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

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

浅析歧义与双关的不同之处
摘要:歧义与双关都是汉语中历史悠久的研究课题,歧义与双关是两个很容易被混淆的概念。

但是,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但是实质却不同。

本文主要辨析歧义与双关,旨在澄清这两个概念,避免将二者混为一谈,并提高我们正确地运用和辨析歧义与双关的能力。

关键词:歧义双关
1 从概念性质上看
从概念性质上看,歧义是指同一种形式的语言符号序列可能表达不同意义的现象,大都是一种语病。

而双关是有意使语句同时兼有双重意义,是一种修辞格。

一般地说,歧义是一种消极的语言现象。

言语中若是存在歧义现象,可能使人误解,甚至使工作受到损失。

即使不产生误解,让解码者经过反复推敲才了解原意,也是应该避免的。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歧义虽然是一种语病,但有时候通过巧妙运用,歧义也可以产生积极作用,造成某种特殊的修辞效果。

某些歧义语句通过说话者有意识巧妙地运用,就可以是这种消极的语言现象变为积极的表达手段。

双关则是一种修辞格,属于语用层面。

语言中片面的追求均衡,就会导致枯燥与单调;只有在追求均衡的同时,大胆的使用变化美才能获得最佳的表达效果。

双关就是一种语言变化美的体现。

这是一种“一箭双雕”、“一举两得”或者“话里有话”、“指桑说槐”的积极的表达方式。

例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描述了一名少女的不安心态,根据上文可以看到“晴”字表面上是天晴之义,实际上是利用谐音双关,暗指爱情的“情”,产生了寓景于情、委婉含蓄的艺术修辞效果。

因此,歧义在实际应用中是一种语病,是错误暴露,而双关是一种修辞格,是智慧展现。

2 从产生动机上看
产生动机直接影响着交际的结果,说写者进行话语活动时需要调控自己的话语行为以利于听读者充分理解自己话语的含义,正确把握自己的交际用意。

从产生动机上看,除了个别情况下,有人利用歧义来取得某种特殊效果外,一般歧义都是说写者无意之间表达错误多重理解的可能性。

出现歧义是表达疏忽的
结果而非有意设置,因而语意指向也是不明确的,读者的理解完全可能与表达者的既定意向相背离。

双关是从说话语写文章者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强调说写者有意而为。

而除个别情况之外,歧义通常是说写者无意造成的。

双关的形成强调是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巧妙地借用两种不同概念中所隐存的某些类似点,出人意料地进行两种语境的替换。

读者在联想之后,会惊奇地发现作者言辞的机智精妙,运用双关,用意在“指桑说槐”,使语言幽默、含蓄,富有情趣,耐人品味。

因此除个别情况为达到某种效果,双关语的制作者也会有意识的叫听读者误解之外,通常,双关语的制作者是有意识的不希望被人误解的。

因此说,在产生动机上看,歧义大都无意而为,双关是有心而为。

3 从表意关系上看
从表意关系上看,歧义也和双关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双关所说的一句话的两种含义是可以并存的,可以兼顾,具有融合性,但是二者所表达的含义并不是平行的,它们之间通常有表里、轻重或真假之别。

双关强调“言在此而意在彼”,强调表面上说的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要表达的是另外一个意思。

所以,从这一点说,双关本身就是言外之意的一种体现方式。

但这种性质也有例外,那便是谐音双关中的“歧解双关”。

歧解双关是指同形同音词,在一定的语境中故意造成语义上的歧解,以达到一定的修辞目的。

这类双关的特点是:歧解的两个意义在句子中都不是确定的,是平行的,没有主次之分,这是与其他双关不同的。

与之不同的是,歧义所说的一句话有两种或多种含义不能兼顾具有相对立的关系,而且这些含义没有侧重点,是平行的。

歧义是一个语句表达了几个不同的命题,也就是说一个语句合有几个判断。

广义地说,这也可以理解为一个语句具有言外之意。

但是,歧义到底和言外之意不同,因为歧义句所表达的几种意义,人们无从确定其中那一种是说话人要说的,也就是说连“言内之意”都不能确定,自然谈不到表达什么言外之意了。

因此,歧义就其本身说是语病,和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的言外之意,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4 从表达效果上看
话语活动不是说话者个人的行为,不单纯为准确表达自己,还是一种社会人际行为,是双向的。

其根本目的在于交际和行事,在于取得发话人所希望的交际效果,实现发话人的说话意图,或是告诉某人某事,或是让某人执行某事,或者是打动某人等等。

歧义与双关的产生动机与说话者的编码有关,而表达效果则与听话者的解码有关。

歧义句大多数情况下在理解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误会,是说话者和听话者无法达成共识,是交际的一大障碍,产生负面作用,需要人们通过各种途径排除。

部分歧义利用自身一语多义来制造某种特定的修辞效果,例如一段相声《歪说三国》中说道张飞的母亲姓吴,因为有一个成语是“无事生非”;还说周瑜的母亲姓季,诸葛亮的母亲姓何,因为“既生瑜,何生亮”。

这是运用同音词歧义制造的笑料。

在语言运用过程中,并非一定要僵化教条,有些歧义可以通过恰当巧妙地运用,使语言表达变得生动、幽默,可以取得良好的表达效果。

这种运用歧义的情况仅占少数,大多数情况下歧义都会对表达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歧义通常是说写者信息发出时“言此”,而听读者解码有误而“意彼”,实际上是一种“阴差阳错”。

而双关是说话者为了取得更好的交际效果,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特意创设以产生婉转、幽默、诙谐、含蓄等艺术效果,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手段。

双关对表达效果通常产生积极的影响,双关是“一个词当两个词用,一句话当两句话用”,而且字里字面都要讲得通,“语无虚设,意有双重”。

双关的说写者与听读者对于“言此”和“意彼”均有共识,正所谓“心有灵犀一点通”。

说写者不用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取得婉转、凝练、含蓄、幽默的表达效果。

并且,恰当的双关,可以使语言简洁凝练,可以形象的刻画人物的内心与性格。

能够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艺术性,使人感到意味深长,隽永含蓄,妙趣横生。

歧义与双关是分属不同层面的两种概念,尽管它们之间有许多相似性,实质却不同。

我们应该把二者区分开来,避免混为一谈,应在交际中恰当地运用双关与歧义,尽量避免歧义的消极影响,以使语言生动有趣,使交际快捷顺利。

参考文献
[1]王希杰.修辞学导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2]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8.
[3]吕叔湘.歧义类例[J].中国语文,1984(5).
[4]谭永祥.“双关”及其瓜葛辩[G].中国华东修辞学会,修辞学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1987:251-272.
[5]周达生.论“双关”[G]//中国修辞学会华东分会,修辞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261-274.
[6]胡凌虹.多义、歧义、双关辨析[J].杭州:杭州师范学院学报(医学版)2005(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