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
•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伴有复合伤,病情复杂多 变,持续动态的监测生命体征,生命体征反映生 命中枢的功能及颅内压的变化。 • 血压升高提示颅内高压。 • 血压下降或不升则应考虑伴有脏器损伤、循环不 良、休克及低氧血症。 • 如呼吸缓慢而深,脉搏变慢而有力,血压进行性 升高时,应警惕有颅内血肿或早期脑疝的形成。 • 体温异常升高提示有体温调节中枢障碍或感染。
加强全面和必要的监测
• 入院早期,病情危重且随时可能变化。因 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现病情变化,如呼 吸不规则,肢体肌力下降,引流量突然增 多或减少等。因此,对特重型颅脑损伤患 者进行多参数的全面监测,特别留意突然 和不能解释的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以便早期发现做出及时而准确的处理。
生命体征的观察
5、腰大池置管外引流:
用于颅内感染、释放血性脑脊液、感染性脑 脊液病人。引流袋平放床上。引流期间,病人平 卧位,禁止起床引发引流过度造成颅内低压。
•
4)亚低温的护理 应用冬眠药物和物理降温的综合措施, 使体温控制在肛温为32~34℃,可以降低脑 组织代谢,减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对创 伤的反应。
5)颅内压监护 重度颅脑外伤患者,常因颅内压增高而导致 死亡,故应对重症外伤后昏迷患者进行持续性的 颅内压监护。颅内压5~20mmHg即为异常.若颅内 压 >40mmHg 为严重高颅压 . 监护期间要采取措施 防止测压管脱落。伤口有脑积液外渗、监护仪显 示高颅压报警、患者意识出现变化等,都应及时 通引流
脓腔引流
5
腰大池置管外引流
1、脑室引流护理:目的——维持颅内压
1)引流管位置:流出口需高于侧脑室平面 10~15cm 。 2 )引流速度及引流量:总量<500ml/日。移动或体 位改变要关闭状态。
3 )保持引流通畅:防止受压、扭曲、成角、折叠。 适当限制病人头部活动。引流液面随病人呼吸、 脉搏上下波动示引流通畅。
肢体运动观察
一侧额叶脑挫裂伤可引起对侧上、下 肢程度不等的瘫痪。如损伤发生在深部靠 近内囊处,则可引起“三偏”症状,即对 侧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异常。大脑皮质 受刺激可致一侧或两侧肢体的抽搐。
脑疝的观察
脑疝是颅内压增高引起的一种危象。由于颅 内压力的不平衡(如一侧血肿引起),脑组织的 一部分发生移位,并被挤到颅内生理性孔道,使 部分脑组织、神经和血管受压,产生相应症状。 根据发生的部位及移位组织的不同,可分为小脑 幕切迹疝和枕大孔疝。 (1) 小脑幕切迹疝:患者表现血压逐渐增高,脉搏 变得缓慢洪大,呼吸深沉,并有进行性意识障碍, 同侧瞳孔先小后大,对光反应由迟钝到消失,对 侧肢体瘫痪。 (2) 枕大孔疝:患者表现血压驟升,脉搏迟缓有力, 呼吸由深慢至浅快,随之表现为呼吸不规则乃至 停止,意识丧失,双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
6)输液的控制 脱水药物的应用; 脑水肿可导致一系列的恶性 结果,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必须采用 脱水疗法.静脉输入或口服各种高渗液体,提高血 液渗透压。紧急情况下应选用作用快、功效强的 药物,如甘露醇、呋塞米等. 摄入量限制在 1500~2000ml/d,24h均衡进入体内,量出为入。 甘露醇要在5~20min静脉点滴完毕,记录好尿量。
