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 第5期2008年10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 y of T echnolog y (So cial Science Edition)V ol.21 N o.5Octo ber 2008审美现代性的道德解读成海鹰(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8)收稿日期:2008 06 20作者简介:成海鹰(1969-),女,湖南省衡阳市人,长沙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中南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文艺伦理研究。
摘要: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使现代性问题在不到200年的时间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波德莱尔最先发现现代性中所包含的二重性,他指出现代性是过渡、短暂、偶然,也是永恒与不变,并以此命名美的双重本质。
艺术家通过审美现代性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其实表现的是道德现代性与人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现代性;审美现代性;道德现代性;都市化中图分类号:B83 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477(2008)05-0659-06现代性问题的提出缘于人们对工业文明和都市生活的深刻体验,是人类从理论上反思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社会和时代变迁的结果。
据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教授汉斯 罗伯特 尧斯的考证, 现代性!一词的最早用法见于法国作家夏多布里昂1849年的∀墓中回忆录#(国内由郭宏安翻译出版的∀墓中回忆录#是原书内容八分之一的选集,没能找到此说出处)[1]149。
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现代性成为一个倍受关注的学术问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也对现代性问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多样性的阐述。
人们从价值观念、文化精神、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等不同角度理解现代性,其实对这个涉及审美、艺术、心理、情感、道德等诸领域的文化事件,最根本的解读仍然是从审美现代性出发。
一、一个需要充分书写与解释的话题追溯现代性的起源,我们会联想到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对现代艺术家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孤独想象追求的描述:他寻找我们可以称为 现代性!的那种东西∃∃对他来说问题在于从流行的东西中提取出它可能包含着的在历史中富有诗意的东西,从过渡中抽出永恒。
∃∃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它是艺术的一半,另一半则是永恒与不变[2]。
他!是法国19世纪一个才华横溢、充满奇思妙想的画家,叫贡斯当丹 居伊,波德莱尔称他为 普通人生活的编年史家!。
他是卓有观察才能的人,也是富有表达能力的人,他观察、寻找并表现生活中瞬间的美,此时他是有活跃想像力的孤独者,也是不停穿越巨大人性荒漠的孤独者,他由此而留下的作品使波德莱尔一点也不怀疑快速生成的瞬间感觉可以产生伟大的艺术品。
在这种描述中,现代性从此成为新美学的标语。
资本主义在它飞速发展的100多年时间里给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催生了人们的物质和金钱崇拜情结,但是在审美及道德情感上,人们更为怀念过去那些古典、浪漫的时代,对文学艺术的感觉尤其如此,他们相信古典中包含了更多使人类精神得到慰藉的永恒因子。
司汤达曾经讨论过为什么在文学史上,浪漫主义一直深入人心: 浪漫主义是为人民提供文学作品的艺术。
这种文学作品符合当前人民的习惯和信仰,所以它们可能给人民以最大的愉快。
![3]但是现在,通过贡斯当丹的画笔,人们发现了现代生活的魅力,所以波德莱尔称他为∀现代生活的画家#,经由贡斯当丹,波德莱尔理解了现代生活可以提供比古代生活更多、更高、更强烈的美感。
在这里,波德莱尔显然把 现代性!视为一种新艺术时代来临的信号,现代性的概念由此得到明确把握。
现代性的过渡、短暂、偶然、永恒与不变使它既产生诗意、浪漫,也伴生无序与焦虑。
前者可由波德莱尔观察到的在巴黎大道上游荡的优雅休闲者印象得以确证,他们总是渴望到前所未知的土地上去发现新的东西,他们无忧无虑穿过城市的街区,不为何停留也不为何驻足。
在本雅明的伟大著作∀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这些人又叫浪荡游民!或者休闲逛街者!,在被喧嚣包围的城市中,他们穿过人群走自己的路,他们可以指在现代生活的滚滚潮流中不由自主的任何一个人。
后者则须借助马克思的预言性警句来理解,他在下面这些话中捕捉到了现代性的精神: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
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因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
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
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4]在这段话中,马克思深刻揭示的资本主义不断求变的本性和波德莱尔关于现代性所具有的短暂性、瞬间性和过渡性特点如出一辙。
和夏多布里昂用现代性!指现代生活的平淡与乏味不同,波德莱尔以现代性命名美的双重本质,他认为在描写平庸生活的作品中,艺术家越是在里面放进去美,作品就越珍贵,他和马克思都注意到了现代性中所蕴藏的二元对立。
如果说波德莱尔作为一个重要理论家注意到了审美现代性对理解人类文化的意义,我们则更需要从道德现代性角度去读解现代人的当下存在。
