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罗马的教育总结

古罗马的教育总结

古罗马时代的教育古代罗马教育思想的形成⏹吸收希腊教育思想的精华基础。

⏹具有鲜明的罗马民族的特性。

⏹较为重视实用力行。

古罗马的民族特质及文化特性⏹农业民族,重实用,有毅力。

敬古尊古。

保守。

重父权。

⏹重视传统,力主安定。

⏹Monroe说希腊人是年青的,罗马人则是成熟的。

后者常产生杰出的法政人才。

⏹罗马以实用性来过滤希腊的理论性。

古罗马的文化成就─特别在法律方面⏹450B. C.制定了罗马的第一个成文法─十二铜表法(The Twelve Tables)。

为传统罗马人共同遵守的法律。

⏹公元后六世纪初编制了查士丁尼法典 (Justinian Code)。

为民法的大成,是中世纪大学的主要法学教材。

⏹建筑与道路建设发达。

十二铜表法Lex Duodecim Tabularum查士丁尼法典(民法大全)⏹至公元534年在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的主持下编撰完成并颁布施行,后人称之为《民法大全》。

该法典对西方文明的影响被认为仅次于《圣经》,其基本思想和原则已融入西方乃至世界各国的法律中。

读者可以从这里节选的一些条文中领略到罗马法的博大精深,如对证据、公正、思想自由和契约精神的肯定。

古代罗马历史的分期⏹公元前8世纪至六世纪─王政时期⏹公元前509年至前1世纪─共和时期⏹公元前30年至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帝国时期希腊罗马文教的交流⏹罗马人征服希腊后,两种不同型态的文教活动产生大幅度的交流。

⏹文化交流也像作战一样,都是在屈人之兵。

但文化战是渐进的,是透过双方原有文化优劣的比较,彼此取舍长短,而使双方人员能由衷吸取较高层次的文化价值。

⏹希罗文化交流有几种结果:希腊文教输入罗马;罗马人反对希腊文教;罗马文教希腊化。

希腊文教输入罗马⏹部份希腊人早在公元前八世纪时就定居于意大利南部。

⏹公元前四五世纪之交,罗马世界中不管宗教、艺术、甚至城市建筑,都有希腊文化的痕迹。

⏹荷马史诗翻译为拉丁文。

希腊人学者Livius Andronicus(c.284-204B.C.)被俘成为奴隶,他267B.C. 时至罗马。

其将奥德塞译为拉丁文,并被罗马人使用三四百年之久。

⏹罗马学者研习希腊学术。

有罗马学者赴希腊求学者,如Ennius(240-169B. C.)、Cicero、Caesar(100-40 B. C.)、M. J. Brutus(85-42 B. C.)、Horace, 65-8 B. C.);聘请希腊学者至罗马教学。

包括文法师、修辞师、辩者、画家、雕刻家等,贵族家庭还有沙龙(Salon),希腊学者经常出入其间。

⏹另外,罗马人学习希腊文字,认为熟练希腊文是一种身份高贵的象征。

希腊文教遭受罗马人反对⏹批评希腊文教带来了“松软”及“伤风败俗”的毒素。

⏹反对希腊修辞辩说术,如政治家M. P. Cato, 234-149 B. C.),认为希腊雄辩之士“油腔滑调,徒逞口舌之学”;痛恶伊比鸠鲁派哲学家,因其“宣扬快乐学说”;反对轻浮不具实用性举动,特别是舞蹈,Cicero:”没有人舞蹈,除非他跛脚“,罗马人也反对希腊体育竞赛。

