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妖怪文化在漫画中的运用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作者:丁一书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6年第27期妖怪文化已成为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历史的角度还是艺术的角度,对于日本民族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日本各个文化领域中,无一不渗透着日本妖怪文化元素,有着“动漫之国”之称的日本更是将妖怪文化近乎完美地融入到漫画中。
以日本妖怪漫画为鉴,我们应发展中国传统的妖怪文化并创作出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式”妖怪漫画。
日本妖怪文化在漫画中的运用日本妖怪文化来源于中国。
每个国家对“妖怪”都有着不同的定义,中国的妖怪有“妖魔鬼怪”的含义,在西方,普遍称“妖怪”为“精灵”、“丧尸”,而在与中国文化有着深厚渊源的日本,妖怪文化则作为一门本土最具有代表性的学科之一,在人文思潮的推动中,不断地新生与演变,日益壮大,最终形成赫赫有名的日本妖怪文化。
从古至今,中日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文化对于日本妖怪文化的兴起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日本的平安时代之后,随着大量遣唐使的到来,记载着中国传说中各种妖怪的图籍《山海经》顺势传到了日本并被日本整个社会强烈推崇、加工。
江户时期的妖怪画师鸟山石燕所描绘的《百鬼夜行图》便是以《山海经》、《搜神记》为创作依据,其中的众多妖怪都有中国古时传说中妖怪的影子,日本文化中三大妖怪形象:酒吞童子、玉藻前、大夭狗就有两个来源于中国。
玉藻前,即人们熟悉的“九尾妖狐”。
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生物,《山海经.南山经》云:“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
“九尾狐”原本是太平的象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凶险、邪恶的传说将其善良的本质掩盖,最终形成了这样的面貌——美貌诱惑君主最终导致王朝终结的女子都是九尾妖狐所化。
在日本的传说中,她利用妖术蛊惑天皇,使天皇不理朝政,后被阴阳师识破为千年妖狐,并将其射杀。
天狗,其形象最早出现在《山海经.西山经》中:“有兽焉,其状如狸而自首,名日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天狗的传说最初是一种天文现象,“天狗食月”、“天鼓有音,如雷非雷,天狗状如大流星。
”从这些记载可以看出,这是与《山海经》中的天狗是完全不一样的形态和特征。
天狗传说如何传到日本有很多种说法,流传最广的便是江户时代随着中国商人一道传到了日本。
《日本书纪》最早记载:“僧曼僧日,非流星,是天狗也。
”传入日本的天狗形象经文化的洗礼发生了多次的演变,种类也不断增多,天狗的形象也与《山海经》中描绘大不相同,身材高大、穿着修验僧服和高齿木屐、长着双翼、红脸和大长鼻子、手持羽扇。
这些形象的变形无疑反映了日本与中国不同民族的心灵映像。
除了以上的两个例子,中国还有很多妖怪形象流传到日本,例如家喻户晓的“河童”便是《山海经》里记载的“河伯”,人们最熟悉的关于河伯的故事,应该就是“河伯娶妻”了。
起源于《搜神记》中的妖怪落头氏在日本被流传为飞头蛮,还有中国民间流传的“九命猫妖”在日本则被称为猫又。
对于“鬼”的理解,中日却有着很大的不同,日本的“鬼”是有着明确形象的妖怪,它长有尖角、獠牙、红色的皮肤、上身赤裸、身躯高大、以一把狼牙棒为武器。
中国的“鬼”形象则没有具体的形态,更像是“魂”或“幽灵”。
《礼记·祭义》云:“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之鬼。
