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第四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理论
第十一章 第四节 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理论
费希尔(S. Fischer) 利用三种不同类型的劳动合 同说明了货币政策对实际产出和就业的影响。 (1)在单期合同条件下,货币政策并不影响产出, 但能影响价格总水平。 (2)在交错合同条件下,完全预期到的货币供应量 变动仍能影响合同未到期的那部分工人的实际工资, 进而影响实际产出。 (3)在指数化合同条件下,货币政策在单期合同指 数化情况下是中性的。但在交错合同指数化情况下, 由于名义工资刚性和未到期合同的存在,货币政策仍 能影响实际产出。
资方式。
总之,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受经济体系内诸多因素制约 的内生变量,中央银行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只能是相对的,
而不可能是绝对的。
5.货币主义的短期有效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V在长期内是一个不变的数量,而 在短期内可以作轻微的波动。因而,不仅货币需求函 数具有内在的稳定性,而且货币供应量M成为名义收 入Y的决定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弗里德曼论述了适应 性预期下货币的作用和货币政策的相对重要性。 适应性预期是指经济主体根据自己过去的预期失误 来调整其对未来的预期。在适应性预期下,货币供应量 的变动效应可下图中的菲利普斯曲线加以说明。
6.理性预期学派的货币政策无效理论
• 图示
理性预期下的货币扩张
在货币扩张和通货膨胀全然未被预期时,产出会增 加;全部被预期时,产出不变。而在部分被预期时,产 出虽然也会有所增加,但增加幅度肯定没有货币扩张全 然未被预期时那么大。由于理性预期的存在,货币供应 量的变动在短期内是非中性的,在长期内则呈中性。 由于理性预期比货币主义的适应性预期要精确得 多,因此货币政策不仅在长期内是中性的,而且在短 期内呈非中性的机率也大大小于适应性预期下的短期 效应。正因为如此,理性预期学派认为货币政策在总 体上是无效的。
央行对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和效果有限的原因:
①货币需求高涨时,商业银行会设法逃避中央银行的 控制,主动增加贷款,货币供应量也会相应扩大;②金融
体系和私人部门可以变相地“创造”货币,如商业票据等;
③货币供应存在方向上的不对称。 中央银行减少货币供应的阻力很大,致使其增加货币 供应的能力远大于其减少货币供应的能力。而这些阻力往 往来自中央银行以外的其他部门。 尽管形式外生货币论从“形式”上承认货币的外生性, 但它却包含了内生货币论的内容。
7.新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有效理论
20世纪80年代,为了应对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 派对凯恩斯主义的挑战,一批被帕金(M.Parkin)称 为新凯恩斯主义者的中青年学者力图通过构造凯恩斯 主义的微观基础,以复活凯恩斯主义的基本信条。 新凯恩斯主义从工资和价格粘性、企业利润最大化 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以及理性预期这三大假设前提出发, 认为市场不能出清,宏观经济处于非瓦尔拉斯均衡状态, 货币等名义变量的变动会导致实际产出和就业等实际变 量的波动。
1.外生货币论
• 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它的变化影 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
2.货币变动的效应
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是通过利 率来实现的。这可表示为: Ms↑→超额Ms→债券购买→债券价格↑→利率↓→投资 ↑→总需求↑→产出、就业或物价↑
凯恩斯还注意到,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能否顺畅地传导 到最后环节并提高社会总产出水平,还受制于以下三个条件:
4.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发展的线索:
自由与干预是西方经济学的历了从中性到非中性的转变。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 该学说产生于普遍实行金币本位制的19世纪末、20 世纪初,其代表人物有甘末尔、费雪、马歇尔和庇 古。
• 其基本信条在于货币数量的增减必然会引起物价的 升降。
2.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概念
• 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的 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 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 增长。
