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查解读
AT
+
FXa及凝血酶
肝 素
=
复合物
FⅨa 、FⅪa、FⅫa
D、抗凝血系统
(2)蛋白C系统:包括蛋白C、血栓调节蛋白(TM)、蛋白S等组成。PC、 PS为维生素K依赖因子,在肝合成,TM主要存在血管内皮细胞表面, 是凝血酶的受体,凝血酶与TM以1:1组成复合物,裂解PC,形成活化 的PC(APC),APC以PS为辅助因子,通过灭活FV及FⅧ而发挥抗凝血 作用。
凝血 酶
+
TM
PC
凝血 酶
复合物
TM
APC
PS 灭活 FV及 FⅧ
促进 纤溶
裂 解
D、抗凝血系统
(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系统。内皮细胞生成作用场所,直接对 抗FⅩa,在Ca++存在下,有抗TF/FⅫa复合物的作用。 (4)肝素主要由肺或肠粘膜肥大细胞合成,抗凝作用作用表现为 抗FXa及凝血酶,作用与AT密切相关,肝素与AT结合,致AT结构变 化,变构的AT与因子Xa或凝血酶以1:1组成复合物,致使两种丝氨 酸蛋白酶灭活,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明显强于肝素钠。此外,肝素还 有促进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增强纤溶活性的作用。
2、凝血酶原时间(PT)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活酶,观察血浆凝 固的时间。
PT是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缺陷的筛选实验
正常值:12±1s。 PT是较正常对照变化3s以上有诊断意义。延长①II、V、VII、X 单独或联合缺乏:②纤维蛋白原减少(尤其低于1g/L以下时):③ 血循环中存在抗纤凝物质:④纤溶亢进。缩短示高凝状态。
I (纤维蛋白原)
II (凝血酶原)依赖V-k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 (不稳定因子) Xa的辅因子
凝血因子:
VII (稳定因子) a.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b. V-k依赖, 肝功能c.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VIII (抗血友病因子)
IX (血小板复合因子II),依赖V-k
纤维蛋白 (Ⅰa)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 血酶溶液,测定开始出现纤维蛋 白丝所需的时间
(Ⅰ)
1、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观 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是内源凝血系统较敏感的。筛选试验 正常值:35~45s。 APTT较正常对照延长10s以上有诊断意义,其临床意义与ACT相 同 凝血时间延长见于因子VIII、IX、XI缺乏症、血管性血友 病(VWD)、严重的因子II、V、X和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纤溶活 性亢进、血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凝血时间缩短见于高凝状态。
血小板通过粘附、集聚、释放反应参与止血过程
GPⅠb
血小板 粘附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管性友 病因子vWF
Ⅱb/Ⅲa
GPⅠb
血小板集 聚与释放
血栓形成
血管性血友 病因子vWF
C、凝血系统
正常凝血机制 1.存在于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均为无活性的酶原。 2.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凝血因子连锁性反应的结果;当凝血过程被激 活时,其中一个凝血因子按顺序以另一个凝血因子为底物,使之激 活成为具有活性的酶,形成“瀑布样反应”。 3.凝血过程一旦开始,一定会进行到底。 4.凝血过程有自行扩大的正反馈作用。
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 内源凝血途径 是指由FXII被激活至FIXa-VIIIaCa2+-PF3 复合物形成过程。 外源凝血途径 是指从TF释放到TF-VIIa-Ca2+ 复合物形成的过程。
体内在已不再是 主要的凝血途径
是体内凝血的主 要途径,也是发 生止血血栓病理 改变的主要原因 之一
共同凝血途径 是指从FX的激活到纤维蛋白形 成的过程。 它是内、外凝血系统的共同凝 血阶段。
D--二聚体
, , ,
第一部分 止、凝血功能的实验
一、筛选实验
常见 的出 凝血 实验
⑴血管或血小板异常: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等。 ⑵凝血异常:APTT、PT、TT、FBG等
(1)血管异常:血TM、vWF、及内皮素-1( ET-1 )检测
二、确诊试验
等。 (2)血小板异常:形态、功能、P-选择素、直接血小板抗原 ( GPⅡb/Ⅲa 和Ⅰb/Ⅸ )单克隆抗体固相检测等。 (3)凝血异常 ①凝血活酶 Ⅴ、Ⅶ、Ⅷ、Ⅸ、Ⅹ、Ⅺ、Ⅻ;②凝血酶Ⅱ ③纤维蛋白原Ⅰ④抗凝异常:AT、TAT、PC、PS及TM、 FⅧ:C、狼疮抗凝物或心磷脂类抗体测定等⑤纤溶异常: 3P、FDP、D-二聚体、纤溶酶原、t-PA、PAI、PIC测定 等。
Ⅻa Ⅺa
Ⅲ Ⅶa Ca2+
Ⅸa,Ⅷ
A P T 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活化的部分 凝血活酶时间试剂和Ga2+后, 观察血浆凝血所需的时间。