”这些“妖怪”无论是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都是其与本土的文化相融合或加以改造碰撞出的产物,它们在日本民族强大的接纳能力下,渐渐地形成了一套文化体系,并在历史的见证下,不断地壮大起来。
日本妖怪文化的发展历程。
从远古时代,日本人就生活在林山环绕之中,在得到了大自然的眷恋与滋养的同时,他们也不得不面临着复杂的地理环境所带来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台风、还有每到夜幕降临时的凶猛恶兽。
黑暗带给人们更多的无助和畏惧,在人们对自然认知不足的当时,“妖怪”文化便应运而生了。
人们以捕鱼、狩猎为生的日本绳文时代便有了妖怪之说,起初被日本人称为“物怪”,指侵入、来历不明的攻击,是人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的统称。
田间的蛙叫、森林里的怪声在人们无限的想象中变得具象、恐怖,最终归纳为各路形形色色的妖怪形象。
平安时代是日本妖怪文化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个时代看似平和、安稳,却充满着贵族斗争,人民生活困苦,天灾人祸不断。
无能的统治阶级将一切的诱因归于鬼神的作祟,阴阳师的地位随即达到了高峰。
随着《山海经》、《搜神记》、《淮南子》的传入和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使妖怪文化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心灵寄托。
室町时代的人们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文艺复兴,百姓丰衣足食,这也是日本的妖怪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这个时代诞生了许多至今耳熟能详的“妖怪”,不得不提的就是土佐光信的“百鬼夜行绘卷”,其中的“百鬼”既“付丧神”,指被人遗弃的器物如木鱼、瓷碗、茶杯、伞等会在一怒之下变成妖怪,而土佐光信描绘的“百鬼夜行绘卷”正是指人们生活中所用的物品妖化后在夜间汇集。
其中有的妖怪面目狰狞、有的淳朴可爱,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故事。
日本的江户时代堪称是日本妖怪文化的黄金时期,妖怪文化推动了日本画浮世绘、文学、戏曲的进一步发展。
怪谈文学的盛行使许多叙写妖怪的书籍相继面世,巅峰之作是上田秋成于1776年所完成的《雨月物语》。
书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传说,笔调凄美,犹如梦幻般的精巧,被誉为是日本历史上的“日本志怪小说的压卷之作”。
怪谈文学发展到后来,也出现了像《耳袋》、《南总里见八犬传》这样的惊世之作。
在怪谈文学盛行之时,一种叫“奇怪图鉴”的日本妖怪绘卷也渐渐地兴起。
江户时代的妖怪画师中,浮世绘画师鸟山石燕的绘卷至今也是相关创作者灵感的源泉。
他倾其一生著有的四册画卷《画图百鬼夜行》、《今昔画图续百鬼》、《今昔百鬼拾遗》、《画图百器徒然袋》确立了今日日本妖怪形象的原型。
他从《和汉三才图会》和民间流传的妖怪故事中寻找灵感并加以改编,最终给人们展示了一场“妖怪”的视觉盛宴。
明治时代的日本,怪谈风潮更加流行,“明治妖怪博士”井上圆了的《妖怪百谈》、《妖怪学讲义》等作品在日本掀起了一阵抨击迷信的风波,而小泉八云的《怪谈》被誉为近代日本怪谈小说的鼻祖,并对后世的妖怪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日本漫画中的妖怪形象。
日本妖怪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存在于文学、绘卷之中,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日本的诸多领域,戏剧、电影、漫画、动画等无一不渗透着妖怪文化的元素。
而日本漫画对中国乃至世界漫画产生了巨大影响,日本漫画中的诸多元素承载着日本文化以“百鬼夜行”的方式走向世界,妖怪漫画早已成为日本漫画的主流,甚至几乎每一部漫画作品里都有“妖怪”的影子,妖怪故事成为日本漫画家取之不尽的题材,专以妖怪为题材的日本漫画也数不胜数。
