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试论中国的古代书院

试论中国的古代书院

冢由吧入 tIJ LUIU耳爿与O朋 思帚ILq"期 

试论中国的古代书院 

张花桃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00) 

[摘 要]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书院在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育史、学术史上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它在文化传承、.,kg-培养、 

学术研究等方面创造过辉煌的成就。 

[关键词】中国 古代书院发展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9.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473(2010)06—0095—02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历程 

书院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最初的书院多为官方修书、 

校书或皇帝讲经的场所,如唐开元六年(718年),唐玄宗设 

立的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即为此类。真 

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开始出现,但主要培 

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 

北宋初年,聚徒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并由此逐步发展 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书院成为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 

要组成部分。宋立国后,官私联营的书院模式出现,宋初的 

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北宋中期官学空前兴盛,书院逐渐 

衰落,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南宋时期 书院勃兴,是中国书院制度的成熟、繁荣时期。张拭、朱熹、 

陆九渊等理学大儒重新修复书院,作为自己的学派活动基地 

和讲学场所,书院得以蓬勃发展。南宋的苏州、徽州、绍兴、 

南京等地都有知名的书院,据考证当时全国书院发展到50 

多所,总数大大超过了北宋。 

到了元代,统治者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多次颁 

布法令保护书院和庙学,并将书院等视为官学,书院山长或 

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这是书院官学化的开始。据 

称,元代的书院“几遍天下”,元代新创建的书院有296所,加 

上修复唐宋旧院,总数达到408所。但这些书院受官方控制 

甚严,无书院争鸣辩论的讲学特色。 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 

道路”。明初因统治阶级大力发展官学,宋元所存的书院,多 

被改建为地方学校和设学。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 腐化,书院教育又重新焕发光彩,嘉靖年间,达到极盛。明代 

[收稿日期]2010—08—31 [作者简介]张花桃(1978一),女,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 后期,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 

愈来愈浓,“讽议朝政、抨击时弊”,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 

遂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清朝是中国书院演变、普及化时期。清初统治者抑制书 

院发展,使之官学化。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 

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 

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 

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 

改为学堂,至此书院走完了千年的风雨历程,最终汇入了近 

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二、中国古代书院兴盛原因 

1.官学的衰落为中国书院的出现、发展、兴盛提供了契 

机。唐末五代战乱不息,政府无暇顾及学校教育,于是学馆、 

书院随着官学的衰落而兴起。宋代,经历长期战乱,国家统 

一后,急需大批治术人才,由于统治者忙于战事,立国之后8O 

多年官方教育体系尚未确定,作为新生事物的书院以其特殊 

的强大生命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 

织形式而兴盛一时。 

2.佛教禅林讲经为中国书院制度提供了借鉴。佛教的 

丛林是佛家讲学修为之所,有较详密的学习、讲授佛经的办 法和规程,唐末一些文人学士受佛教禅林的影响,寻求清静、 

优雅之地,读书治学、讲学论道。 

3.学术研究为中国书院的发展与繁荣不断注入新的活 

力。南宋的书院是讲授理学的地方,是学术研究的中心。明 

代书院的复兴,与王守仁的“心学”研究有关。到了清代出现 

了与宋、明理学对立的“汉学”。书院一般都允许不同学派进 

95— 张化 

行讲学,更加促进了书院的发展。 4.政治斗争为中.国书院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唐末以后等级均田制遭到破坏,社会上出现了庶族地主,为 了自身的利益要求发表自己的主张,要求有自己的教育组 织,书院就在这种情况下出现。 