7)营养的补充 颅脑损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耗氧量增 加,蛋白质分解加速,故伤后营养支持非常重要。 伤后应注意补充高能营养。鼻饲及十二指肠滴注 脑外伤流质.除采用鼻饲维持营养外,还应给予适 当的静脉营养,可选用平衡氨基酸、脂肪乳剂等 以保证必要的热量。鼻饲后勿立即搬动患者以免 引起呕吐。
8)体温的检测 高热可加速体内新陈代谢活动,加重脑 缺氧和脑水肿,术后体温宜控制在 38℃以 下。宜以物理降温为主。药物降温应注意 大量出汗可引起虚脱,注意加强口腔护理 和皮肤护理 . 室内应空气流通,并定时进行 空气消毒。
病因及病理
• 1.颅脑损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包括 脑震荡、脑挫裂伤、弥漫性轴索损伤、颅 内血肿等,直接导致脑细胞死亡,轴索断 裂、功能丧失。颅内血肿有直接占位效应, 造成颅内压增高,脑细胞水肿,脑组织受 压缺血。 • 2.分子和生化的改变。 • 3.身体其他系统的影响。
临床表现
• 1.伤后意识障碍程度重、时间长。 • 2.伤后生命体征紊乱:血压时高时低、脉搏时快 时慢、提问或高或低、呼吸不规则。 • 3.眼部体征:瞳孔不等大、边缘不规则,或瞳孔 极度缩小,或进行性散大。 • 4.神经系统阳性体征:一侧或双侧肢体瘫痪、四 肢肌张力高、去大脑强制,腱反射亢进,病理反 射阳性。 • 5.GCS评分:3—8分。
颅脑外伤的术后护理
1)体位 除休克和脊髓损伤外,术后血压正 常的情况下患者都应采取头高位,即床头 抬高15~30度,既有利于静脉血回流和脑脊 液回流,又不影响脑血供。
颅脑外伤的术后护理
2)气道的护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 由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深昏迷,缺少咳嗽反应,容易 因痰液等造成呼吸道阻塞或窒息,轻者引起缺氧而加重脑 组织的损害,重者可致死.急救时应清除口腔或鼻咽部的分 泌物、血液(块)、呕吐物或异物,患者置侧卧位,放入 通气道,或气管内插管或尽早做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 畅,持续低流量吸氧,提高动脉的血氧分压,有利于脑水 肿消退,降低颅内压。
瞳孔的观察
• 强调注意观察瞳孔的变化情况。 • 重症患者需15~30 分钟观察一次并记录。 发现双侧瞳孔由等圆等大变化为一侧或双 侧散大或不等大时,或是瞳孔对光反射由 迟钝变成消失时,应马上意识到是病情变 化所致。 • 注意与原发性动眼神经损伤及视神经损伤 鉴别。
高颅压动态观察
正 常 颅 内 压 为 5.0 ~ 13.5mmHg , 或 70 ~ 180mmH2O 。病理情况下,当颅内压 >20mmHg时刺激硬脑膜、血管或脑神经, 临床上患者就产生头痛。压力愈高,头痛 愈剧烈。头痛进行性加剧,表示颅内病变 发展。重度颅脑损伤时,脑组织因有较重 的缺血、缺氧,患者意识迟钝,出现喷射 性呕吐、昏迷等症状。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概 述
• 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最常见的疾病,发生 率占全身部位损伤的10%~15% ,多由于 交通事故、工伤、跌伤等直接或间接暴力 所致。 •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复杂多变、并 发症多、死亡率高。
• 颅脑损伤的定义:主要在外力作用下所致 的损伤,占所有外伤死亡的70%。 • 根据GCS评分分为:13~15分为轻型颅脑 损伤,9 ~12分为中型颅脑损伤,3 ~8分 为重度颅脑损伤,8分以下预后较差。 • 重度颅脑损伤包括广泛脑挫裂伤、弥漫性 轴索损伤、原发性脑干伤、颅内血肿等, 大多病情重、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死率 高。
应激性溃疡的观察
