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卷 Word版含答案

- 1 - 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75分) 1. 伦敦东印度与中国协会给时任英外务大臣巴麦尊的信函指出:“(禁烟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表明鸦片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B.林则徐的禁烟运动 C.英国力图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在中英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

2. 马克思在评论鸦片战争时说:“在这场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基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指固守旧制度的清政府 B.“贱买贵卖的特权”说明英国侵华与鸦片无关 C.“对联式悲歌”是指中英两国在战争中两败俱伤 D.“最现代的社会的代表”体现出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3.著名学者茅海建在《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在签订《南京条约》的过程中,英国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和语法,而清朝官员并不细加审査,一览即了,他们反倒重视文件措辞、格式是否谦卑恭敬,重视互相见面到底是鞠躬还是下跪。这从本质上反映( ) A.缺乏近代外交经验 B.不了解世界形势 C.两国治理秩序差异 D.不懂得国际公法

4. 有学者认为《资政新篇》的价值在于,它在近代条件下给农民革命提示了一条摆脱封建羁绊,甩开落后空想,继续前进的方向和道路。这反映了《资政新篇》( ) A.有着超前意义并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体现了传统社会的平均主义心态 C.克服了农民阶级局限并具有可行性 D.获得了广大下层民众的理解支持 - 2 -

5.张德坚《贼情汇纂》记载,东王、北王、翼王上奏天王:“建都天京,兵士日众,宜广积米粮,以充军储而裕国课。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天王批道:“胞等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这一举措 A.违背革命的最初设想 B.吸引地主阶级参加革命 C.有利于发展资本主义 D.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6.鸦片战争前,清政府一直没有设置专管外事的机构,如有重大交涉事件发生,由皇帝指派钦差大臣负责办理。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外国公使强行驻京,西方诸国相继在北京建立了使馆。咸丰十年,清政府批准在北京建立专掌外交事务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前中国已经开启近代外交的历程 B.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 C.中国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近代外交体系 D.体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特征

7. 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8. 英国人呤唎在《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中写道:太平天国军民每隔七天要做礼拜,由长官和书手站在正中,众人分别站立两旁,诵赞美诗;一人朗诵黄表奏章,众人跪拜,读完后,焚化黄表。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太平天国是基督教化的运动 B.传播基督教是太平天国重要内容 C.宗教是太平天国革命的外衣 D.传教士为太平天国制造舆论声势 - 3 -

9. 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说过:“我们在‘暴乱’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未像今天这样密切。” 这是因为( ) 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 B.凡中人与英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英国领事)照办” 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 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

10. 下图是19世纪40至60年代满人和汉人出任巡抚的比例。 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西方侵略者在中国扶植代理人 B.清政府逐渐强化中央集权 C.太平天国运动冲击了政权结构 D.科举考试增加汉人录取率

11.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立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下列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正确的是( ) A.是台湾士绅阶层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D."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12. 除革命党、谘议局、普通民众之外,清廷军队,甚至是袁世凯的北洋部队,也有暗中支持共和的举动。1911年12月10日,清朝驻荷兰国代办章申在给内阁的电报中说,“和(荷)报称……美法愿共和(支持中国建立共和国)”。这表明( ) A.中国全体国民都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 B.西方列强放弃清朝政府转而支持孙中山 - 4 -

C.清驻外大臣和袁世凯都赞成民主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已成为当时中国的大势所趋

13. 莫里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居住北京20余年(1897~1920年)。他的大量报道、通讯和日记成为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重要素材。下面这些资料中,他不可能留下的是( ) A.火烧圆明园的现场报道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照片 C.孙中山宣誓就职的照片 D.与义和团冲突的日记

14.这一运动强大的社会动员奇迹和爆发力使势头正盛的外国殖民者心头一震,改变了列强对中国和中国人民的普遍态度和观念,深刻认识到中国巨大的潜力和战斗力是不可短期战胜的。这体现了( ) A.辛亥革命影响的普遍性 B.义和团运动影响的深刻性 C.五四运动影响的国际性 D.太平天国运动影响的震撼性

15.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间中国( )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家)

B.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千万两) C.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个) D.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千万两) - 5 -

16.和约批准后,清帝下罪己诏曰,“去岁仓促开衅,征兵调饷,不遗余力。而将非宿选,兵非素练,纷纷召集,不殊乌合。以致水陆交绥,战无一胜”;“其万分为难情事,言者章奏所未及详,而天下臣民皆当体谅也。” 战后签订的这一“和约”( ) A.最早规定了外国军舰可在长江各口岸航行 B.首开了列强在华设厂“合法化”的恶例 C.使中国独立自主的地位开始遭到破坏 D.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社会秩序的建立

17. 林增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中记载: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 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依据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全部来源于国内的剩余资本 B.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 D.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结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

18.1912年3月2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 A.强调信念一致 B.强化公仆意识 C.充实人民语言 D.彰显平等精神

19.孙中山总结黄花岗起义时说:“事虽不成……已震动全球,主要是因为( ) A.扩大了武装起义的规模 B.导致了武昌起义的爆发 C.体现了革命党人的斗志 D.推动了国内革命形势的发展

2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颁布“剿匪”上谕。其主要目的是( ) - 6 -

A.防止义和团“反清复明” B.命清军与洋人剿灭义和团 C.取悦侵略者以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 D.剿灭义和团以逞威风

21.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疏中说:“窃查此次战事,由于匪徒藉口仇教,肆行烧杀,致酿大患,各国……调舰增兵,合而谋我。”这里所说的“匪徒”是( ) A.太平军 B.英法联军 C.义和团 D.八国联军 22.法国政府曾向各国递交一份备忘录,为将要到来的议和定调子。其中写道:“由于各国使馆希望前往沿海或各国部队想要从沿海前往首都(北京),为了保持道路始终畅通起见,各国对某些地方进行军事占领。”该条文的核心内容最终写入了( ) A.《黄埔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辛丑条约》

23.太原前清举人刘大鹏在辛亥革命后一直以“清代遗民”自居,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后,他才逐步放弃“大清”和“民国”的区分,而基本以“中国人” 为其身份认同。作为例证.这一变化可说明( ) A.传统士大夫思想保守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

24.1919年6月9日,陈独秀起草了《北京市民宣言》,提出了……保障市民集会、言论自由等“最后最低之要求”,要对北京政权予以“根本之改造”。这体现了五四运动的( ) A.爱国精神 B.民主精神 C.团结精神 D.科学精神

25.五四运动后,出现了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有人反对走如俄国式的道路,认为救中国只有一条路,就是 “增加富力”,发展实业;还有人主张“采用劳农主义的直接行动,达到社会革命的目的。”这场争论( ) A.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 B.使思想界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 C.在思想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