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网布局
二、红线规划内容
1、确定道路红线宽度 、 考虑因素: 交通功能所需宽度② 考虑因素:①交通功能所需宽度②绿化所需宽
通风、日照所需宽度④防震⑤ 度③通风、日照所需宽度④防震⑤市政设施所需宽 度⑥建筑艺术上的要求
建筑物高:红线宽度=1: 建筑物高:红线宽度=1:2 =1 原则:远近结合、 原则:远近结合、以近为主
道路红线宽度推荐值 城市快速路 6060-100 城市主干路 4040-70 城市次干路 支路 3020-30 30-50 20-
红线宽 度 m
2、确定道路红线位置
红线宽度的实现: 红线宽度的实现: 1)新区道路: )新区道路: 先定红线,两侧建筑物依照红线逐步建造。 先定红线,两侧建筑物依照红线逐步建造。 2)旧区道路: )旧区道路: 两侧建筑物按照红线逐渐改建,逐步形成; 两侧建筑物按照红线逐渐改建,逐步形成; 近期一次拓宽到红线宽度(目前少用)。 近期一次拓宽到红线宽度(目前少用)。
放射路: 放射路:
①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间的联系,减少绕 加强城市与外界,中心区与郊区间的联系, 放射式干道止于城市的二环或三环。 行距离 ; ②放射式干道止于城市的二环或三环。
三、自由式道路网:以结合地形为主 自由式道路网:
适用:山城、游览、疗养城市。如重庆、 1、适用:山城、游览、疗养城市。如重庆、青 南宁、九江、芜湖、武汉等城市。 岛、南宁、九江、芜湖、武汉等城市。 优点: 2、优点: 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形生动活泼, 充分结合自然地形,线形生动活泼,对环 境和景观破坏少,降低造价。 境和景观破坏少,降低造价。 3、缺点: 缺点: 绕行距离大,不规则街坊多,用地分散。 绕行距离大,不规则街坊多,用地分散。
四、混合式道路网
定义:混合式也称综合式, 1、定义:混合式也称综合式,有多种路网形 式组合而成,即在同一个城市同时存在几种 式组合而成, 类型的道路网 特点:扬长避短, 2、特点: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各种形式路网 的优点;。 的优点;。 目前我国大多数大城市采用方格和环形放射 式的混合式,如北京、上海、南京、 式的混合式,如北京、上海、南京、合肥等 多数城市保留原有旧城的方格网式, 多数城市保留原有旧城的方格网式,为减少 市中心的交通压力而设置了环路及放射路。
放射环形路网布局注意问题: 放射环形路网布局注意问题:
环路:主要减少直冲交通的汇集;穿越截流、 环路:主要减少直冲交通的汇集;穿越截流、进
出截流、内部疏解。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出截流、内部疏解。城市环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环路的设计车速必须高于环内路, ①环路的设计车速必须高于环内路,等级不宜低于主 干路; 干路; 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 ②内环路应设置在老城区或市中心区的外围; 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 2km处 ③外环路宜设置在城市用地的边界内1~2km处,大 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 城市的外环路应是汽车专用道路; 环路不要机械追求几何图形。 ④环路不要机械追求几何图形。
规范值 大城市 2.4-3 5-7 中等城市 2.2-2.6 5-6.6
2.道路面积密度(γ):
是城市各类各级道路占地面积与城市用地总 面积之比值,其表达式为: 面积之比值,其表达式为:
( ×B 城 道 用 总 积 ∑ Li ×Bi) 市 路 地 面 道 面 密 () 路 积 度 γ = = () % 城 用 总 积 市 地 面 ∑F
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 交通干道的非直线系数应尽量控制在1.4之内,最 1.4之内 好在1.1 1.2之间 1.1~ 之间. 好在1.1~1.2之间.但山区或地形起伏较大的城 市对此项指标可不必强求。 市对此项指标可不必强求。
返回
第五节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运输通畅、布局合理; 1.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运输通畅、布局合理; 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要求 城市各区域间有便捷条件,用非直线系数ρ ①城市各区域间有便捷条件,用非直线系数ρ来衡 一般要求ρ 量,一般要求ρ≤1.41. 干道数目要足够: ②干道数目要足够:在市中心区或工矿区宜采用绕 行道路、平行道路,避免单线联系; 行道路、平行道路,避免单线联系; ③尽量简化交叉口:条数≯4-5条,角度相交接近 尽量简化交叉口:条数≯ 正交(90); 正交(90); 城市道路要有适当密度:道路网密度、 ④城市道路要有适当密度:道路网密度、道路面积 密度、人居道路率。 密度、人居道路率。
返回
第二节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一、道路红线的定义和作用 定义: 1、定义: 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 指划分城市道路用地和城市建筑用地、 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生产用地及其他备用地的分界控制线。 红线宽度(规划路幅):即道路用地范围。 ):即道路用地范围 红线宽度(规划路幅):即道路用地范围。 作用: 2、作用: 控制道路两侧的建筑物不允许侵入红线 规划的道路用地范围(包括围墙不能侵入)。 规划的道路用地范围(包括围墙不能侵入)。
4.非直线系数( 4.非直线系数(ρ): 非直线系数
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是道路起、 是衡量道路便捷程度的指标,是道路起、终 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 点间的实际长度与其空间直线距离之比值。
道 起⋅终 间 实 路 长 路 点 的 际 线 度 非 线 数 = 直 系 ρ 道 起⋅终 间 实 空 直 距 路 点 的 际 间 线 离
返回
第四节 城道网规划主要技术指标
1. 道路网密度 δ):即城市道路中心线长度与城市用地 道路网密度(δ : 总面积之比。 总面积之比。
δ=
δ网=L网/F =L网 km/k m2 δ干 δ路
∑l ∑F
(公里/平方公里)
建议值 大城市 3-5 6-8 中小城市 2.5-4 备注:街坊内部 道路一般不列入 计算;主要按照 是否参加城市交 通分配决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0)规 定γ宜为8%-15%;对规划人口在200万以上的 大城市,γ宜为15%-20%.
