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全)PPT课件
13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一节 先秦儒家人情化的伦理亲情
一、泛爱众而亲仁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 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 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
14
4.从人我关系来看,忠恕是为仁之道 。
16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
孔子的仁学思想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强调突出政治。 第二,植根血缘基础。 “亲亲有术”、“爱有差等” 第三,着眼伦理本位。 第四,发挥主体能力。 第五,侧重抑制个体。
6
伦理道德是存之于人心。 孔子曰:“为仁由己”;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
者则知天”; 程朱曰:“性即理”; 陆王曰:“心即理”; 禅宗曰想对人关注重于对神的关注,因此伦 理、政治思想相对发达。
2、中国思想重经学形式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的理 学、心学,清代朴学,其间的创造发展、变 化是很明显的。
⑴、从形式和静止方面言,思想史指人类 社会思想意识的系统化的历史 。
⑵、从内容和动态方面言,思想史又表现 为社会思潮、观念演变的大流。
3
2、中国思想史研究的范围
以伦理思想、政治思想、哲学思想为主。
二、中国思想史的特点
三个特点:重伦理、政治思想,重辩证思维 和“天人合一”思维模式。
4
1.这三个特点皆牵涉到价值世界和现实世界 的关系。
参考书目
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西北大学出 版社1989年版。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 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 、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年 版。
12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至十九世纪 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年版。
徐复观:《两汉思想史》,华东师大出版, 2001年 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稿》,中华书局, 1982年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1984年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三联出版社, 1996年
18
孔子仁学结构的弱点和长处: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 实用理性
19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
张载:“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胞物与)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王夫之:“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 天乞活埋”。
20
二、以德王天下
绪论 第一章 弘扬主体精神的儒家 第二章 心不逐于物的道家 第三章 法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第四章 佛教的流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
响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绪论
一、中国思想史的对象与范围
1、中国思想史研究的对象
1.从政治作用来看,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 礼一体。
2.从修养的主体来看,恭、宽、信、敏、惠 五种品德,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 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15
3.从宗法血缘关系来看,孝悌是为仁 之本。
“尊尊” 、“亲亲” ;“入则孝, 出则悌”; “孝慈则忠” ;
“以力服人”是“霸道”,“以德服 人”是“王道”;前者是可鄙的,后 者是高尚的。“尊王贱霸”
24
孟子反对功利主义,重义轻利,劝导 统治者“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董仲舒将其发展为“正其谊不谋其利 ,明其道不计其功” 。
25
孟子仁政说的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道性善 ,言必称尧舜。”
“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 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 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 有四体也。”
8
三、学习中国思想史的作用
首先可获这方面的知识; 其次,可提高思想境界和理论思维水平; 其三,培养民族记忆能力,获取解决个人、
民族生存发展所需的智慧与能力;其四,有 助于我们认同中国的思想文化。
9
四、如何学习中国思想史
要从点、线、面入手。从面上观其变 ,线见其常,点中见常变结合。
10
西方:人格化的上帝是至善至美的化身,天国 是理想世界,人是最后归宿地。
宗教神学发达,教会地位崇高,尘世的政治、 伦理思想衰落不振。
西方古代的科学、技术、伦理、政治思想与宗
教神学是矛盾、对立的。矛盾、对立的核心原因
是上帝和人谁为中心。
5
中国思想: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 交织一起——“天人合一”观点 ,而此合一中人又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自始至终都重人 事,政治是人事的集中表现,故
孟子 :仁政说
仁政学说的首要之点是“制民之产” 。他主张:“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 足以事父母,俯足以蓄妻子,乐岁终 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 ,故民之从之也轻。”
21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商亩之田,勿 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 序之教,甲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载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 民不饥不寒。”
22
孟子“制民之产”的主张,与其民为 邦本的思想密切联系。“民为贵,社 稷为轻,君为轻” ;
孟子:“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 政事”;“保民而王”,“得乎丘民 而为天子” 。
23
孟子仁政学说的另一重要内容,是“ 王霸”、“义利”之辩。
指责兼并战争是“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11
刘泽华:《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南开大 学出版社1992年版。
白纲:《中国政治制度通史》(1—10卷), 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胡寄窗:《中国经济思想史》(上、中、下)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牟宗三:《中国哲学特质》,上海古籍出版 社1997年版。
李泽厚:《中国思想史论》(上、中、下),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