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注释
二、训诂的概念
• 训、诂二字,在汉初是分用的,《尔雅》卽有“释诂”、“释训”的区别。释诂,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释训,言形貌。
• 训诂:
• 《说文解字·言部》:“训,说教也。”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 诂,《说文》释为“训故言”,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解故言以教人,是谓之诂。”而诂字始见东汉,未见先秦、汉初古书。表示“故言”的诂,本作故。故、诂是古今字。所以段玉裁注“诂”字又说:“汉人传注多称‘故’者,《毛诗》云‘故训传’者,故训,犹故言也。谓取故言为传也。取故言为传,是亦诂也。贾谊为《左氏传训故》,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 (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 陈澧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之也。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使邻国如乡邻,有训诂则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者,训诂之大功矣哉。”
• 以“故”为体式的古书注释,大概比较侧重于一字一义的解释。
• 后来,“训故”二字多连用,如:
• 《汉书·艺文志》:“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
• 又曰:“《苍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征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并列焉。”
• 《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颜师古注:“故,谓指趣也。”
• 再后来多作“训诂”,如:
• 《后汉书·陈元传》:“元少传父业,为之训诂,锐精覃思,至不与乡里通。”
• 《东平宪王苍传》:“上《光武受命中兴颂》,帝甚善之,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 《崔骃传》:“毅生骃,年十三能通《诗》﹑《易》﹑《春秋》,博学有伟才,尽通古今训诂百家之言,善属文。”
• 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 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次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根源是也。
• 三、注释的历史:
• (一)先秦时期:
• 春秋战国以前,一个字大都是一个词。春秋战国以后,构词法有了发展,双音词逐渐多起来,字在增加,字义也有引申和变迁想要了解古书中的词义不能不有解释。因此在先秦书里就有不少解说字义的材料。其中有据字形说义的, 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说: “夫文,止戈为武”;宣公十五年说:“故文,反正为乏”;昭公元年说:“于文,皿虫为蛊”。
• 有从字音推求字义的,如《孟子滕文公上》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庠”与“养”,“校”与“教”,“序”与“射”都音韵相近。
• 又有用同义字来作讲解的,如《易经·杂卦》说:“恒,久也”,“节,止也”,“解,缓也”,“蹇,难也”。这些都是字的常用义。有些字所代表的概念比较难懂,或别有专指,就采用语句加以说明。如《易经·系辞下》说: “者动之微, 吉凶之先见者也。”说卦说: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孟子·梁惠王下》说:“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 周代自平王东迁雒邑以后,王室的势力日趋衰弱,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人民转徙不安,语言也随之有了很大的变化北方黄河流域有了区域共同语,凡是古语或方言为人所不能理解的就要用当时通行的语言即所谓“雅言”来解释。《论语·述而》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
言”就是“中夏”之言。
训诂所以在春秋战国时代兴起,约有4种原因:
• ①语言有发展,古今语有不同和方言有不同;
• ②书面语用词与当时口语用词有不同;
• ③社会不断发展,名物繁多,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
• ④对用词表达思想的作用的理解和认识有了提高,逻辑思维日趋严密。因为有了以上几种原因,所以训诂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了很好的开端。
注释特点
• 1、注释的萌芽——先秦
• (1)注释多在古籍正文中
• 《礼记·乐记》:“《诗》云:‘肃雍和鸣,先祖是听。’夫肃,肃敬也;雍,雍和也。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 《孟子·梁惠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 例外:《谷梁传·僖公二十二年》:“水北为阳,山南为阳。”
• (2)他注多补充事实史料、阐发微言大义
• 《春秋·文公五年》:“秋,楚人灭六。” • 《左传·文公五年》:“六人叛楚,即东夷。秋,楚成大心、仲归帅师灭六。”
• 《春秋·隐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 《公羊传·隐公元年》:“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
• (二)两汉时期:兴盛时期(西汉到唐代)
• 原因是
• 1、语言文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一般人对古音古义已经不能理解,由于隶书和“古文”的差异,文字上存在着种种复杂的情况。
• 2、师说差异,就是西汉经师对经书的解释各不相同,各家弟子恪守师说,为后来学者留下比较研究的领域,从而推动训诂的发展。
• 3、当时统治者出于政治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尊儒学经,就得精通训诂,所以,训诂得以兴盛。
• 1、注释对象
以解经为目的,所注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
2、注家注本
贾逵、服虔、马融、郑兴、郑众、许慎、郑玄
毛亭《毛诗诂训传》,郑玄《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孔安国《尚书传》,何休《春秋公羊传注》、赵歧《孟子章句》,王逸《楚辞章名》,高诱《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
3、注释体式
章句、传注
• 两汉训诂的特点:
•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通释语义与随文注解两者相对而言,都是训释词义。解释词的意义有所不同,前者解释的概括义,后者解释的是具体义。解释的方法不同:前者离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总括性的注解,即解释的不是某一词语在某句、某篇乃至某书里的含义,而是某一词语常用的,基本的或全部的含义;后者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解释对象而作的有个性的解释。释义体例上有所不同,前者全面研究各个词语法含义给以准确而简明的解释;后者顾名思义,是随文而释。
• 2、开始由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极大。
(三)魏晋南北朝的古书注释
•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大量有关经、史、子、集四部重要著作的训诂专着以及佛经的音义,标志着这一时期训诂学逐渐摆脱了经学附庸的地位,扩大了自己的领域。
• 1、注释对象:
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的古书均有注释;小学著作。
2、注家注本
王弼、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骃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 • 魏晋南北朝:张揖《广雅》、何晏《论语集解》、郭璞《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裴松之《三国志注》、顾野王《玉篇》、刘孝标《世说新语注》、郦道元《水经注》、颜之推《颜氏家训》
• 3、注释体式
(1)受佛学讲佛经方式影响,古书注释产生“义疏”体式。
(2)兼采前人各家之说解,产生“集解”体式
4、注释特点
魏晋时期北方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训诂章句;南方注好借机阐发自己的哲学思想,大谈性命哲理。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兴。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义疏”由此形成。
(四)唐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孔颖达《五经正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颜师古《汉书注》,章怀太子李贤《后汉书注》,杨倞《荀子注》,成玄英《庄子疏》,李善《文选注》等。
3、注释体式
(1)唐的义疏因为是官修,“奉诏更裁,定名曰正”,所以也叫“正义”。
(2)音义类注释体式的产生
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音义类注释的代表
• 4、唐代义疏的特点
(1)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汉魏一些经注旧说。
• (2)唐疏遵守“疏不破注”原则
(五)宋代的古书注释
• 1、注释对象:经史子集
2、注家注本
朱熹的《四书集注》、《诗集传》、《楚辞集注》
• 3、注释特点
(1)宋代的注释受宋代哲学影响大
(2)儒家学说中渗入佛教思想;程朱理学致力阐述义理;其治经多讲义理
(3)从语言上来看,1、是对汉字的音义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如王子韶(圣美)创“右文说”,主张因声符求义,给清代训诂学家以很大的启发;2、是对古代文献的语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如南宋时学者王若虚着《滹南遗老集》,常用语法观点批评前人诗文的得失;
• 3、是利用金石学成就,注疏中开始有征引彝器铭文以为佐证,这使训诂学又向前跨了一步。4、开创了古音学研究的道路。
重要作者以及著作:徐铉校定《说文解字》(大徐本)、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朱熹《诗集传》、《四书集注》、《楚辞集注》、洪兴祖《楚辞补注》、王若虚《滹南遗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