英国利兹大学社会学教授齐格蒙特 鲍曼从心理体验的角度详细地描绘了现代文明下人们的感受:无序的主要征兆是,在我们不能恰当地解读特定的情境时,以及在可抉择的行动间不能作出选择时,我们所感受到的那种极度不适。
不适引起的焦虑以及伴生的犹豫不决,让许多现代人充满绝望,现代生活加剧人的无意义感和孤独感,它使人生无方向和无确定性,陷入相对主义的焦灼之中。
不仅如此,就马克思的认识而言,现代生活是完全矛盾的,他说:一方面,产生了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想象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
而另一方面却显露出衰颓的征兆,这种衰颓远远超过罗马帝国末期那一切载诸史册的可怕情景。
在我们这个时代,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
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
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变成贫困的源泉。
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1]25。
马克思这番见解中包含着深度的忧虑:我们的对于自然的发现和进步其结果却是使物质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之后100多年的科学进步和发展,现代电脑技术和因特网无所不在的影响力使马克思一百多年前的预言在今天变成了让人悲哀日盛的现象。
现代性概念从西方文化引进之初,是一个被肯定的观念,从审美层面而言,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一个方面即是对现代性的追求,但是今天,人们更多的是质疑、批判和反思,如审美现代性在有些学者那里被理解为是对我们所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比如人的精神的异化,官僚体制对人的奴役,自然生态无端破坏)所作的判断与思考![5]。
美国现代诗人威廉 卡洛因 威廉斯叹息到:道德的海上有花也有欲望的篮子。
凭借他这一诗歌意象,我们理解了光明与黑暗同在,美与丑伴生,善与恶共存,也更深刻地理解了冲突与人共生。
这种冲突显然是混乱之流中人的脆弱与无助,焦虑与绝望的源头,因而对道德现代性的探索,是对审美现代性的超越。
对人类生存境遇和人类自身的关注,使我们从单纯的审美现代性跃升至道德现代性来读解存在本身,它使我们脱离遮蔽状态,最真实地再现生命现存的意义。
道德的现代性问题中同样存在暂时与永恒、偶然与必然,过渡与不变的冲突,在哲学家中,尼采是较早的觉悟者,作为世纪转折点上一个旧时代结束和一个新时代开启见证者的他,其影响不会随着其时代的结束而消失,他重估一切价值的震撼力至今仍在,妥斯陀耶夫斯基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伊凡 卡拉玛佐夫说:如果上帝死了,一切都可以允许。
!价值世界的坍塌是随着这个问题的出现被人们所意识,道德混乱的出现也是随着这个问题的一再被肯定而为人们所确认。
二、现代性背景下的审美与道德关联正如齐格蒙特 鲍曼断言的:只要存在分为660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 第21卷秩序和混乱,它便有了现代性。
只要存在包含了秩序和混乱之抉择,它便具有了现代性[1]100。
对道德歧义、晦涩、模糊地把握,正是现代人混乱之所在,进而导致了道德选择与道德评价的模棱两可,这种模棱两可造成了现代人的困惑。
或者我们可以换一些词来理解,如美国学者马歇尔 伯曼所指出的:现代资产阶级文明是一种以不稳定和动荡为标志的文化[6]。
当我们陷入不确定的深渊,随之而来的意义与价值虚无将会对人的生存形成灭顶之灾。
被西方哲学家们意识到的存在与虚无问题,在现代生活中成为现代人内在焦虑和心理冲突的根源%%%个人面临时空无限和社会的广阔,却痛感自己的默默无闻。
虽然存在却等于虚无![7]。
有等于无这种深刻的悲剧使人在现代生活中领会到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永恒的意义被消解了,短暂、过渡、偶然,在一个个生命的片断中,我们无法确证自己的存在。
生活充满巨大的不确定性,当我们不能相信明天,不能相信永恒,也不再相信上帝,还有什么不可以做?德国伦理学家包尔生以他的理解表达如下:没有信任,真正的人类生活是不可能的[8]。
没有信任将颠覆社会共同生活的基础,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之所以不确定成为现代人没来由绝望的根源,正在于它本身就意味着不信任。
工业文明伊始,社会和历史不可遏制地向前行进的趋势和发展,曾令人们充满乐观主义的豪情,尤其以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为典型特征,社会的进步和物质财富积累带给人们心灵的愉悦和需求的满足,其目的毫无疑问是指向幸福的。
但是两两对应的正比例关系,到一定程度就扭曲了。
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理查德 莱亚德通过研究发现,在过去50年里,尽管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英国人和美国人的平均快乐程度一点儿也没有增加。
这是因为,在人均收入超过1.95万美元的情况下,较富的社会并不会比较穷的社会更快乐[9]。
工业社会的进步性让人们欢欣鼓舞的同时,其弊端也暴露无疑,法兰克福学派的马尔库塞借用弗洛依德的压抑!概念,表达现代人的困境,他深刻地感受到技术的进步使这个社会在物质上丰饶舒适的同时,却使人在精神上困惑和不安,他为我们描写了人在现实中的无所适从感、压抑感、无望感、虚无感、荒诞感、甚至绝望感,总之就是人的没有归宿的感觉,这种危机比之尼采重估一切价值带来的信仰缺失危机更大。
应当说先锋艺术的问世与现代人从变化的时代与生活中获得的体验相关。
马尔库塞不断强调人要以新的感受力去反抗发达的工业社会,他深刻而全面地批判现代工业社会,主张以审美代替革命,以艺术代替政治,艺术才是人解放的工具。
也许我们可以从波德莱尔为我们提供的关于现代社会道德与艺术支离破碎的画面得到一些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
波德莱尔是审美现代性的源头之一,反叛、无政府,乃至自我流放,波德莱尔定义的审美现代性自浪漫主义开端,直接导致了先锋艺术的产生,可以说19世纪30年代法国的波希米亚诗人和画家圈中盛行的为艺术而艺术!主张就是审美现代性对现代文明之丑陋的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