罗马文教希腊化⏹Cato死后,罗马希腊化运动步入坦途。

公元前二世纪后的议员大都倾心希腊学术,整个罗马社会都有希腊文化的意味。

Horace:”罗马以铁蹄横扫希腊,希腊则以文化奴役了罗马。

“⏹罗马可说以实用的民族特质适应希腊的理论学术。

他们以文法与修辞两学科为主科。

⏹重视双语学习。

教育史上同时学习本国语文及外国语文大概始自罗马。

上重子弟大都有希腊教仆随待在侧,教仆先教他们学习希腊语,然后才研习拉丁语。

入学后的教学用语是是希腊语。

Cicero 时期是希腊文在罗马的极盛时代。

后来希腊语文在罗马开始走下坡。

Quintilian虽认为学童要念两种语文,但却认为希腊文的教学时间不可过长,否则学童易以外国音调来说本国话。

Quintilian本人并更常引用Cicero与Virgil(70-19 B.C.)的著作。

⏹重视文法及修辞的研究。

拉丁文地位在罗马晚期愈形重要,当时人愈来愈重视拉丁文法及修辞的钻研,奠立拉丁语言学的基础。

罗马人重视修辞,但把相关讨论对象放在实用的生活、政治及法律问题上。

修辞学校是罗马的高等教育学府,也是表现罗马教育注重实际的场所。

各分期的教育概况⏹共和时期,儿童教育主要由家庭承担。

⏹共和时期后期,罗马人开始扩张,大量吸收古代希腊的教育经验,并依希腊学校的模式建立带有罗马民族特点的小学(ludus)、中学和高等学校。

⏹共和时期初期,演说在罗马公民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已有重要地位,共和时期后期,演说术(雄辩术)更受到关注。

⏹帝国时期,演说家变成辩护士或律师。

演说术虽然衰落,但修辞学校仍受到重视。

古罗马时代教育思想的特点⏹罗马文化在“希腊化”过程中,使古代希腊教育思想和古代罗马教育思想相互融合。

例如当时的重要教育家多半认为,应该学习希腊文化、科学及教育中有价值的事物,但又应该保持罗马优秀的文化教育传统。

⏹重视雄辩教育,也重视普通教育及家庭教育。

⏹重视道德教育的论述。

⏹注意教学问题的研究和探讨。

古罗马教育总述古罗马地处地中海的中部,原是意大利半岛上的一个小城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壤肥沃,适宜于农业生产。

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在此定居。

不过,古罗马人的祖先并不是这些开拓者,而是公元前2000年从北方南下的印欧语系的一个分支,他们创造了古罗马的青铜文化和铁器文化。

公元前800年,古罗马部落中的一个分支——拉丁部落联合其他部落,在第伯河口建立了罗马城,逐渐形成了罗马国家。

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通过战争,不断扩张领土。

它从公元前3世纪起开始蚕食意大利南部的希腊城镇,并在公元前1世纪征服了马其顿,进而征服了希腊全境。

这次征服在文化上只是加速和加深早已进行了一二百年的罗马本土的希腊化过程。

在这以后的几个世纪里,罗马统治者又在其日益扩大的帝国版图内,大力推广希腊的文化和教育影响。

罗马诗人贺拉斯曾经咏唱道:“希腊被擒为俘虏,被俘的希腊,又俘虏了野蛮的胜利者。

文学艺术被搬进了荒僻的拉丁地区……”罗马文化是希腊文化的继续,西方的历史教科书通常把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并提为希腊——罗马文明。

在古代教育史上,古罗马的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罗马对希腊的文化与教育,在其吸收与消化的过程中,也曾根据自己的情况与需要进行一些重要的调整、修改与补充;而且,希腊的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罗马的修订而影响到后代欧洲的。

古罗马的教育思想是随着罗马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在希腊文化教育的影响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罗马教育小结与古希腊相比,古罗马人在略输文采的同时,其民族精神中也有更为深刻、执着、质朴与务实的内蕴。

虽然在文化教育上,罗马人在共和初期的数百年中主要以学习和吸收希腊文化为主,但不是被动的和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

他们对外来文化的吸收更有“为我所用”的特色,并且罗马人对希腊教育的学习非仅限于一般的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对其现实主义精神的学习。

就教育观念而言,一般的有教养的罗马人主张,教育的价值在于实用,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提高智力,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东西有效地应用到公共和私人生活中去,为社会和个人服务。

