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河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前进的道路上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形成了向未知领城挺进的一个个堡垒。
然而由于科技普及的滞后,迷信并没有____________。
中国以前的科学生长环境不容乐观,虽然“崇尚科学,破除迷信”这样的标语几乎张贴在了每一个居民小区的宣传栏里,但是中国公众受教育程度____________,科学素养相对缺乏,一些迷信思想以____________的方式继续留存着。
甚至还有人打着科学旗号宣扬迷信思想,这与科教兴国的国策和培养一种科学、理性的民族精神的目标____________。
当前科学普及工作中,前沿科学家在努力探索新知,把科学普及的任务拱手让给了媒体。
而媒体往往是侧重介绍科学产品或成果,以追求轰动效应和商业利益。
比如媒体对航天飞船的报道,铺天盖地都是对孤立航天事实的强调和对相关产品的推销,(),而对应该向公众普及的有关飞船的飞行动力学和外太空高能物理环境的科学知识却直接舍弃了。
现在有人呼吁,前沿科学工作者应该参与并指导科学的普及。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科学前进的道路上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形成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挺进的堡垒。
B . 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形成了向未知领域挺进的一个个堡垒。
C . 科学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前进道路上的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一个个向未知领域挺进的堡垒。
D . 科学在前进的道路上以理性的力量扫除了迷信和愚昧的阻碍,建立了向未知领域深处挺进的一个个堡垒。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消失参差不齐改头换面背道而驰B . 消逝良莠不齐改头换面南辕北辙C . 消逝参差不齐改弦更张南辕北辙D . 消失良莠不齐改弦更张背道而驰(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甚至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也被大肆渲染B . 甚至对飞船搭载物品的神秘性也大肆渲染C . 以及对飞船搭载的神秘性物品也大肆宣传D . 以及大肆宣传飞船搭载的神秘性物品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一下·九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众所周知,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诗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大大发展了歌行体样式,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我国古典诗歌艺术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成为不可逾越的高峰。
唐朝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唐诗宋词元曲”之说,其中把诗归结于唐, 由此可看出唐朝在诗歌历史上的地位之高与垄断之势。
唐诗知名作者有2000多人,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诗杰王勃、诗魔白居易等诗坛泰斗,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其脍炙人口的诗篇,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鲁迅先生感叹:“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此后倘非翻出如来掌心之‘齐天大圣’,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唐诗之所以繁荣,不外乎经济、政治、文化、历史这四个方面的原因。
具体说来,唐诗的空前繁荣,主要是因为前代的广泛积累,为唐诗奠定了坚实基础;经济的发展,为诗歌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科举要考诗歌,经诗赋取士的制度,造成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最关键的一条是,唐代政治开明,在发展中解除了诸多束缚,这对诗歌的繁荣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唐朝提倡儒家、道家、释家并存,允许外来宗教在国内传播。
这对于开阔眼界、解放思想、促进文学艺术的交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作为统治这个朝代的王族,唐帝国一代雄主傲视群伦,胸襟眼界之开阔前所未有。
更重要的,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
连太宗李世民也具有外族血统,因此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开明。
正因为有这样的政治背景,李姓王朝才能以前所未有的自信面对化外文明,此等自信,积弱之宋实难企及,明清两代,国势渐衰,也难望其项背。
大唐朝奉行的国策是“中国既安,四夷自服”,讲究对待外族一视同仁。
很多域外文化溶入中华文化之中,呈现一片天朝大国的风尚。
唐朝国力强大,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信心,对存在的问题不避讳,人臣敢于进言,君主积极纳谏,诗人创作自由,反映社会问题迅速而尖锐,具备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襟和气度。
各族文化更是百花齐放,万家争鸣。
我们不难看到,唐诗题材广泛,其中揭露封建社会的丑恶与黑暗,矛头指向贪官污吏甚至皇帝老爷的诗也占很大比例。
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讽刺唐玄宗信神求仙,杜甫的《三吏》·《三别》揭露官吏的残暴和民间疾苦,白居易的《轻肥》抨击了官宦们的奢侈腐化。
批评时政是唐诗的特色之一,比其艺术特色更加难能可贵。
《容斋随笔》载,“唐诗无讳避”,“唐人诗歌,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避隐。