Ca2+,PF3 Ⅹa,Ⅴ Ca2+,PF3
P T
凝血酶 (Ⅱa)
在被检血浆中加入Ga2+ 和组织因子或组织凝血 活酶,观察血浆凝固的 时间。
凝血酶原 (Ⅱ)
纤维蛋白原
两条凝血途径并不 是完全独立,而是 相互密切联系在机 体的整个凝血过程 中可能发挥不同的 作用
抗凝血药机理
XIa
现代凝血反应模式图
激活 激活
VIIa
组织因子
IXa
激活
激活
激活 血小板
VIIIa
激活
Xa
Va
激活
IIa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D、抗凝血系统
(1)抗凝血酶(AT):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约占血浆生理抗凝活 性的75%,肝及内皮细胞产生,主要功能是灭活FXa及凝血酶,对其 他丝氨酸蛋白酶如FⅨa 、FⅪa、FⅫa等有一定灭活作用,抗凝作用 与肝素密切相关。
(1)内皮层:它含有各种细胞器,其中棒管状小体是内皮细胞特有的细胞器。内皮细胞可合成和贮存多种活性蛋白,包括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凝血酶敏感蛋白、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以及凝 血酶调节蛋白(TM)等等。 (2)中膜层:由基底膜、微纤维、胶原、平滑肌和弹力纤维构成,起支撑内皮细胞、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并启动凝血 过程的作用。另外还参与血管的舒缩功能。 (3)外膜层:由结缔组织构成,是血管壁与组织之间的分界层。
出血时间临床意义:本项目主要用于检查血小板疾病、血管与血小板之间功能的缺陷、 某些凝血因子的缺陷。 ①出血时间延长见于:a)血小板数量异常,如血小板减少症和血小板增多症:b)血小板 质量缺陷,如先天性和获得性血小板病等;c)某些凝血因子缺乏,如血管性血友病、 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 d)血管疾病,如遗传性毛细血 管扩张症等;e)药物影响,如服用潘生丁、乙酰水杨酸等。 ②出血时间缩短见于:某些严重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
一、筛选实验
出血时间(BT)、血小板计数、APTT、PT、 TT、FBG
BT:出血时间介绍:
出血时间是测定皮肤受特定条件外伤后,出血自然停止所需要的时间。其长短主要受血 小板数量及其功能的影响,其次是毛细血管的完整性和收缩功能的影响,而血浆凝血因 子的影响则较少。
出血时间正常值:Duke法: 0.5~6min; IVY法: 2~7min; 出血时间测定器法: 2.3~9.5min; 阿司匹林耐量试验:服药后2h出血时间较服药前延长2min为异常。
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是患者凝血酶原时间与正常对照凝血酶原时间之比的ISI次方(ISI:国际敏 感度指数,试剂出厂时由厂家标定),是可以校正凝血活酶试剂差异对凝血酶原时间测值进行标 准化报告的方法。同一份标本在不同的实验室,用不同的ISI试剂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值结果 差异很大,但测的INR值相同,这样使测得结果具有可比性。目前国际上强调用INR监测口服抗凝 药的用量,是一种较好的表达方式。正常值 INR正常值范围0.8~1.2.
3、凝血酶时间(TT)
在受检血浆中加入“标准化”凝血酶溶液,测定开始 出现纤维蛋白丝所需的时间。 主要反映共同途径是否存在异常的抗凝现象。 正常人为16-18s较正常对照组延长3s以上有诊断意义。 TT延长见于血循环中FDP增多、血浆中肝素或类肝素 物质含量增高、纤维蛋白原含量减少等。若TT延长能 被鱼精蛋白或甲苯胺蓝纠正者提示血浆中类肝素物质 增多。
FDP正常值1~6mg/L。FDP≥20mg/L有诊断意义。 FDP增高见于原发性或继发性纤溶、溶栓治疗、尿 毒症等。 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是继发性纤溶 的标志,正常为阴性,阳性是诊断DIC、肺栓塞等 的辅助条件。
二、确诊试验
(1)血管异常:血TM、vWF、及内皮素-1( ET-1 )检测等。 (2)血小板异常:形态、功能、P-选择素、直接血小板抗原 ( GPⅡb/Ⅲa 和Ⅰb/Ⅸ )单克隆抗体固相检测等。 (3)凝血异常 ①凝血活酶 Ⅴ、Ⅶ、Ⅷ、Ⅸ、Ⅹ、Ⅺ、Ⅻ;②凝血酶Ⅱ③纤维蛋 白原Ⅰ④抗凝异常:AT、TAT、PC、PS及TM、FⅧ:C、狼疮 抗凝物或心磷脂类抗体测定等⑤纤溶异常:3P、FDP、D-二聚体、 纤溶酶原、t-PA、PAI、PIC测定等。
X (stuart-prower因子),依赖V-k XI (血浆凝血致活酶前体)
XII (Hageman因子)
XIII (纤维蛋白稳定因子) PK (激肽释放酶原) HMWK (高分子量激肽原)
凝血因子有I--XIII,及PK,HMWK共14 个,无Ⅵ; 被激活的因子在罗马数字下方注以a字; Ⅱ、Ⅶ、Ⅸ、Ⅹ的生成依赖维生素K
E、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⑴纤溶酶原:主要在脾脏、嗜酸性粒细胞及肾等部位生成。 ⑵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PA ),主要在内皮细胞生成。 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⑷纤溶酶相关的抑制物;α2纤溶酶抑制物、α1抗胰蛋白酶及α2抗纤 溶酶等,有抑制t-PA 、纤溶酶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