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血栓抽吸临床应用专家共识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手动抽吸的原理是利用注射器抽吸产生负压吸出血栓。
抽吸装置由抽吸导管、压力延长管、抽吸注射器、抽吸物滤网等基本部件组成,抽吸导管一般带有可锁定接头或三通。
目前,临床应用的手动抽吸导管根据头端开孔的设计多为斜面切孔型,也有个别品牌为斜面切孔+侧孔型(如Diver CE)。
多数血栓抽吸导管杆部有金属编织结构,且多采用密度相同的固定编织(如ZEEK)。
为提高导管远端的柔顺性,部分抽吸导管采用由远及近密度逐渐增高的全程可变编织方式(如Export Advance),极个别品牌杆部无金属编织(如Thrombuster Ⅱ)。
多数抽吸导管内配有预置钢丝,可增强其推送性和抗折性。
一般采用近远端粗细一致的钢丝,也有部分导管采用由近及远渐细的钢丝(如Export Advance),以增强导管在冠脉内的顺应性和通过性。
不同品牌抽吸导管的导丝交换腔长度各异,导丝交换腔越长,抽吸导管的轨道性也越好,且能减少回撤导管时导丝在指引导管头段打折。
抽吸导管的抽吸效率与头端设计、抽吸腔大小、内腔形态以及导管型号等相关。
头端抽吸腔有圆形、半圆形、半月形等设计,一般而言,圆形抽吸腔的导管的抽吸效率较高。
多数品牌的抽吸导管提供6F和7F两种型号,选择较大型号能提高抽吸效率。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见图1。
图1 常见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头端设计与性能参数机械血栓抽吸装置根据工作原理可将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机械性真空泵负压吸引祛除血栓(如Rescue和TVAC),原理与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类似,只是其负压吸引力由机械性的真空泵产生。
在持续形成负压的同时,缓慢推送和回撤导管抽吸血栓。
另一类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则是通过机械的方法将血栓粉碎并排出体外。
根据血栓粉碎的机制不同又可分为机械旋切和流体击碎两种。
前者以X-Sizer为代表,通过导管头端内置电动切割器的高速旋转将血栓切碎并吸出体外。
后者以AngioJet为代表,通过双腔导管的流入腔将高速生理盐水喷向血栓,同时通过流出腔将高速盐水吸出,利用伯努利原理将血栓击碎并排出体外。
临床研究现状与评价冠状动脉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在近十年来备受重视。
早期多项有关手动血栓抽吸的临床研究显示,直接PCI时常规血栓抽吸存在多重获益。
然而,随着TASTE和TOTAL试验等的相继发表,其临床获益和适用范围也出现了较大争议。
有关机械抽吸装置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缺乏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的结果。
手动血栓抽吸1.STEMI:早期研究显示,STEMI患者直接PCI时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存在多重获益。
REMEDIA、EXPIRA试验显示,血栓抽吸可明显改善心肌灌注,预防血栓栓塞,缩小梗死面积。
TAPAS试验显示,直接PCI前使用Export抽吸导管能减少1年主要复合终点事件(心源性死亡与非致死心肌梗死)。
2009年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11项研究,结果显示,血栓抽吸能减少全因死亡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
2008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STEMI处理指南中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为Ⅱb(证据等级B);预防冠状动脉无复流的推荐级别为Ⅱa(证据等级B)。
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AHA)指南将血栓抽吸的推荐级别调整为Ⅱa(证据等级B)。
2012年发表的INFUSE-AMI 试验在6个国家的37家中心入选452例接受PCI的STEMI 患者,令人意外的是,血栓抽吸并未缩小梗死面积。
随后发布的TASTE试验(N=7 244)显示,手动血栓抽吸未明显降低全因死亡和再发心肌梗死的风险,但30 d支架血栓和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有降低的趋势。
2015年发布的TOTAL试验(N=10 063)是迄今有关手动血栓抽吸最大规模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常规手动血栓抽吸非但未能减少主要复合终点事件,还增加了30 d内卒中。
近期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17项试验20 853例患者,结果也显示,直接PCI时常规血栓抽吸并不能降低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或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反而增加卒中风险。
手动血栓抽吸用于STEMI的研究还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样本量仍偏小,研究统计效力不够。
尽管TASTE研究和TOTAL试验样本量较大,但仍不足以评估主要临床终点事件。
第二,高危患者或选择性使用能否获益尚待评价。
现有研究主要评价了常规血栓抽吸策略的获益,但该策略本身就存在较大争议。
第三,研究终点的选择尚存在争议。
多数研究显示,血栓抽吸能改善心肌灌注,减少远端栓塞,但是否应采用硬终点评价其获益有待商榷。
第四,血栓抽吸的安全性问题。
多数研究显示血栓抽吸安全性良好,TOTAL 试验中卒中风险增加的机制尚不明确。
第五,对血栓抽吸的规范操作重视不够。
临床实践表明,细致、耐心、规范的操作与抽吸效果密切相关。
在TOTAL试验中,血栓抽吸与单纯PCI组的操作时间仅相差4 min,操作时间过短或不规范均有可能影响抽吸效果。
第六,其他研究缺陷。
例如,TOTAL试验中组间交叉与补救性抽吸的比率均较高,也将对研究结果造成影响。