重症颅脑损伤后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发 生率高。它可归因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上消化道血管痉挛,胃黏膜糜烂出血。在 临床观察中要注意有否黑便及咖啡色胃内 容物,有的患者还伴有腹胀,呕逆等症状, 出血量多时发生休克。
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护理
• 注意观察胃液的性状和引流量:如行鼻饲 前应回抽胃液观察; • 无出血患者应尽早鼻饲流质饮食,以保护 胃黏膜,减少应激性溃疡的发生,及时预 防应用胃酸抑制剂。 • 发现已有显性出血者,应观察出血量,必 要时胃管内注入云南白药、止血(凝血酶) 及胃黏膜保护剂等。
管道的护理
• 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多集深静脉穿刺等输 液管、引流管、胃管、尿管等多种管道于 一身,除保持管道通畅,注意观察引流液 的量、颜色、性质,严格无菌操作,预防 继发感染外,还应加强对躁动患者的保护 性制动管理,以防管道脱落或患者自行拔 出而引来更多的护理问题。
常见的引流管
1
2
脑室引流
创腔引流
4 )观察引流情况:CSF色、质、量。
5 )引流时间:5~7天,一般手术3~4天。
6 )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CSF逆流。必要时做CSF微生
物培养。 7 )拔管指征:拔管抬高或夹闭引流管24h,无颅高压症状, 可以拔管。拔管后有无CSF漏。 8)引流不畅
9)健康教育:告知引流的目的,引流管保持通畅,防止引
意识的观察
• 强调是观察意识的变化过程; • 在观察过程中要注意对患者的各种反应进行分析, 如昏迷—清醒—再昏迷,常为硬膜外血肿的意识 变化过程。 • 若伤后昏迷进行性加深,多由于急性颅内压增高 或伴有脑疝所致。伤后立即深昏迷表示原发性损 伤严重。 • 若深昏迷患者对各种刺激出现反应(瞳孔对光、睫 毛、吞咽、咳嗽、提睾反射等),表示伤情好转。
气切护理
气管切开的护理(1)
固定好插管,防止插管脱落移位。 为减轻插管对咽后壁的压迫、刺激, 头部可取稍后仰位,定时转动头部, 减少气管内壁黏膜的损伤。 气囊管理工作:放气前要充分吸除口 鼻腔分泌物,以免流入肺内引起感染。
气管切开的护理(2)
• 严格无菌操作:做到一人一次一管插吸, 凡接触气道装置均定时消毒。病室要保持 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定时通风消毒,限制 探视,防止感染。 • 吸痰管的粗细要适宜,吸痰动作应轻柔, 避免损伤气道粘膜而出血。
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 经常肺部听诊、评估气道情况,及时吸痰; • 气道切开者,气道湿化量要保持在250~ 500 ml/d,以稀释呼吸道分泌物。达到痰 液引流,减少潴留。 • 经常改变体位,翻身、叩背。每2h一次。 翻身、叩背后要及时吸痰。手法要轻,吸 痰时间<15 S,每次吸痰前后应提高吸氧浓 度,甚至于100%纯氧吸入5min后再吸痰。
气管切开的护理(3)
• 保持套管通畅。及时彻底为患者吸痰,每 次不超过15 秒,吸痰后听诊肺部评价效果, 同时应注意观察心率、血压、氧饱和度的 变化。 • 保持气道湿化。湿化液为0.9%盐水加糜蛋 白酶和庆大霉素,必要时根据痰培养药敏 结果加入抗生素,每次气道内滴入湿化液 6~8mL/h,可达到湿化、稀释痰液,局部 预防、治疗感染的目的。
脑死亡标准
1、深度昏迷; 2、自主呼吸停止,需用呼吸机维持,脱机后3min呼吸无 恢复; 3、双侧瞳孔散大,光反应消失,角膜反射消失; 4、脑干反射消失,如头-眼反射、眼-前庭反射、冷热水实 验等; 5、血压须靠升药维持; 6、脑电图平坦; 7、阿托品试验无反应,静脉内注入1~3mg无心跳加速。 上述情况持续6h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