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敏C反应蛋白和常规C反应蛋白的区别

高敏C反应蛋白和常规C反应蛋白的区别


各位同道: 许是看中了这里面的商机,也许是纯粹为了满
足好奇心,总之后来这种技术就诞生了,也就是所 谓的“高敏C反应蛋白”。为了区别,我们暂且把 前面提到的检测下限为10mg/l的C反应蛋白检测技 术所检测的东西称作“普通C反应蛋白”。当然, 不同的检测系统检测下限也略有差异,但大多都在 0.5mg/l以下。
但是如果一个标本的血红蛋白是1g/L,检验系统 一不小心将其弄成了2g/L,误差就是100%了,显然 是无法接受的。人们常把检测下限定在变异为20%时 的浓度。有些医院出的普通C反应蛋白报告,虽然浓 度在10mg/l以下,但结果可能就是不可靠的。当然, 不同的C反应蛋白检测系统的检测下限略有差异,一 般都在5-10mg/l。
关于检测下限的概念,容我啰嗦两句。理论上 讲,任何一种检测方法,只要你放标本上去,他 肯定能出一个数,给你报一个检测结果。但在实 际工作中,对于低浓度的样本,检测结果的变异 就十分巨大。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血红蛋白检测, 如果患者的血红蛋白是100g/L,检测系统一不小 心检测成了101g/L,变异才1%,显然是无伤大雅, 完全可以接受。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 现在我们来说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长
期以来,人们认为脂质沉积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脑梗赛、脑出血、冠心病等)的 主要原因,因此采用了各种降脂药去防治心脑血管 疾病。然而,在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人们发 现一个问题:单独降脂虽然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心 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但是并不能做到完全阻止心 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为便于大家理解这两个概念,力争通过通俗 易懂的语言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不是生化专业 的,只是看过一些高敏C反应蛋白的文献,所谈 及的内容有不妥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各位同道: 我们首先来说说C反应蛋白,这是一个大家都
很熟悉的指标,无论是诊断学的教科书,还是临 床生化、临床免疫学的教科书,都将这个指标描 述成“炎症指标”。换句话说,外周血C反应蛋白 增高,提示体内可能存在较为强烈的炎症反应。 因此,C反应蛋白常常用于很多感染性疾病和自身 免疫性疾病的诊断和严重程度的评估。
高敏C反应蛋白发明了以后,人们当然会很好奇 地去看看A和B的发病风险是不是一致的。研究结果 很令人兴奋,A和B的发病风险果然是不同的。说到 这里,各位看官也就应该明白了,高敏C反应蛋白的 价值就在于他能检测到低水平的C反应蛋白,把常规 C反应蛋白无法划分的那些容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 人划分出来,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显然就具有不 言而喻的意义了。
在这里我顺便说一句,2008年,Paul M Ridker 领衔的JUPITER研究(N Engl J Med. 2008359(21):2195-2207.)公布了一些振奋人心的发 现:首先,他们发现他汀类降脂药物(瑞舒伐他汀) 可以降低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
这个发现进一步强化了炎症反应学说与心脑血 管事件发病机制的关系,同时也不得不使人们去 反思,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根本原因 到底是“降脂”还是“抗炎”;其次,他们发现 如果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增高(>2mg/l), 即使LDL-C正常(<130mg/L),患者仍然可以从 他汀类治疗中获益。
我们接着说检测下限的C反应蛋白水平 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举个例子来说明: 如果患者A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1 mg/l,患 者B的C反应蛋白水平是8mg/l。如果用常规 C反应蛋白检测方法去检测,他们的C反应 蛋白都应该是<10 mg/l,发生心脑血管疾病 的风险是一样的。
问题是:如果真的有一个技术能检测到 10mg/ll以下的C反应蛋白水平,A和B的发病 风险真的一样吗?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更灵敏 的检测技术,去把A和B分开,看看A和B的发 病风险是不是一样的。
高敏C反应蛋白和 常规C反应蛋白的区别
张铮
经常会有人在版面上问高敏C反应蛋白和常规C 反应蛋白的区别,也有很多同道作出了较为科学的 解释。但是总体来看,很多解释虽然正确,但过于 “学术化”,用词太专业,导致很多同道难以理解。 另一方面,我认识的很多临床医生,包括部分心内 科的医生,都常常把这两个概念搞混,有时甚至让 人哭笑不得。
当然,后来还有一些研究也进一步验证了 JUPITER研究的结果,说到底就是一句话:高敏C 反应蛋白不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risk factor)”,更是治疗的“监测标志物 (monitor)”。相关的研究和评论在Lancet,NEJM, JAMA, Annual of Internal Medicine, BMJ, Circulation, JACC, ClinicalChemistry上都有报道, 大家可以参考下,版面上也有很多讨论,在此不一 一赘述,仅列举出相关链接。
结果他们确实观察到了,如果一个人平时的C 反应蛋白水平很高,将来发生心血脑管事件的风 险也越高。也就是说,C反应蛋白是心脑血管事件 的危险因子。
然而,在开展C反应蛋白与心脑血管事件的研究中, 有一个问题令研究者感到很“不爽”:就是大部分健 康人的C反应蛋白水平低于检测下限(10mg/l),但是 他们仍然会发生心脑血管事件。这一现象一个可能的 解释就是检测下限(10mg/l)以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的 变化,与心脑血管疾病仍然有关。
这就说明:脂质沉积学说并不能完全阐释心 脑血管疾病发生的原因,肯定还有别的发病机制 存在。为此,人类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很探索。近 几十年来年,人们逐渐认识到: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反应与心脑 血管疾病存在密切的关系,支持这一学说的一个 证据就是很多研究发现外周血C反应蛋白水平与 心脑血管疾病有关。
这些证据大多来自一些队列研究,也就说, 研究者先找一些普通人来(当然是很大的样本), 检测一下他们的C反应蛋白(此时的C反应蛋白 暂且称为“基线(baseline)C反应蛋白”), 然后对这些人进行随访,分析是不是当初基线C 反应蛋白水平越高的人,将来发生心脑血管时间 的概率越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