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及言,而上之人亦不以为罪。
”诚如作者洪迈所言,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笔下“反复及言”,上面“不以为罪”,而“今人”、也包括很多古人皆“不敢尔也”。
隋炀帝曰:“有谏我者,当时不杀,后必杀之”。
“隋氏以主骄臣谄亡天下”,“秦以不闻其过亡天下”。
明朝诗人高启因写《宫词》,为朱元璋猜忌而被腰斩。
李白、杜甫等如生在隋朝或明朝,可能死无葬身之地。
正是唐代的开放与自由,最大限度地拓宽了文学的创作空间,唐诗才能跃居文学之巅,成为诗歌之最。
唐朝的强大催生了唐诗的繁荣,唐诗的繁荣折射了唐朝的伟大。
带刺的唐诗不仅没有为唐朝抹黑,反而为唐朝的政治开明作了最好的注脚。
带刺的唐诗告诉我们,强大的国家不惧怕批评,害怕批评的国家难以强大。
批评不是洪水猛兽,谄媚的赞歌才是。
(摘编自许家祥《唐诗何以繁荣》)(1)下面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唐朝国力强大,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方面都极为适合诗歌创作,这种优越的社会背景为诗歌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B . 唐朝诗人众多,知名的诗人就有2000多人,不知名的诗人更是不计其数,庞大的创作队伍为诗歌的繁荣提供了充分的前提条件。
C . 唐朝重视诗歌,实行经诗赋取士制度,科举要考诗歌,这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使读书人重视诗歌创作,营造了重视诗歌的社会风气。
D . 唐代政治开明,实行宽松的政治政策,在自我发展中解除了许多束缚,统治者这种博大的襟怀诗人自由创作搭建了宽广的平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 唐诗浩如烟海,保存在《全唐诗》中的诗作40000多首,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骨陈子昂等优秀的诗人如满天繁星,熠熠生辉。
B . 唐诗源远流长,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有前代的广泛积累,诗歌创作久盛不衰,诗歌内容丰富多彩,歌行体样式极大发展。
C . 唐诗成就辉煌,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不可逾越的高峰,大唐帝国在诗歌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和垄断之势,是广为人知的诗歌天堂。
D . 唐诗质量优异,鲁迅先生评价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并感叹:一切好诗到唐朝已被做完,后世诗人大可不必再动手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著名诗人都创作了大量的批评时政的诗歌,这说明唐代统治者对自身充满了信心,对存在的问题毫不避讳。
B . 唐代诗人写诗尽可直辞咏寄,无需避隐。
就连外人不应该知道的皇宫中的私生活,他们也敢反复抒写,皇帝并不因此给他们治罪。
C . 《容斋随笔》的作者——南宋文学家洪迈认为,许多“讽谏诸章”,在唐朝诗人的笔下“反复及言”,当今和唐以前的人都不敢那么写。
D . 隋炀帝对谏我者必杀之,秦不闻其过而亡天下,朱元璋将诗人高启腰斩,这些例子反衬了唐代的开3. (9分)(2018·广安模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26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9.0%的受访者赞同“儿童分级阅读”。
伴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推进,家长为孩子购买童书或陪伴孩子阅读已经成为不少文化场所一道温暖的风景,但“究竟哪些书适合我的孩子”的确令家长很苦恼。
如果一个孩子在10岁前还没有建立起阅读的习惯,他今后恐怕不太可能再喜欢上阅读了,所以创造更多条件把最好的阅读融入最珍贵的童年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在儿童阶段就养成阅读的习惯、爱好,那么对于孩子一生的成长都是大有裨益的;另一方面,“童书分级”有助于儿童阅读精细化。
通过精细化阅读,可以使孩子通过吸收文化知识获得更快的成长速度和更广的成长空间,有效避免“书不对路”对阅读积极性的负面影响。
(摘编自吴学安《“童书分级”并非多此一举》,2017年11月1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二:家长为儿童选购书籍主要参考依据(多选)①A:以孩子兴趣为主②B:根据教育专家推荐③C:购买经典图书④D:老师推荐的图书⑤E:购买畅销的书籍⑥F:自己决定⑦G:听从书店购书建议⑧H:随意挑选(资料来源于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材料三:分级阅读,是按照少年儿童不同年龄段的心智发育程度为儿童提供科学的阅读计划,为不同孩子提供不同的读物,提供科学性和有针对性的阅读图书。
如果按照心理学和儿童发展的科学来判断儿童阅读分级必要性的话,年龄越小越适用。
因为儿童的身心差异太大了,特别是婴儿时期,差一个月两个月就会有明显的认知上的不同。
如果不分级,容易造成阅读压力,让儿童丧失对阅读的兴趣和信心。
从阅读实践出发,7岁以后的阅读,视儿童在6岁前阅读习惯的建立与否,阅读水平开始逐渐拉开距离。
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很多阅读专家反对分级阅读,觉得分级会限制大部分阅读能力强的孩子。
(摘编自保冬妮《建立科学合理的儿童分级阅读》,2017年9月12日《光明日报》)材料四:在电视、手机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下,现在的儿童在兴趣、语言、服装等方面的表现都与成人区别不大了。
儿童之所以会有童年,重点是儿童和成人的媒介环境是不同的,他们的媒介环境应该经过筛选和过滤。
儿童分级阅读就是在塑造适合孩子的媒介环境。
不过,目前国内对少儿图书分级阅读还缺乏普遍的了解和认同。
虽然有一些童书已经标明了“适合X岁儿童阅读”,但是,这不是全国统一的标准,也没有详细的说明,缺乏充分的实践检验。
(摘编自赵清源《分级阅读:别让“童年的消逝”成为必然》2017.11.1《中国青年报》)(1)依据全文,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兴趣是很多家长为孩子购书的主要参考依据,这也应是我们为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制定分级阅读标准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