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学科教学案例撰写指导

全学科教学案例撰写指导

全学科教学案例撰写指导1.案例的结构要素。

从文章结构上看,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案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

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普通班级还是实验班级,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

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

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

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

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

特别是要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

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

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

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

比如同样一个“差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

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

标题情境主题过程评析典型教学案例模式:(两步法)解读:按照教学程序步骤实施,教前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拓展巩固和,作业和感悟等。

模式:人教版()年级语文上册《》教学案例Xx县xx小学 xxx典型教学案例模式:(两步法)一、案例设计(一)指导思想(二)教学内容(三)学情分析(四)教学目标(五)教学重点(六)教学难点(七)教学流程(八)教学过程 (注意:每一个环节最好要写上【设计意图】)二、案例评析典型教学案例故事模式:(五步法)一、题目:《教室里飞出欢乐地歌》或者《“足”字的深情》二、出处说明:人教版第几册第几单元《》三、案例背景四、案例描述五、案例反思典型活动案例模式:(七步法)一、活动背景(活动介绍)二、活动时间三、活动主题(内容)四、活动准备五、活动目标六、活动过程(说明:每一个环节最好要写上【活动意图】)七、活动评析[案例一]教室里飞出欢乐的歌(人教版第五册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正月波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得,又忘了!这么朗朗上口、既有趣又长知识的四季蔬菜歌谣,我居然不能很快背下来!对于学生,不也如此吗?虽然是农村小学,我和孩子们依旧对蔬菜的生长季节不太清楚。

都是大量出现的反季节蔬菜惹的祸!但无论如何,这“日积月累”是必须背好的。

让大家结合家中种的蔬菜,结合集市上卖的各种蔬菜,来试着记记背背。

不行,还是出岔子,不顺当。

一味让学生死记硬背,马上学生也会乏味了。

怎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记忆呢?有了!师:同学们,咱们来唱歌放松一下吧!(同学们虽不能一下子明白我的意思,但仍欢呼起来)就唱这四季蔬菜歌。

(学生一脸惊讶!)你们用熟悉的歌曲给它配调,看谁配得合适,唱得好听。

愿意试试吗?不等说完,有的学生就兴味盎然在哼起来,有的学生在皱眉搜索相关的歌调,一句一句的填唱,有的学生很得意地大声哼唱。

一时间,学生都在聚精会神,我边巡视边微笑。

师:谁来试着唱给大家听听?生:老师,我配的是《蜗牛与黄鹂鸟》调。

(生唱“正月波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唱着唱着就变成班级合唱了)生:老师,我配的是《虹彩妹妹》调(生唱……)生:老师,我配的是黄梅戏《天仙配》调(生唱…….)师:嗬,真了不起,这么动听的歌!大家把别人配的调也试试,看看哪首歌的调最合适。

教室里又响起欢乐的歌。

[反思]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背书,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观察、分析、思考。

纵然是从前的“填鸭式”灌输,背书也是要学生亲自做的。

怎样培养写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语言的习惯?怎样让学生积极主动充满愉悦地读书背书?我一直都在探寻方法。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莫如好知者,好知者莫如乐知者。

”新课标更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这个案例中,教师就起到“导”的作用,把主动权交给了孩子。

就在他们一遍一遍投入地用旧调填新词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已经背会了四季蔬菜歌谣。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案例二]“足”字的深情(人教版第七册〈〈游山西村〉〉)陆游的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愉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师:陆游来游山西村,受到村民的热情款待。

你怎么知道的?生:我从诗的第一二两句中知道的。

师:我怎么就不知道呢?具体说说看。

生:我从“足鸡豚”可以知道。

主人杀了自家的鸡和猪,做了一桌子好吃的,让客人吃个够,吃个“足”。

师:好一个“足”!让我们想一想丰盛的饭菜都有什么?(生踊跃)生:红烧鸡、清炖鸡、炒鸡杂……生:红烧肉、猪膀蹄、猪头皮肉、大碗排骨……(做吸鼻子咽唾沫状,众生笑)生:我认为还可能有鱼虾,有咸鸭蛋、鸡蛋汤吧。