3.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 3.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λ) 居民拥有道路面积密度
即城市道路用地总面积与城市人口总数之 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比值,用公式表示为:
( 城 道 用 总 积 ∑ Li × Bi) 2 市 路 地 面 居 拥 道 面 密 () 民 有 路 积 度 λ = = ( /人 m ) 城 居 总 口 市 民 人 n
第五节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 2.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城市道路的布局应 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 考虑城市建筑的通风、日照,结合城市绿地水 考虑城市建筑的通风、日照, 体等; 体等; 3.尽量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 尽量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 3.尽量结合地形和地质条件: 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地形); 主要道路沿等高线布置(地形); 地层稳定,地下水位深(地质) 地层稳定,地下水位深(地质) 4.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要求 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要求: 4.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要求: 利于排水、 利于排水、便于布置管线 5.建筑艺术 5.建筑艺术 返回
4、确定控制点的坐标和标高
返回
第三节 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
1.定义:是指城市道路网的平面投影几何图形。 1.定义:是指城市道路网的平面投影几何图形。城 定义 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为满足城 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是根据城市发展需要, 市规模、形态、用地布局、 市规模、形态、用地布局、城市交通及其它要求而 形成的。根据各城市具体条件的不同, 形成的。根据各城市具体条件的不同,城市道路网 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 也应具有不同的结构形式。 我国现有城市道路网的形成, 我国现有城市道路网的形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条件下,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 史条件下,结合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应当时的 政治、经济、 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与交通运输需要遂步演变过 来的。 来的。目前现有的道路系统形式可归纳为四种主要 类型: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类型:方格网式、环形放射式、自由式和混合式。
一、方格网式(棋盘式)道路网 方格网式(棋盘式)
改善: 4、改善: 为解决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 为解决对角线方向的交通不便,可在方格网上 增加对角线道路; 增加对角线道路; 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 如果方格式路网较均匀,尚可组织单向交通以 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缓解道路交通紧张的状况; 方格加环式; 方格加环式;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规定: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 规划城市人口人均占有道路用地面积宜为7~15 m2, 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 6.0~ 其中:道路用地面积宜为6.0~13.5 m2/人,公共停车 场面积宜为0.8 0.8~ 场面积宜为0.8~1.0 m2/人。
二、环形放射式道路网
1.适用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例如:巴黎、莫斯科、 1.适用于: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例如:巴黎、莫斯科、 适用于 柏林、北京、成都等。 柏林、北京、成都等。 2.优点: 2.优点: 优点 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 有利于市中心与各分区、郊区、市区外围相邻各 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 区之间的交通联系,道路功能明确。 3.缺点: 3.缺点: 缺点 ①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造成市中心交 容易将各方向交通引至市中心, 通过于集中; 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 通过于集中;②有些地区之间的联系需绕行,交通灵 活性不如方格网路网; 小范围内易形成不规整街坊。 活性不如方格网路网;③小范围内易形成不规整街坊。
第二章
§2.1 概述
城市道路网与红线规划
§2.2 城市道路红线规划 §2.3 城市道路系统的结构形式和特点 §2.4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技术指标 §2.5 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 2.5 §2.6 城市道路网规划设计的一般程序 2.6 §2.7 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评价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