品→平均样品→ 试样的过程。
三、采样的一般方法
逸散的损失。 ❖缺点: (1)产生有害气体。
(2)初期易产生大量泡沫外溢。 (3)试剂用量大,空白值偏高。
❖ 按采用的氧化剂分,湿法消化方法有以下几种: 1. 硝酸消化法 2.硝酸-硫酸消化法 3. 硝酸-高氯酸消化法 4.硝酸、高氯酸和硫酸消化法 5.硝酸、硫酸-过氧化氢消化法 6.硫酸-高锰酸钾的消化法
(一)有机物破坏法
❖ 分析样品中无机成分的目的通常有两个:一是营养评价, 二是卫生检验。
❖ 在样品前处理时,通常需要作两方面的工作: ❖ 一方面是除去大量有机物,可用灰化、消化的方法; ❖ 另一方面是除去对分析有干扰的其它无机元素。可用螯合
萃取、分离等方法。
❖对无机成分分析的样品前处理及分析通常接以下步 骤进行:
取1/4,切碎,混匀。 肉类:除去皮骨,肥瘦混合取样,绞碎。 鱼类:对于小鱼小虾,可多取样,切碎后混匀,缩分至所需要量。 罐头、瓶装食品或其他小包装食品:根据批号随机取样。同一批号取
样件数,250g以上的包装不得少于6个,250g以下的包装不得少于10个。
❖ 常用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
两相物质: 固定相 流动相
❖色层分析按固定相材料及使用形式分类 柱色谱——固定相装在色谱柱中 纸色谱——层析滤纸为支持剂, 滤纸上结合水为固 定相 。 薄层色谱(TLC)——将固定相粉末制成薄层。 气相色谱(GC)——流动相为气体。 液相色谱(HPLC)——流动相为液体。 样品要制备成液体或气体
❖ 按不同的分离原理分: 吸附层析 分配层析 离子交换层析 凝胶层析
(5)采用瓷坩埚灰化时,不宜使用新的,以免新瓷 坩埚吸附金属元素,造成实验误差。
(6)如样品较难灰化,可将坩埚取出,冷却后,加 入少量硝酸或水湿润残渣,加热处理,干燥后再 移入高温炉内灰化。
(7)湿润或溶解残渣时,需待坩埚冷却至室温方可 进行,不能将溶剂直接滴加在残渣上。
(8)从高温炉中取出坩埚时,避免高温灼伤。 (9)坩埚从炉内取出前,先放置于炉口冷却,并在
(一)吸附色谱—— 利用吸附剂对不同 组分的物理吸附性能的差 异进行分离。吸附力相差越大分离效果越好。 固定相——固体吸附剂 流动相——气体或液体
(二)分配色谱——
利用不同组分在两相中的不同分配系数来进行分 离。(溶解度的不同) 固定相——固体支持剂(担体)+固定液 流动相——气体或液体(与固定相不相溶) 纸层析: 纸是支持剂,结合水为固定相,溶剂作为流动 相。
随机抽样 样品采集
代表性取样
❖ 随机抽样即均衡地、不加选择地从全部产品的各个部分取 样。但随机≠随意,要保证所有物料各个部分被抽到的可 能性均等。
❖ 代表性取样即根据样品随空间(位置)、时间变化的规律 ,采集能代表其相应部分的组成和质量的样品。
代表性取样
❖ 可按不同生产日期 ❖ 也可在流水线上按一定的时间间隔抽样 ❖ 按分析的目的取样 ➢ 例:粘稠不好混匀的液体,从包装内上、中、下
耐火板上冷却至室温。 切忌直接置于木制台面、有机合成台面上以免烫
坏台面,也不宜直接置于导热系数较高的台面上, 以免陡然遇冷引起坩埚破裂。
❖ 提高回收率的措施 ➢ 适宜的灰化温度、采用石英坩埚 ➢ 为了弥补干法灰化的缺点,防止易挥发成分的损
失,发展了温氧等离子体氧化法、氧瓶法、氧 烧瓶法等方法。
2 湿法消化法
分别取样。
➢ 蔬菜的营养成分(全菜)要从茎、枝、叶分别取 ,粉碎后,混匀。
➢ 测鱼头部分的成分就只取鱼头。 ❖ 总之要根据测定的目的而定采样方法。
四、采样要求与注意事项 1、采样容器要灭菌; 2、液体、半流体食品要混匀后再采样; 3、粮食及固体食品按四分法得到代表性样品; 4、肉类、水产等食品按分析目的进行采样; 5、罐头、瓶装食品根据批次随机取样; 6、采样必须注意生产日期、批号、代表性和均匀
第二章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食品分析的对象包括各种原材料、农副产品、半 成品、各种添加剂、辅料及产品。种类繁多,成 分复杂,来源不一,分析的目的,项目和要求也 不尽相同,但无论哪种对象,都要按一个共同程 序进行一般为:
样品的采集
制备和保存
样品的预
处理
成分分析 数据记录,整理
分析报告的撰写。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
3. 紫外光分解法
高压汞灯提供紫外光。85±5 ℃下进行光解 ,通常加双氧水。
4. 微波消解法
利用微波为能量对样品进行消解
食品样品最多只要10分钟(2.5 MPa);
❖ 微波消解也称为“微波辅助化学消解” 使用程序化的微波湿法消化器,系统可以程序升温, 先脱水,然后湿法灰化,同时可控制真空度和温度, 与马福炉相比缩短了灰化时间,如面粉的微波湿法 灰化只需10~20min。对于植物样品(除铜的测定外), 用微波系统灰化20min就足够了,而要得到类似的结 果,用马福炉则需要40min~4h。
有时萃取相整体就是产品。
(三)超临界萃取(SFE)
❖ 利用超临界流体SCF作为溶剂,用来有选择 性地溶解液体或固体混合物中的溶质。对溶质 的溶解度大大增加。
超临界流体——流体的温度、压力处于临界 状态以上。常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临界温 度为31.05℃,临界压力7.37 Mpa), 不可燃、 无毒、廉价易得、化学稳定性好。
分急剧蒸发使试样飞扬;防止糖、蛋白质、淀粉等易发泡
(1膨时)胀碳灰的粒化物易前质被样在包品高住温,应下使进发灰行泡化预膨不炭胀完化而全。溢。出坩埚;防止直接灼烧 (2)样品炭化、加硝酸溶解残渣等操作应在通风橱内
进行。
(3)高温炉内各区的温度有较大的差别,
(4)应根据待测组分的性质,采用适宜的灰化温度。
一、样品的采集
采样——在大量产品(分析对象中)抽取有一定代 表性样品,供分析化验用,这项工作叫采样。
❖正确采样的意义 尽管一系列检验工作非常精密、准确,但如果
采取的样品不足以代表全部物料的组成成分,则其 检验结果也将毫无价值,甚至得出错误结论,造成 重大经济损失以至误伤人命,酿成大祸。
正确采样的原则
(二)蒸馏法
❖ 利用液体混合物中各种组分挥发度的不同而将
其分离。
常压蒸馏