被称“日本妖怪漫画第一人”的妖怪博士水木茂则传承了鸟山石燕的妖怪体系并创作出了风靡一时的经典之作《鬼太郎》,今市子的《百鬼夜行抄》以鬼眼看人生,描绘了一个个寂静又离奇的故事。
《夏目友人帐》、《虫师》《滑头鬼之孙》、《犬夜叉》、《怪化猫》、《家有狐仙》、《夜樱四重奏》、《结界师》、《四月一日君寻》、《少年阴阳师》、《化物语》等,“妖怪”在这些漫画中是形象各异,种类繁多。
总体上可以分为四类:人形类、半妖半神类、动植物(动物、植物、物品)幻化类和天生异物类。
人形类,顾名思义,是以人的形态出现,男女老少皆有可能,如大家熟悉的桥姬、雨女、雪女、骨女、座敷童子、酒吞童子等都属这个类别,日本人形妖怪形象中女性居多,漫画中的女性“妖怪”也是无处不在,不同的漫画虽然画风不同,也万变不离其中。
如,雪女是传统的日本妖怪形象,她是身穿和服,一头淡蓝色的头发,生性冷酷,多在深山中出现。
漫画中的雪女几乎褪去了冷酷的外衣,《滑头鬼之孙》里的冰丽、《幽游白书》里的雪莱、《地狱老师》里的雪姬除了在形象上保留了雪女的特征之外,多了份体贴和温和。
半妖半神类的妖怪指神灵的蜕变或是人与妖怪结合的后代,在日本漫画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角色。
《雨夜之月》里的朽叶,还有典型的半妖犬夜叉,犬夜叉的原型是传统妖怪里的“犬神”的后代,犬夜叉的刻画颠覆了传统的“犬神”形象,人形犬耳,银色长发,性格桀骜不驯、坚强不屈,他拥有一颗赤子之心,成为漫画中的经典“犬神”形象。
动植物幻化类指自然孕育而成或是由动植物演变而来,如飞禽走兽的妖化、植物的演变和“物久成精”的付丧神。
水木茂的漫画《鬼太郎》中常常出现的草鞋妖、琵琶精便属于付丧神的一种。
传统妖怪文化里的山妖、狸、妖狐、猫又、夜雀等等也属这类。
例如猫又,俗称猫妖,两尾黑猫,耳大而尖,牙齿为锯齿,性情凶残。
而漫画中的猫又更趋于可爱化,唯有《火影忍者》里的二尾又旅更接近传统猫妖的形象,《犬夜叉》里的云母、《通灵王》中的股宗、《青之驱魔师》里的小黑、《鬼灯的冷彻》里的猫又们,都用自己独特的造型和故事悄悄走入人们的心中。
天生异物类的妖怪指天生就不同于人类,并有着自己的能力和生活习性,河童便是这一类的典型之一。
传统的河童是两栖动物,面似虎,身上有麟,形如四五岁的儿童,漫画家笔下的河童似乎形形色色,但几乎保留了它原有的形态,身体为绿色或身穿绿衣,鸟嘴,手脚有蹼。
它们或是像《滑头鬼之孙》里的河童一样形似少年,个性鲜明,或是像《夏目友人帐》里的河童一样形象传统,个性温顺。
河童已是家喻户晓的日本妖怪形象,在漫画里出现的频率也是位居榜首,就连日常漫画《蜡笔小新》中也有河童的身影。
除了河童,还有很多漫画中的形象属于这一类,如人鱼、轮入道等。
妖怪文化运用在日本漫画里可谓是“百花齐放”,以妖怪传说为题材的日本漫画或是将妖怪的原型贯穿始终,或是将传统妖怪根据漫画本身的需要加以创新以适应新的时代,然而无论如何改变,蕴含在妖怪形象中的传统妖怪文化却不会因此失去光彩。
日本妖怪的“物哀”情节。
如果说漫画中的妖怪形象是妖怪的“形”,那么“物哀”情节便是妖怪的“魂”了。
什么是“物哀”呢?有些研究这一领域的中国翻译学者们对“物哀”这一概念展开了如何用中文更好解释的研究,最终一部分人认为可以理解为“感物兴叹”或“感物触怀”,而另一部分则不主张对这一词语进行中文翻译,因为“物哀”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寓意是极其微妙的。
日本是一个以哀伤为美的民族,也许是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这个民族有着极为特殊的审美方式。
“物哀”情节是日本特有的文化,樱花是日本“物哀”文化的象征标志,樱花的绽放和凋零总是转瞬即逝的,所以人们用樱花比喻“瞬间美”。
日本人认为,一切美好或悲伤的事物都是短暂的,因此活着要像怒放的樱花一样绚丽,即使面对死亡,也要像凋零的樱花一样不要拖泥带水。
“物哀”这一元素渗透到了日本的各个文化领域中,而漫画中的妖怪形象将“物哀”文化以其特有的表现形式发挥得淋漓尽致。
以女性为代表的妖怪们大多被赋予着凄凉的背景故事,被人抛弃并冻死在山中的雪女、痴情的桥姬、被凌虐后愤恨而死的骨女和倍受欺凌含恨自杀的毛倡伎都是“妖怪物哀”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