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部高校规划及学校定位与目标

教育部高校规划及学校定位与目标

2.跨门类科学和技术的整合化,深刻影响了整 个哲学的方法论
3.科学与技术一体化,以生命科学为例 4.科学与技术高度社会化 5.社会高度科学技术化
2.7 大学改革、发展、创新面临的环境与机遇
6.高等教育大众化 7.学习和素质教育终身化 8.高等教育逐步国际化 9.办学模式多样化 10.生存环境的人文化及人文环境的技术化
教育部直属办主任 高文兵
1.关于做好高校总体发展战略规划
1.1 什么是大学发展战略规划:
——一所大学对未来发展的谋划、安排、部署或展望 ——一所大学针对改革与发展时、空战略意图的具体化 ——一所大学在具体时间段改革、发展与建设的重要依据
1.2 发展战略规划对一所大学的“立法”作 用:
——审时度势,凝聚智慧,统一意志 ——具有规定性,约束性 ——精心组织,长期坚持 ——操作上可修订,走向上不动摇
5.7 规划的战略性
前瞻性 稳定性 战略思维 长远眼光
5.8 三个规划的关系——三位一体
——目标是方向 ——学科是主线 ——教师是根本 ——校园是条件
5.9 规划的认定
规划由全校教职工认定 规划由教育组织资深战略专家给予评议, 提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
6.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基本情况
6.1 72所直属高校的部分指标
3.2 教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使命
新时期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办学目标、当 前任务: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教育创新 ——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及发展建设 ——全国青年学生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努力学习、 奋发有为 ——对全国教师提出殷切希望
3.3 意义与指导作用:
这个系列讲话形成了我们党领导新时期中国高等 教育事业,指导高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方针;体现了 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坚定明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同 时具有完整性、系统性、时代特点和历史高度;是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大学的具体要求;已经并将 继续成为中国高教事业持续健康蓬勃发展的思想营养、 前进动力和行动指南。
——基础、 全局、先导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协调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2.7 大学改革、发展、创新面临的环境与机遇
1.科学和技术结构中心发生变化,信息技术、 生命科学与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已成为科技结构的先 导和中心
72所 在校本科生 在校硕士生 在校博士生 重点学科 进入211 设研究生院 两院院士 国家重点实验室
<5% 20%
>50% >70%
70% 61% 80% 75% 90%
6.2 教育部对直属高校的要求:
4.2 研究人员表述的一些分类系统:
1.按学术活动特点 2.按学科设置特点 3.按办学定位目标 4.按隶属关系 5.复式分类系统(网状) 6.圈层式表述
4.3 教育部宏观管理、分类指导的原则:
※因地 ※按类 ※分层
5.规划工作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5.1 圈层式分类是制订包括投入在内的宏观政策
做好战略定位 明确奋斗目标 巩固已有成果 深化各项改革 提高整体水平 持续健康发展 出色履行职能 树立学校品牌
2.高校制订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与客观要求
——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 ——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人民服务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为现代化服务
2.1 十六大重要论断:
第三步战略目标 最重要发展机遇期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2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办学为民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2.3 十六大关于教育的任务:
构建中国现代化教育体系 ——国民教育体系 ——终身学习体系 ——学习型社会 ——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更紧密结合
2.4 十六大关于高等教育的任务:
3.认真学习江泽民同志关于高 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讲话
3.1 5年来江泽民总书记四次重要讲话
——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大会 ——2001年4月29日,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大会 ——2002年4月28日,视察中国人民大学并与师生座谈 ——2002年9月8日,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
1.3 思考两个问题:
办一所什么样的大学 ——办学观
怎样办成这样一所大学 ——方法论
1.4 做好三个规划:
发 展 战 略 规 划:办学定位与战略目标 学科与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整合力量,配置资源,
提升水平,重点突破 校 园 建 设 规 划:长远物质条件与保障,
学校文化氛围
1.5 当前高校做好发展战略总体规划的总要求
营养细胞,激活组织
5.4 切忌千校一面,照搬,跟风,行政干预
优势, 特色, 区别。
5.5 科学性,有效性,专业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确保办学持续健康发展 问题:目标高,口号响,战略多 表现:刻意做秀,空洞泛化,似是而非,难以计量
5.6 坚持多样化原则
学校有自主权,是规划实行与实施主体 群众参与并认同才有生命力 一切从实际出发
应考虑的问题,但不是一所高校严格定位的依据
圈层的边界是不清晰的。
问题:过高
不同大学应有明确的不同的定位,Fra bibliotek立足本职做到最好就是一流。
5.2 以人为本,情系教师
不能见物不见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大计质量为本 。
5.3 规划制订的领导与组织
——党委政治领导 ——校长行政领导 ——教授组织学术领导 ——重心下移 ——通过政策调整与机制的创新,
4.规划工作的基础
4.1 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的几件大事:
1.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两级管理,地方为主,部门涉 及338所) 2.扩招(98年108万,2003年340多万,高教大众化) 3.后勤社会化改革 4.收费并轨 5.校内机构、人事制度及分配制度改革 6.教育教学、课程与教材体系改革 7.学科组织结构调整
培养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 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知识创新与知识贡献 促进科技创新、文化繁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
2.5 十六大指出的大背景:
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 国内:发展关键时期,改革攻坚阶段
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深刻变化
2.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高等教 育为国家利益服务、为人民服务的着眼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