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3年)东莞理工学院2014.03前言3一、学校概况3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3(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3(二)本科专业设置4(三)学生规模5(四)本科生生源质量5三、师资与教学条件6(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6(二)生师比6(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7(四)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7(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7(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7四、教学建设与改革10(一)专业建设10(二)课程建设11(三)教材建设12(四)教学改革12(五)实践教学、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2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4(一)人才培养中心地位落实情况14(二)校领导落实教学工作情况14(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情况14(四)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15六、学生学习效果15(一)学生学习满意度15(二)应届本科生毕业、学位授予情况15(三)应届毕业生考研情况15(四)学生参与各项大赛情况16(五)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16(六)毕业生成就16七、特色发展17(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7(二)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的主要特色和经验17八、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18(一)存在问题18(二)努力方向19结语19东莞理工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19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和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学校以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为目标,不断强化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保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学校认真总结了2012-2013学年的本科教学工作,现提交《东莞理工学院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一、学校概况东莞理工学院位于中国近代历史开篇地、全国文明城市---东莞市,是该市唯一的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办学体制。
学校于1990年筹办,1992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2002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变更为本科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2006年5月成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8年5月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10年6月成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2010年8月成为广东省立项建设的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2年成为“广东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学校现有松山湖和莞城两个校区,松山湖校区坐落在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占地1500亩,办学设施完善;莞城校区面积360余亩,环境优美。
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学生12900余人,成人教育学生8600余人。
学校坚持走内涵式发展之路,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积极探索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东莞先进制造业名城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以“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得到社会的普遍赞誉,历年应届毕业生总就业率均在98%以上。
二、本科教育基本情况(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校坚持植根地方与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立足东莞市,面向广东省,确立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依托东莞社会经济资源丰富和现代制造业名城的优势,以质量与特色服务地方,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努力成为行业、产业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基地。
(二)本科专业设置学校主动适应东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于东莞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布局结构,构建了特色鲜明的本科专业体系。
2012年,我校有31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工、管、文、理、法、经、教育、艺术等8个学科门类。
其中,理工类专业16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1.61%。
(见表1)表1 2012-2013学年本科专业设置情况一览表(三)学生规模学校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2797人,比上一年增加1147人。
成教学院现有夜大(业余)学生1348人,函授生7271人。
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中,男生7680人,比例为60%,女生5117人,比例为40%。
表2 2012-2013学年各类在校生情况及所占比例(四)本科生生源质量随着学校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声誉日益提高,考生和社会对我校的熟悉度和认同感也在不断加强,生源质量不断改善,投档线在省内23所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2012年学校原计划招生3250人,实际录取新生3679人,招生计划增加429人,增加率达13.2%,居省内高校前列。
生源质量进一步提高,本省市内生源文科、理科录取平均分分别高出省线15.20分和26.10分;市外生源文科、理科录取平均分分别高出省线17.10分和40.30分。
省外生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学校在四川省理科录取最低分超当地省线40分。
“卓越计划班”招生继续受欢迎,最高、最低分及录取平均分分别高出省二本线56分、31分和35.10分,其中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理科市外最低分为570分,超出省线47分。
2012年省内招生录取分数见表3。
表3 学校2012年省内招生录取分数学校今年除本省外,还面向全国17个省、自治区、特区(内蒙古、黑龙江、四川、江西、湖北、湖南、海南、广西、河南、山西、贵州、甘肃、内蒙、安徽、云南、新疆、港澳台)进行普通类和艺术类本科专业招生,共录取247人。
招生范围逐年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知名度不断提升。
三、师资与教学条件(一)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学校继续实施“百名教授、博士办名校”的人才强校战略,扎实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通过公开招聘,2012年底新引进博士26名。
至2013年9月,学校拥有专任教师671人,其中正高职称88人,博士180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柔性引进资深博导3名,聘请外籍专家、外籍教师10名,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2年11月,袁华强教授被遴选为第七批“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使我校成为广东省具有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的高校之一。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的年龄、职称和学位结构见表4。
表4 2012-2013学年教师基本情况(二)生师比学校大力引进具有高级职称和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适度控制招生规模,教师队伍基本满足日常教学需求。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671人,外聘教师180人,2012-2013学年度的生师比为18.30:1(见附件4)。
(三)本科课程主讲教师学校严格实行主讲教师任职资格制度。
对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认定,新教师必须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符合任课资格方能担任教学任务,本科课程主讲教师符合资格率达到100%。
通过开展教学研究、教学竞赛、进修培训、教学质量评价等途径,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教学学校明确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并在学年度考核、职务晋升申报和教师评优中,把是否完成规定教学工作和和教学效果作为必要条件。
2012-2013学年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比例达到46.70%。
(见表5)表5 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五)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四项教学经费管理办法》等文件,有效地保障了教学经费的投入和使用。
四项教学经费占学费收入的比例逐年增长,2011、2012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见图1。
(六)教学行政用房、图书、设备、信息资源及其应用1、校舍状况学校校园占地面积103.71万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41万多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总面积23.32万平方米,生均面积16.74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10.44万平方米,生均7.49平方米。
目前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4.82万平方米,各类教室270间,其中计算机房16间,多媒体教室98间。
图1 2011、2012年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单位:万元2、实验室、实习基地状况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6941.40万元,生均12161.52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4993.07万元,学校超过5万元的大型设备有202台套。
目前学校实验室总面积22342平方米,共有实验教学中心9个,其中在建广东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个,院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2012-2013学年新增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2个(见表5)。
各实验教学中心实验室数量充足,设施齐备,开放共享,利用率高,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表5 各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一览表实验中心名称级别获批年度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0年实验教学中心现代工业技术实习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机电技术实验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2年大学物理实验中心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应用化学实验教学中心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9年学校根据专业结构布局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充分利用东莞丰富的社会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东莞先进制造业名城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践教学,建立了181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和22个就业创业见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比上一学年新增16个,这些实习基地均充分利用了本地的高新科技企业资源。
2012年9月以来,学校先后与盈富实业发展(香港)有限公司、广东五星太阳能股份有限公司、东莞市奥能工程塑料有限公司、合春国际实业有限公司、东莞市一信实业有限公司、广东丰泰集团、广东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合作协议。
学校与这些公司将利用各自优势,通过实习基地这一平台,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的合作。
学校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上,严格标准,坚持全面考察,定期与实习单位交流,不断密切合作关系,保证了实习基地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3、图书馆状况学校图书馆建筑总面积2.9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个,纸质藏书约119.5万册,电子图书约110.36万种,期刊1732种。
学校建成千兆主干、百兆到桌面的校园网,共铺设光纤72.60千米,安装数据信息点24000多个,网络覆盖整个校园全部楼宇。
学校图书馆重视数字化建设,先后引进了《科学引文索引(SCI)》(1997~2005)光盘数据库、《工程索引(EI)》(1995~2005)光盘数据库、《科技会议录索引(IST Proceeding)》、《Springer》、《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等大型数据库,另外还有近三十种试用数据库,这些数据库与纸质资源互为补充,丰富了图书馆的信息资源。
2011年以来,又陆续新增SCI数据库、国道数据库、中宏网数据库、北大法意数据库、产品样本数据库、皮书数据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