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

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

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苑崇利(外交学院, 北京 100037)摘 要:针对近年来日本的政治现象和社会思潮,本文就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进行了考察。

认为集团主义精神在表现出巨大的集体力量的同时,由于 村 意识的狭隘性和对个性的抹杀,导致日本民族性格带有从众心理的特点和 与强为伍 的倾向。

如此这些对集团主义无原则认同的观念依然影响着当代日本人,而且在当今日本的国内国际政治上有所体现。

应该指出集团主义精神是日本政治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

关键词:日本;日本政治文化;集团主义精神中图分类号:D731.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386(2003)02-0044-07在考察日本的政治文化现象时,有这样一个不可轻视的重要因素,即集团主义精神不仅对其国民性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作为民族性格还影响到思想领域和国家政治上。

在诸多学者跨学科深层次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尝试运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主要通过对 村 意识的考察,分析日本在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国家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贯通与联系,剖析集团主义精神对日本政治文化的影响,试图将其与民族性格和思想根源联系起来加以评价,旨在对当今日本的政治文化有一个本质的认识和深入的了解。

一、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日本的集团主义观念的形成过程是复杂的,它包括政治历史、思想观念以及人文地理等多方面的要素。

总的说来,德川幕府时期(1603-1867年)是集团主义观念产生和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段历史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和地方处于幕藩体制之下,幕府对外闭关锁国,对内极力分化和削弱 藩 的地方势力,以维护德川家族实际上对全国的统治。

在思想上,立朱子学为官学,强调武士对 主君 的忠诚。

在人文方面,由于岛国的地理特征,加之以 村 为单位的生产、生活共同体的不断强化,使全国形成诸多互不往来的割据区域。

下面以 村 意识、 五人组 以及 村八分 等对集团主义形成有代表性的观念为切入点来进行考察。

1. 村 意识的由来集团主义的观念源于 村 意识。

这里所说的 村 ,并不仅仅是指地方和村落等行政区域意义的范围,在日本文化研究的层面上, 村 主要所指的是与个体相对应的小群体或狭隘的岛国心理的概念, 村 意识也就是指集团观。

首先,日本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像中国秦汉那样的大一统天下,从12世纪末期以来,全国长期处在 公武两立 一分为二的总体格局之中。

加之地方 大名 的各自为政以及武士的世袭制度,使得地方统治者局部观念很强,而不是像中国收稿日期:2003-04-20作者简介:苑崇利(1955-),男,黑龙江哈尔滨市人,外交学院外语系讲师。

公即指天皇的朝廷,武即指武士将军当政的幕府。

从12世纪末期,日本进入朝廷和幕府政权并存的时期,直到明治维新为止。

德川幕府时期的大名,是指幕府将军的嫡系幕臣,在各地任地方官员,一般拥有一万石以上的收成。

那样的 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的全国一体化的官僚体制。

德川幕府成立以后,幕府将军作为天皇授命的征夷大将军,将全国的土地除0.3%作为皇室留用、10.3%设为佛寺、神社属地外,将其余土地分给下级武士及各 藩 ,形成分封割据的社会格局。

虽然名义上是幕藩体制,幕府却非常担心 藩 的强大和各 藩 的联合,在 武家诸法度(1615年) 第五条中有这样的规定: 自今以后,国人之外,不可交置他国事。

凡因国其风是异,或以自国之密事告他国,或以他国之密事告自国,佞媚之萌也。

第七条又说: 于邻国有新结徒党,即应报告事 不守旧制,何企新仪乎 。

[1](P488)为防止再次出现日本历史上战国时期(1489-1590年)地方武装势力争夺天下的混战局面,幕府把各 藩 相称为国,加以隔断。

为此,到德川幕府中期,日本曾经最多被分成270多个藩,各 藩 之间互不往来。

这是 村 意识产生的历史要素。

其次,德川时代的思想统治依赖于儒学体系,特别是利用 朱子学 的 忠 和 名分论 ,向作为统治阶层的武士灌输下级武士对上级的绝对服从的等级观念,在个人与集团的关系上主张 集团我 精神,特别是为了报答 主君 的恩赏,向主子尽 忠诚 的武士道精神。

这是在价值观和天命论方面的思想灌输,以至于形成个人与集团之间的关系定位、各等级之间的 大义名分 ,成为 村 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

同时, 村 意识的产生又强化了对集团主义无原则认同、对门阀的盲目崇拜以及屈服于强者的民族倾向。

再次,从文化人类学的意义来讲, 村 意识的产生是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条件的影响,是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这种现象作为民族文化对日本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本是个列岛国家,本州岛为最大的岛屿,主要人口都集中在这里,本州的地理特征是沿列岛纵向走势的中央山脉将本州岛一分为二,日本海一侧被称为 里日本 ,太平洋一侧被称为 表日本 ,本周岛的南部平原又分为关东地带和关西地带。

有史以来日本人大多分别居住在被山谷隔断的各个村落里,他们的 群 的概念就是日常所能见到的乡里乡亲,岛国的地理特征以及以村为单位的水稻的群体耕作特点,决定了日本人在生活以及水利灌溉等生产活动中,保持绝对的合作,他们对 和 的观念给以认同,认为这是在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之间需要的一种保障,并且在这样的意识形成过程中同时产生了否认 异质 的观念。

在岛国以及 村 为单位的自然人文环境下所形成的民族性格,使日本始终处于小范围的划分,小规模的一统之中。

这致使日本人喜欢在小的圈子里活动。

比如从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学校就要求学生必须按居住区划分,由高年级学生带领的小组为单位几个人一起去上学;又比如一天的工作结束,他们大多数都喜欢分成三三五五的小人群去喝酒聊天。

