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

1 / 1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研究述评

原载:中国社会科学(京)1997年06期,第45-52页

权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各地区经济得到了空前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关系的矛盾和不协调也日益突出。如何从发展战略角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中的区域关系,在理论与实践上还有许多问题要作进一步探讨和研究。本文试就目前我国理论界及政府部门所提出的各种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做些评析。

一、关于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理论

区域均衡发展战略是指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以前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实行的一种发展战略。该战略主张生产力空间布局应以“均衡”为主,提高不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其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平衡沿海与内地的工业布局,集中力量建设内地;二是提出建立独立的地区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

这种战略从当时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来看,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首先,面对当时那种极不合理、极不均衡的生产力分布状况,作为执政党就应当迅速改变“一头沉”的经济结构,缩小内地与沿海的发展差距。因此采取这种战略基本上符合生产力布局规律,也有利于拓展生产力发展的空间。其次,从国防建设的需要看,在当时也很有必要把内地建设成为一个部门齐全、工农业协调发展的强大战略后方。

但是,我们如果对上述均衡发展战略稍作理论评析,则不难看出这一战略在主客观上存在的种种缺陷:首先是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该战略仅仅以恩格斯“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平衡和分布”这一主张作为理论依据和指导。但实际上,恩格斯是立足于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来阐述这一问题的,而并非指一种普遍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因此,这是一种理论误解。其次,由于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在实践中必然导致种种混乱。例如均衡发展的含义究竟是什么?衡量的标准又是什么?均衡的

内容是什么?是投资均衡还是增长均衡?是经济总体还是同一部门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均衡等等。建国后的三十年中,区域均衡发展战略的几次摇摆不定和调整都表明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是模糊的。最后,这一战略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带有极强的行政和垄断性色彩,从战略的制订、实施到评价,其主体都是政府自上而下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进资源和要素空间布局。其结果,在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二、关于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理论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理论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异常活跃时期,学者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有影响的战略和观点。概括起来主要有:“一个重点”发展战略(主要包括梯度发展论、反梯度发展论、中心开花论、战略西移论、东部决战论);区域结合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东靠西移论、内联外挤论、“一、三线”结合论等);区域中性论(如“三沿”战略、“四沿”战略、“三环”战略、H型战略、弓型战略等)。笔者认为, 上述三类发展战略在一定意义上分别对中国区域经济实践都产生了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但影响最大的还当属区域重点发展战略。因为这一战略基本上反映了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区域经济重点倾斜式发展的轨迹,并从理论上实事求是地承认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实践的非均衡性。这可以从以下的述评中进一步看到。

1.梯度发展战略与反梯度发展战略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理论界在研究中国区域经济问题中,逐步将眼光转移到国外的梯度理论。梯度理论的主要内容一般在我国表述为:无论是在世界范围,还是在一国范围,经济技术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客观上形成一种经济技术梯度。有梯度就有空间推移,首先让有条件的高技术梯度地区,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处于二级梯度,三级梯度的地区推移。在我国,按地区空间经济发展水平,可分为东部、中部、西

部三大地带。中、西部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技术力量薄弱,资金不足,大多数地区处于中间技术地带,有的甚至处在传统技术地带;而沿海和部分中部地区则具有先进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力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序选择应是:由东向西,按技术梯度,使先进技术地带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推移,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这一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经济学家纷纷著述立说,重申梯度发展战略,并主张80年代我国应更多注意利用和发挥东部原有工业生产能力;从90年代到2000年以后的相当长时间里,要在充分利用沿海工业基础上,把投资和建设的重点转向中部地区;中部地区经济基础巩固了,把投资和建设重点再转移到西部不发达地区的开发上来。 国家“七五”计划对3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战略阐述的侧重点也与梯度理论的含义基本相同,如东部沿海的目标“大力开拓新兴产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使产品向高、精、尖、新方向发展”;而西部则是“大力提高各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为进一步开发建设作好人才准备”。

梯度理论和发展战略提出以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尤其是让中、西部地区的学者和地方政府难以接受。在进一步的学术讨论中,中、西部理论界又提出了与“梯度理论”相反的“反梯度理论”(或称之为西部地区的“跳跃战略”)。这一理论的基本含义表述为:现代科学技术有3个基本走向:一是向贸易比较发达地区转移; 二是向智力资源较发达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转移;三是向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转移。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从国际国内引入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使自身的经济技术超前发展,而不必主要接受第一、第二梯度的转移技术。如果只承认梯度推移论,必然会阻碍落后地区的开发建设,使落后地区永远赶不上先进地区,这同社会主义经济布局基本要求是相矛盾的,也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落后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