生:光吃荤菜有也不好。

还应该有爽口的素菜,象鲜竹笋,恋思萝卜,带花的黄瓜……师:(笑)一桌子都摆不下了!生:我认为“莫笑”也能说明农民对陆游的热情。

师:(做惊疑不解状)噢?具体说说?生:这一句是说,农民用自己酿的酒招待陆游,这是农民自己精心酿的,“浑”不要紧,里面有真挚的感情。

陆游感受到了,就不把自己当作外人,所以他对我们说,“莫笑”。

他把自己融入了农家。

生:我同意!主人比较谦虚,说酒不够好,将就着喝吧。

那时哪有文王贡酒、古井淡雅酒?(生笑)师:又有酒,又有菜,总之主人尽其所有地招待陆游。

可想而知,陆游可以痛痛快快的大饱口福了!但不能光吃啊,饭桌上总得说说话吧?生:作者与主人拉家常。

他可能说,老人家,您身体好啊?腰不酸背不痛腿也不抽筋吧?(生笑)生:这儿真是山清水秀好地方!山美水美人更美啊!我不想离开了!生;如果你喜欢,那就别走了!(大笑)师;看来作者的确爱上山西村了。

[反思]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古诗不能再简单地采用“广而告之”的旧方法了,利用学生中的资源,让已经明白诗意的部分同学向大家介绍自己学懂的情况,给学习者以充分的尊重和自由,我们会发现孩子们敢于展示他们创造的潜能。

想象“足鸡豚”的情景教学,充满情趣。

他们兴趣盎然,产生丰富而奇妙的遐想,使他们的话语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学生的言语能力在富有创意的表达中,明显长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在个性化的言语中显现出来。

如果浮光掠影,他们哪会如此深切的领会“足”字的深情?[案例三]《火烧云》中的词语积累(人教版第七册《火烧云》)《火烧云》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

着名女作家萧红以热烈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幅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课文第三自然段描写火烧云颜色变化多变化快。

文中“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给读者留下无穷丰富的想象。

师:作者说也说不出来,咱们能代替她说出来吗?作者见也没见过的颜色,咱们能想象出是哪些颜色吗?(同学们纷纷边想边说)师:咱们分词语类别说。

先说ABB型的颜色词语。

生:黄澄澄、金灿灿、黑糊糊、蓝闪闪……生:绿油油、红艳艳、灰仆仆、白茫茫……师:多美的词语啊!有没有“半A半B”型的颜色词语呢?生:半绿半黄、半紫半红、半灰半白、半青半紫……师:想象力真丰富!大家再看另一种表达方式:葡萄灰、梨黄、茄子紫,你发现它们有何特点吗?生:前边是东西的名称,后边是这种东西的颜色。

师:真会观察!那你们能不能也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呢?生:(抢着)苹果绿、橘黄、桃红、橄榄绿……生:玫瑰红、香蕉黄、杏黄、梨黄、柠檬黄,还有金黄。

生:雪白、漆黑、铁青、铁锈红……师:火烧云的颜色可真多呀!你们的想象真丰富啊!又能想出来又能说出来,比作者还棒呢!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变化呢?生:变化多端、千变万化。

生: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绚丽、五彩斑斓……[反思]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

学生在阅读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时,接触到大量的各具特色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段篇。

只有熟记在心,才能变成自己的财富,需要运用时才能脱口而出。

本案例让学生回顾、交流、检查词语的积累,并体现了重视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和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既让他们感到了火烧云颜色变化之多之美,又让他们深深感到作者的语言文字之美,从而培养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而课后布置的写一段“秋天的色彩”,同学们更是用文字绘出了农村秋天色彩斑斓的图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