5.封建政府的重视是中国古代书院赖以生存和发展重 要根基。宋、元、清三朝政府比较重视书院。书院的数量、规 

模都有很大发展。 

三、书院的教育理念 

1.重视人格培养。中国传统教育的教育价值在于促进 个人与群体达到平衡发展,建立和谐的社会群体,强调“明人 

伦”的教育宗旨和理想道德人格的培养。书院教育注重个体 

的道德修养,力求其达到“尊德行而道问学”的崇高精神。譬 

如,南宋教育家张械就提出了书院伦理道德模式,指出儒生 

要有修齐治平之大志;要有“致君、泽民”的人生目标;要有为 

天下献身之精神,要有亲民、爱民之本质。书院的学儒们,力 

图使书院能够成为一所塑造和培养高尚道德人格的场所,培 养出具有崇高精神的理想人格,强调“为己之学”、“躬行践 

履”以达“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的精神境界。这种重视 

培养人格的教育目标,以后一直受到历代教育家的推崇。在 

千年传承中,书院培养出了大量具有道德人格的人才。1275 

年,元军攻破长沙,“岳麓诸生荷戈登陴,死者十九”。曾就学 

于吉州白鹭洲书院的文天祥,以身殉国的决心,毅然应诏募 

兵勤王,坚持抗元斗争,被元军所俘,始终拒绝投降,从容受 死。由此可见,书院对士子进行道德人格培养的成效。 

2.追求务实的治学精神。“务实”不仅是一种价值取 向,也是一种尊重客观事实、追求客观真理的思想方法。书 

院在强调德育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治国安邦的才能, 

并传授有关国计民生的实用知识,从而形成了一种经世致用 

的价值取向。理学家张拭主教岳麓书院时,鼓励学生将道德 

精神的修养和政治实用的功业结合起来。他要求学生们能 够学习那些“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的有关国计民生的种种 

有用学问,在张拭弟子中形成了大讲经世致用的浓郁气氛。 明代王守仁及其弟子在书院讲学时,不同于那些只谈“空谈 

心性”的王学末流,积极倡导“为致君有用之学”、“以理学抒 

经济”的主张。东林学派以无锡东林书院为基地,反对脱离 

社会实际、空谈心性的学风,主张“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 

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清代乾嘉学派在研究 经学时强调重证据、重事实,反对主观上的任意推测和发挥, 

“实事求是”成为乾嘉汉学的治学宗旨和基本方法,汉学亦被 称为“实事求是之学”。乾嘉汉学思潮也影响到书院,许多书 

院的山长为汉学家,他们在自己研究学问时,或在传授给学 

生研究方法时,都十分强调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治学原 

则。这种教育理念将知识理论发展到最高水平,同时也极大 地促进实践为本、力行为要的治学精神。 

一96一 飘胃计 

3.采取博学多思的教育方法。从方法上来说,无论是生 产知识,还是学习知识,均离不开“学”与“思”两个关键环 

节。作为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教育传统于一体的书院,不 

仅系统地探索了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同时还使这种教育理 

念成为一种极有特色的书院制度。宋初,主持岳麓书院教事 并在此发展湖湘学派的张械,就非常重视“博学”的教育。他 

认为,天下万事万物,均有自己的道理,学生来书院求学,就 

是要探明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他向学生反复强调:“盖君 

子于天下之事,无所不当究”。著名理学家朱熹在主持书院 

教学时,也把“博学”作为对生徒的一项基本要求,反对将学 

校变为科举的附庸,要求学生认真学习各种有用的知识,“至 

如天文地理、礼乐制度、军旅刑法,皆是著实有用之事业,无 

非自己本分内事”。他本人亦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在儒学、道教、文学、宗教、军事、天文、地理、数学等领域均有 造诣。《皇极经世指要》可称为程朱理学中象数学的代表作, 

他的《律吕新书》和《燕乐原辨》是乐律学名著,深受当时学 

者推崇。清代书院的教学主持者则坚持了“有体有用”的教 

育方针,培养出了许多博学的著名人物。书院的许多学生成 

为近代中国成就卓著、声誉深远、甚至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 

人物。有倡导改革弊政、抵制鸦片的两江总督陶澍;有主张 振兴民族,最早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魏源;有被称为 

“中兴将相”,组织湘军,兴办洋务运动的曾国藩、左宗棠、胡 

林翼;还有宣扬维新变法、组织抗清的唐才常、沈荩等人。纵 

观中国书院发展历程,自宋以来,凡主要学派思想的形成、著 作的完成,无一不是与书院的教学活动紧密相联的。理学的 集大成者朱熹,游走讲学于福建、江西等地书院,其重要的论 

著,如《大学章句》、《论语精义》、《孟子要略》等,都在他创建 

的福州三所书院中完成的。其门徒又以书院作为阵地,宣传 

和普及理学,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远 

播海外,如李朝时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 

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了相当 

大的影响。明中后期的阳明学派,其心学体系的三大组成部 

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都是在书院讲学过程 中逐步发展起来,并以书院作为传播阳明心学的大本营,使 

阳明之学“流传愈百年”。清代中期的乾嘉学派亦以书院为 

场所进行汉学研究、培养汉学人才、扩大学术影响。书院以 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成为为文人学士讲学论道的精 

神家园,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论辩,丰富理论体系;另 

一方面又通过讲学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极大地推动了 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李清凌.中国文化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李春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