2.战略重点西移论、中心开花论、东部地区重点论

在区域重点发展战略中还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战略重点西移论。认为本世纪90年代或下个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应逐步转移到我国西部地区,促进西部地区第二次起飞。这一战略与“反梯度推移战略”的着眼点不同,但在最终主张把我国战略重点移到西部地区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二是中心开花论。主张把我国战略重点放在中部地区,利用长江,依托武汉、外引内联,带动华中一大片率先致富,从而促进整个中国经济的腾飞,其代表性理论观点就是所谓“牛肚子理论”,也叫中部崛起理论。三是东部地区重点论。这一战略主要是根据中央提出的“沿海发展战略”,而进一步提出所谓“东部重点发展论”(或叫“东部决战论”)。即主张集中全国主要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在沿海开放地带,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地参与国际竞争和国际循环,以引进更多的外资和先进技术,率先把沿海地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模范”。该战略与“沿海战略”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在对沿海的重视上是共同的,但对如何处理沿海与内地的关系则是有区别的。沿海战略强调“四个窗口”的“示范、带动、协调”作用,是从沿海与内地的关系这一着眼点考虑的;而东部决战论则强调实行全面政策倾斜,着眼点是快速优先发展东部。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两头在外,大进大出”。这实际上就是完全脱离与内地的关系。

上述有关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的各种观点,反映了我国区域经济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也反映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既有其合理内核,但也包含着较为明显的种种偏颇。

从其合理性的方面来看:首先,上述区域重点发展战略中,尽管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共同点都主张我国区域经济应有“一个重点”的战略选择,如重点西移论,中心开花论,东部地区重点论。它们分别主张我国区域发展的重点应是西部资源地区、

中部地区、东部地区。这些战略实际上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均衡”的否定,这是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进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梯度发展战略开始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第一次对传统的“均衡发展战略”提出挑战,从而使区域经济发展从均衡的误区走向非均衡的现实,这在区域发展思想史上是一个突破。其次,上述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已标志着我国地区发展战略的研究开始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衔接,从侧重本地区发展战略研究向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研究迈进,在中国宏观区域发展战略方面作了初步的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这无疑是一个进步。事实上,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从中国国民经济的全局出发,而不能仅从本地区经济的局部利益出发。否则,如果理论研究仅停留在本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上,势必受本地区利益的驱使,既影响理论研究的科学性,又造成地区间经济难以相互衔接和协调发展。80年代的实践也证明,在中国这样的大国,若只有某个地区的发展战略,而没有关于中国宏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没有与这个总战略相适应的其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配合,则不论这种战略本身如何完美,也难以顺利实现其协调发展。

区域重点发展战略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区域重点发展战略的各种观点,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愿望和要求,但由于受利益驱使而无不带有极强的地方性功利色彩和感情因素,从而使人们对其科学性不能不产生怀疑。表现为:(1)从梯度理论来看,由于注重效率优先和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却忽略了我国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条件及发展能力在事实上有很大差距;而且,从其政策效应来看,必然会加剧“马太效应”,即“先进更先进,落后更落后”的恶性循环;从其梯度转移的标准来看,划分三大经济地带显然过于简单,事实上许多经济落后地区也有技术非常先进的地方,这种情况就未必能用“梯度转移”来作出解释了。(2 )从反梯度理论来看,其功绩在于,肯定了西部人不甘落后,自强不息的奋

斗精神和敢于后来者居上的超越意识。同时也呼唤人们对西部的经济地位、市场地位、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这一点应是给予肯定的。但是,反梯度理论的提出忽视了本地区自然条件与生产技术和交通运输能力的局限的现实,而想通过资源优势“超越发展”并非轻而易举。况且,这种理论本身仅仅是对梯度理论的反应,无疑渗透了功利和感情因素,其界定也十分模糊。我们也承认,在一定意义上反梯度推进的现象是存在的,并不否认个别地区(无论其所处哪个梯度)在一定条件下,只要经济发展需要,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开发,从而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行超越发展。但这只是空间推移的一种特例,其作用的范围和程度也毕竟有限,故不能把个别的现象当做一般规律,否则,将会导致理论误区。(3)就东部重点论来说,虽然反映了我国60 %以上的生产力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及该地区经济发达、信息灵通、投资环境好、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高等客观事实,但却忽视了内地经过四十年的建设已取得的巨大成就,忽视了东部地区的进步与内地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忽视了东、中、西三大地带差距的扩大可能在国内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引发难以预料的矛盾和问题。(4 )至于“战略重点西移论”和“中心开花论”,不仅在目前超越现实,而且在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具备可行性。尤其是“西部战略重点论”更与国际经济重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沿岸和地区转移,亚太地区即将成为下世纪国际经济增长中心这一历史趋势不相适应,因而也是不可取的。从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受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今后相当长时期沿海地区仍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所以根本不可能出现战略重点西移。“中心开花论”虽然强调了华中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却因其经济实力不足而未必能“带动全国”。而且,华中地区能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牛肚子”,还有赖于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条件的改善与提高。

第二,“区域发展重点论”的各种观点虽然都试图从全国区域发展角度来研究区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