与希腊教育思想相比,罗马教育思想具有明显的几个特点,这些特点概括如下:(一)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密切相联系希腊的教育家之教育思想不仅仅是本人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从很大程度上来说,更是哲学家们理论思辩的产物。

但在罗马的教育思想中,可以看出,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是其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

昆体良的教育思想就最集中地反映了罗马教育思想的这一特点。

(二)注重道德教育希腊的教育家对道德教育问题也十分关注,但他们更强调理性和智慧的发展,并将之作为美德形成的基础。

而在古罗马的教育家心目中,道德始终占有主要地位。

他们认为,道德比知识更主要,道德既是获取知识的目的,又是获取正确知识的重要条件。

因此,如果说希腊的教育思想更注重理智和智慧,那么,罗马的教育思想则更注重道德。

罗马人在长期探索中总结出品德教育要培养的严肃、虔敬、质朴、英勇等品格。

按罗马教育家的理解,严肃指端庄稳重,处事审慎;虔敬指敬神守法、尊重传统;质朴则指简单朴素、讲求实效和脚踏实地。

(三)教育思想更具操作性而少思辨性罗马教育思想更关注教育的具体问题,而对纯粹思辩性的教育问题较少探索。

这与罗马民族注重实际的文化心理有关。

在希腊的教育思想中,教育家对教学方法、教师工作等实践性强,而理论性不足的问题较少关注。

因而,在希腊的教育思想中,似乎不存在具体的、技术性的教育问题。

而在罗马的教育思想中,罗马的教育家则对一些具体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他们富有创见的主张。

但正是因为如此,罗马的教育思想也就很难上升到一定的理论水平。

古罗马的教育古罗马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公元前8~前6世纪是王政时期;公元前6~前1世纪是共和时期;公元前1~公元5世纪是帝国时期。

第一节共和时期的教育王政时期的教育没有可靠的史料作依据,所以古罗马的教育一般只从共和时期说起。

一、共和早期的教育〃历史背景公元前578年,罗马第六代王塞耳彪〃都尔留(Servius Jullius)施行善政,设百人之议会,而授平民之议员资格,俾得参与政事,于是罗马之国家,一变为有共和的性质。

经济上,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

〃教育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

家庭既是经济和生产单位,也是教育单位。

〃教育内容道德-公民教育。

即敬畏神明、孝敬父母、忠爱邦国、遵守法律的教育,以及勤劳、节俭、朴实、严肃的农民品质教育。

实践教育有骑马、角力、游泳和使用各种武器以及农业技术。

文化教育只有一些读、写、算得知识。

二、共和后期的教育〃历史背景公元前3世纪开始,罗马版图不断扩大,商业随着领土的扩张日益发达。

在共和国内形成了奴隶与奴隶主、平民(失地农民、手工业者等)与贵族之间、拥有大量土地的元老院贵族与商业金融贵族之间的各种矛盾和斗争。

怀有政治野心的军事统师凭借所率部队的力量和战功乘机转入复杂的政治斗争,导致“前三头同盟”和“后三头同盟”的不稳定统治,最后走向帝制。

〃教育形式学校教育。

公元前146年,罗马征服希腊本土后,大批的希腊人被作为俘虏带回罗马。

当时大多数罗马人认为,在希腊文化中有很多东西超出了自己的创造才能,因此,非常珍爱希腊文化。

在被俘虏的希腊人中,有的被聘为贵族家庭的私人教师,有的自己开办学校,声称他们可以教授人们愿意学习的一切内容,从希腊语基础到哲学和科学。

由此,希腊文化被罗马人得以继承。

但是,罗马人在吸收希腊的文化教育成果时并没有抛弃自己的文化教育传统,而是在学习、吸收、融合希腊文化教育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的拉丁文化。

于是,在罗马共和后期,便存在着几乎是平行的两种学校系统: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包括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一)初等教育此时学校是私立的,收费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