减压蒸馏

水蒸气蒸馏

共沸蒸馏

分馏法
食品分析中常用前3种。
三、溶剂抽提法
❖ 利用混合物中各种组分在某种溶剂中溶解度的不 同而将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浸提法
溶剂抽提法
加速溶剂萃取(ASE)
超临界萃取(SFE)
固相萃取(SPE)
1.干法灰化
原理:将样品至于电炉上加热,使其中的有机物脱 水、炭化、分解、氧化,再置高温炉中灼烧(500600 ℃ )灰化,直至残灰为白色或灰色为止,所得 残渣即为无机成分。
❖炭化是指将有机物中的氢、氧等元素去除,只留下碳。一 般都是与少量氧气反应而得。 ❖灰化是将物质中可燃性成分氧化去除,只留下不可然的成 分(灰分)
(1)采集的样品要均匀、有代表性,能反映全部 被检食品的组成、质量和卫生状况。
(2)采样方法要与分析目的一致。 (3)采样过程要设法保持原有的理化指标,防止
成分逸散(如水分、气味、挥发性酸等)。 (4)防止带入杂质或污染。 (5)采样方法要尽量简单,处理装置尺寸适当。
二、样品的分类
按照样品采集的过程,依次得到检样、原始样品 、平均样品或试验样品(试样)三类。 检样——由组批或货批中所抽取的样品, 称为 检样。检样的量按产品标准的规定执行。 原始样品——把许多份检样综合在一起称为原始 样品。
❖ 新溶剂——萃取剂 ❖ (新溶剂 + 被溶解组分)——萃取相 比重 ❖ (原溶液 + 被溶解组分)——萃余相 不同
2.方法: 工业上用萃取塔 实验室用分液漏斗
3.关于萃取剂的选择: (1)萃取剂与原溶剂不互溶且比重不同。 (2)萃取剂与被测组分的溶解度要大于组分在原
溶剂中的溶解度。对其它组分溶解度很小。 (3)萃取相经蒸馏可使萃取剂与被测组分分开,
❖ 按消化措施分: 1. 敞口消化法 2. 回流消化法 3. 密封罐消化法 4. 微波消解法
消化操作注意事项:
(1)加入硝酸、硫酸后,应小火缓缓加热,待反应平 稳后方可大火加热,以免泡沫外溢,造成试样损失 。 (2)及时沿瓶壁补加硝酸。避免炭化现象出现。如发 生了炭化现象,必须立即添加发烟硝酸。 (3)补加硝酸等消化液时,最好将消化瓶从电炉上取 下,待冷却后再补加。
; 高,不易提纯,浓缩,溶剂与提取物不好 分离; ❖ 选稳定性好的溶剂; ❖ 毒性 ❖ 性格
(二)溶剂萃取法
(溶剂分层、液液萃取、抽提)
1. 原理:用一种溶剂把样品溶液中的一种组分萃取出 来,这种组分在原溶液中的溶解度小于在新溶剂中 的溶解度,即分配系数不同。
应用:用于原溶液中各组分沸点非常相近或形成了共 沸物,无法用一般蒸馏法分离的物质。
干法灰化方法特点
优点: ①此法基本不加或加入很少的试剂,故空白值低。 ②有机物分解彻底,操作简单。 缺点: ①所需时间长。 ②因温度高易造成易挥发元素的损失(例
As,Hg,Pb)。 ③坩埚对被测组分有吸留作用,使测定结果和回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