3.决定货币政策效果的条件:
①货币能否系统地影响产出; ②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否存在稳定联系;
③货币当局能否有效地控制货币量的多少。
新古典综合派提出的内生货币论:
新古典综合派彻底打破了新剑桥学派在形式和内容上 的不一致性,鲜明地提出了内生货币论,认为货币供应量 主要由商业银行和企业的行为所决定。中央银行无法支配
的领域包括:①商业银行的存款派生和信用创造行为;②
金融创新能变相地创造部分货币;③企业之间的“非自愿” 的商业信贷(即拖欠应付款)也会成为银行贷款的替代融
• 该学说有两大分支,一支是费雪的现金交易数量说, 另一支是庇古的现金余额数量说。
1.现金交易数量说:
现金交易数量说以货币行使流通手段职能为前 提。在此基础上,费雪给出交易方程式:
MV=PT
2.现金余额数量说:
现金余额数量说把因人们贮藏而处于“不动” 状态的货币(即执行储藏手段的货币)作为研究对 象,并提出剑桥方程式: M=kPY
①增加货币供应量能否降低利率
②降低利率能否扩大投资
③是否已达到充分就业均衡 由以上归纳,凯恩斯对货币政策总的看法是:货币政策很 重要,但财政政策更为重要。
3.IS-LM 框架与货币政策有效性条件
模型中的IS曲线反映了产品市场中储蓄与投资相
等时的所有收入(Y)和利率(i)的组合,而LM曲线
则反映了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达到平衡时的所有收入 (Y)和(i)的组合。通常情况下,IS曲线斜率为负,
LM曲线斜率为正。其曲线形态及其政策含义见下图:
• 图示
IS-LM曲线形态及其政策含义
4.后凯恩斯主义的货币可控性理论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凯恩斯主义阵营分化为新 剑桥学派和新古典综合派。在货币理论方面,它们修正 和发展了凯恩斯主义的外生货币论,分别提出了形式外 生货币论和内生货币论。 新剑桥学派认为,从形式上看,货币供应量虽然由 中央银行资产运用渠道投放出去,但从实质上看,这个 量的大小并不完全由中央银行自主决定,在很大程度上 是中央银行被动适应公众货币需求的结果,而货币需求 的大小又取决于经济的盛衰及人们的预期。
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 理论
1929~1933年大萧条的残酷现实粉碎了古典主义的充 分就业美梦,并迫使经济学家重新思考,凯恩斯的《通论》 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 凯恩斯主义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不仅包括凯恩斯 本人的外生货币论及其对货币变动效应的阐述,而且应包 括IS-LM模型对货币政策效果的评价。
第四节 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及其 理论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二、新古典学派的“面纱”论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四、凯恩斯的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
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涵义
1.货币政策的绩效考察
• 货币政策的绩效最终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它在 多大程度上引起了通货膨胀;二是它对经济增长的 促进或推动作用究竟有多大。
• 图示
货币主义的货币扩张效用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财政政策是政府进行需求管 理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只能唱“配角”。货币主义却 认为,扩张的财政政策最终还得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扩张 来实现,因为纯粹的财政政策往往以非生产性的财政支 出“挤出”生产性的私人投资而降低经济效率。由此不 难推导出“货币政策最为重要”的结论。 总的来看,货币主义一方面完全肯定中央银行 的货币控制能力,另一方面,则认为货币作用的短期 内的有效与长期内的无效是并存的。对于货币政策来 说,避免因货币供应变动引发经济的短期性波动是尤 为重要的。
简要评价:
总体而论,新古典学派的货币数量说认为, 货币仅仅是笼罩于实质经济之上的一层“面 纱”。实质经济可以自行其是,与“面纱” 多大全然无关。用宏观经济模型来概括,即 不管货币如何变动,经济始终处于充分就业 状态,因此,货币政策是完全无效的。
三、哈耶克的货币中性理论
• 哈耶克在维克塞尔中立货币概念的启发下,进一步研究了 货币与物价、货币与经济的均衡关系,在1931年出版的 《物价与生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中立货币说。 • 他认为,在静态的均衡经济中,货币数量是一定的。在动 态经济中,如果变动货币供应量,就将使货币失去中立性 而引起经济失衡。 • 哈耶克认为,物价体系很难灵活地适应各种情况的变化。 因此,要实现货币完全中性,有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