这种传统的小群体意识可以说在日本人的生活中是无所不在的。

村(mura) 和 群(mure) 在日语里是同一语源, 村 指的就是 群 的概念。

村 意识实质上是人群的集合,也就是指日本人的集团观。

在现代的意义来讲, 村 可以是组织、政党、团体、公司、部门以及一个地方或者大到指一个国家。

当然也包括指某个自然村落,因为 村 的最原始含义就是从自然村落引申而来的。

现在日本的行政区域分为47个都道府县(1都1道2府43县),各都道府县下边又分成市町村等相对独立的自治单位,各自分别采取地方自治的形式。

各自治体经济原则上独立,可是各自治体财政大部分是靠中央政府的拨款。

有的日本学者把这种体制称为 新的藩阀割据 。

针对这层意义来讲本文提到的 村 和行政区域末端单位的 村 是有区别的。

2. 五人组 和 村八分 的影响德川时代,幕府和各藩普遍实行一种叫做 五人组 的联保制,这是为便于在治安和税收上的相互监督而规定出来的每5户为一个单位的连带组织。

用一家出事其他4家共同负责的互相约束制藩 是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地方行政划分,相当于现在的都道府县。

和 的意识源于儒学,日本早在604年,圣德太子在 宪法十七条 第一条开宗 以和为贵 中就有所提起,以后,将日本的国名YAMATO用汉字 大和 来标记。

度,来达到加强对百姓统治的目的。

这样的制度将人们紧紧拴在集体之内,使之产生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关系,形成共同行动的传统。

时至今日,日本社会也是处处体现出集团主义的社会结构 。

[2](P484)现在日本的保证人制度就是一例,不论外国人进入日本也好,日本的学生离开家乡在异地上学也好,都需要有保证人担保。

这样的连带保证制度的发达,可以说完全是 五人组 联保制在现代的延续。

在德川时代,还有一种叫做 村八分 的制裁手段。

这种手段是村落内部对违反村规的人家采用孤立、隔绝的方法而实施的一种惩罚手段。

后来演变为不仅是对违反村规的人家,而且成为对 少数 和 弱势 进行歧视和欺压的一种方式,群体一致地把与众不同者赶入绝境,使其失去做人的尊严。

这种所谓与众不同,不论你是否持有真理还是正确与否,只要你不是大多数,就难逃制裁。

这种多数为荣,少数为耻;以群体为强,以个体为弱;与强为伍,与弱疏远的个体与群体的观念,可以说至今还变相地存在。

中根千枝对这种做法认为:在日本历史上 最严酷的制裁莫过于使其 离群 。

它在日本民族性格的形成过程中突出体现了 趋同 和 从众 的心理特征。

这种心理活动是 村 意识产生的根源之一,它最后导致集团主义的出现。

我们不难从电视或电影里看到日本的公司工作人员制服着装之一致,以至于使欧美人说,日本的公司职员千人一面,简直就像加工出来的机器人一样难以令人区分。

相反,如果不这样千人一面的话,情景会怎样呢?记得日本有一部电视剧,描写一位女高中生随驻外的父母从国外回到日本后在当地的一所高中就读所经历的故事。

她的学业很好,文体爱好哪方面都领先,只是因为她说得一口地道的英语,其程度与英语国家的人没有两样,她的 半路入 村 和与众不同的流利英语成了祸根。

她被周围的人孤立、嘲讽和冷落,身边没有朋友。

她万没想到回到久别的祖国,简直就像到了地狱。

因为她并不明白受欺凌的原因就是她与众人不同,所以陷入极大的痛苦之中。

其实,不仅是文学描写,有关这样的 欺凌问题 方面的真实报道在日本是屡见不鲜的,不知有多少青少年,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小学生,因为承受不了这样沉重的精神压力和人格侮辱,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欺凌问题 已经成了日本的棘手的社会问题之一。

仅仅是因为某些方面的差异和特殊,就会招致周围人的歧视和欺凌,这与西方国家所倡导的个性化相之甚远。

不仅如此,重要的问题还在于对差异的态度,不论好与坏,无标准、无差别地对待异己的做法,是否可以说这就是翻版的 村八分 的制裁呢?诸如由 村 意识所形成的从众心理;由 五人组 制度所产生的人与人的连带责任关系; 村八分 对与众不同者的制裁,以至于导致现代日本社会存在的 欺凌问题 等等,可以说陈旧的传统观念依然存在并影响着当代日本人。

这些民族性格和思维方式不仅规定着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同时对日本人个性的抑制以及对集团主义精神的无原则的认同仍然起着强压作用,当然包括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二、集团主义精神的实质有不少学者认为日本是以群体为本的社会,与同样是亚洲或者说东亚的其他国家的观念相比,日本人更加强调的是集团的重要性。

可以说集团主义是在个体对集体的绝对服从、个性做出牺牲的条件下才得以实现的,集团主义精神代表了日本人对待集团的价值取向。

美国前驻日本大使赖肖尔曾讲到: 一般地说,日本人与美国人或西方人的最大差别莫过于日本人那种以牺牲个人为代价强调集体的倾向 。

[3](P107)在重视集团价值的同时,日本人尽一切努力将自己包裹在集团之内,在做自我介绍时往往先通过集团来体现自我。

比如说: 某某公司的山田 ,而不是说: 我叫山田 等,日本的公司利用集体智慧搞发明和专利,以至于在成果簿上却很难找到个人的名字,他们视 我 字似乎为大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