2.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手动血栓抽吸用于NSTE-ACS的研究较少。
一项入选70例接受PCI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研究显示,手动血栓抽吸可以减轻血栓负荷,改善TIMI血流。
83%的患者能抽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样物质。
新近发表的多中心前瞻性TATORT-NSTEMI试验共入选440例NSTEMI患者,结果显示,手动血栓抽吸未能减少微栓塞或改善心肌灌注,亦不能降低死亡和心肌梗死等不良心脏事件风险。
3.支架血栓:多项研究显示,支架血栓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能改善冠脉和微血管再灌注,提高造影成功率。
2014年ESC血运重建指南也建议,支架血栓建议使用血栓抽吸(Ⅱa/C)。
静脉桥血管病变使用血栓抽吸缺乏研究。
伴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能否从血栓抽吸中获益尚不明确。
综上所述,大多数研究证实,手动血栓抽吸可以改善心肌灌注,减少远端栓塞事件,降低无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率,但能否降低死亡率和减少不良事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机械血栓抽吸机械血栓抽吸装置相关临床研究较少,不仅样本量均较小,研究设计也存在颇多争议。
有关AngioJet的临床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有无临床获益尚不明确。
AIMI试验显示,使用AngioJet后梗死面积增大,死亡和MACE事件增多。
JETSTENT试验和MUSTELA试验则显示,AngioJet可使大血栓负荷STEMI患者获益。
SMART-PCI研究通过OCT评价发现,使用AngioJet的血栓祛除效率高于手动血栓抽吸,并可能改善心肌灌注。
Grines等的一项包括11项研究1 018例患者的荟萃分析显示,使用AngioJet后行PCI并不优于单纯PCI。
Navarese等的一项荟萃分析共纳入24项研究,结果显示,只有高血栓负荷患者才能从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包括AngioJet、TAVC、X-Sizer等)获益。
另一项对比单纯手动抽吸和联合应用机械抽吸的研究也发现,联合应用机械抽吸(AngioJet)组术后TIMI3级血流率明显高于手动抽吸组(分别为84.2%和42.1%),联合组6个月的MACE率更低(分别为0%和25.0%)。
该研究提示,机械抽吸可作为手动抽吸的辅助治疗手段,初始手动抽吸效果不佳者使用机械抽吸可明显改善PCI术后血流和心肌灌注。
Sianos等研究发现,大血栓负荷可见于40%的STEMI患者,是预测PCI后结果不良的重要因素。
不少学者认为,AngioJet现有研究结果不理想,可能与研究设计不合理(如入选患者的血栓负荷程度差别较大)和使用方法不当(如由远及近地开始抽吸)等因素有关。
总体而言,机械血栓抽吸装置可能更适于高血栓负荷病变,尤其是手动抽吸无效者。
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合理应用血栓抽吸既要参照现有临床研究结果,还需要充分考虑病变血管情况(如血栓负荷程度、TIMI血流分级、罪犯血管的直径与供血范围等)以及器械特点等因素(图2)。
图2 冠状动脉血栓抽吸的临床应用建议STEMI基于现有临床研究证据,血栓抽吸在STEMI患者直接PCI中的应用建议如下:(1)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2)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的患者,应用血栓抽吸可能获益;(3)反复手动抽吸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改用机械血栓抽吸。
对于心肌梗死后未行直接PCI的患者,择期PCI时使用血栓抽吸能否获益无明确证据。
NSTE-ACSNSTE-ACS中应用血栓抽吸装置的相关研究证据尚不充分,不推荐常规使用。
但当造影发现罪犯血管直径较大、TIMI血流0~1级且存在大量的血栓负荷时,可考虑血栓抽吸。
其他支架血栓形成患者使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是合理的。
静脉桥血管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证据尚不充分,但是对于明确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也可考虑使用手动血栓抽吸装置,以减少血栓栓塞和预防无复流。
总之,STEMI患者直接PCI时不推荐常规血栓抽吸,但对于血栓负荷较重、TIMI血流0~1级、血管直径或供血范围较大、支架血栓以及含有大量新鲜血栓的静脉桥血管病变患者,仍可考虑使用。
下列患者不推荐血栓抽吸:(1)抽吸装置需要通过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狭窄超过管腔直径50%以上);(2)抽吸装置需穿过原有支架网眼才能到达血栓抽吸部位;(3)陈旧性或机化的血栓;(4)严重凝血功能异常(如血液病导致的高凝状态等)。
手动血栓抽吸导管的技术操作操作技术流程1.术前准备:从包装中取出抽吸导管套件(不要从环鞘中直接抽出抽吸导管),充分冲洗环鞘,以激活抽吸导管头端表面亲水涂层。
将延长管连接到抽吸导管尾端。
用肝素生理盐水冲洗抽吸导管内腔,排尽导管腔内空气。
关闭旋塞阀,连接专用注射器。
将注射器抽至最大负压,顺时针旋转锁定。
2.推送抽吸导管:从环鞘中抽出抽吸导管,沿导引导丝经导丝交换腔插入抽吸导管,充分打开Y 阀,固定导引导丝,开始推送抽吸导管。
推送速度不宜过快,手握抽吸导管不宜过紧,手握抽吸导管的位置与Y阀入口一般不宜超过5 cm,并尽量使抽吸导管与导引导丝和指引导管保持平行,以免损坏抽吸导管。
推送抽吸导管到达血栓病变的近端。
3.血栓抽吸:抽吸导管到达血栓病变近端后,关闭Y阀,打开旋塞阀,开始抽吸(部分产品需要先撤出通芯保护钢丝)。
在透视下缓缓前送抽吸导管,如出现回血减慢,提示抽吸导管端孔已接触血栓。
若遇无回血或回血极度缓慢,不宜快速推送,可在抽吸过程中适当调整导管位置,或将抽吸导管回撤至血栓近端并适度旋转后重新前送并抽吸。
抽吸过程中应持续保持充足负压,若抽吸血量已达注射器容量的一半(15~20 ml),应关闭旋塞阀并更换注射器后重新开始抽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