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品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栽培技术
施肥、 采摘等
一、茶树品种
1、茶树品种的概念:
品种是人类劳动的成果:茶树品种是人类长期培育和选择的产物,野 生茶树在未经驯化之前,不能作为品种。 品种是人类生产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品种不是植物分类学上的最小单 位,而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生产资料,具有共同的经济性状。 品种需要良好的栽培条件:品种的特征特性是在人类一定的特殊栽培 条件下形成的,是为了满足人类某些特殊要求而产生的,许多优良特性的 表达,需要良好的栽培条件。如果更换了栽培地区,其经济性状、利用价 值有时也会发生变化。 品种具有比较稳定的遗传性:品种内的不同植株在现状上并非绝对完 全一致,但植株间的经济性状必须相近,而且具有稳定的遗传能力。
总之,所谓茶树品种就是茶叶生产上的 重要生产资料,是人类在长期栽培过程中形 成的,是适应于一定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技术 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具有相对一致的生物 学特征特性和相对稳定的遗传能力,在生产
实践中能获得高产、稳产、优质,同时具有
一定的栽培面积。
2、茶树品种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树品种影响着形成茶叶“色、香、味、形” 的物质基础,是决定茶叶品质的重要因素。 因为, 形成茶叶品质“色、香、味、形”的主要物质基 础, 是由芽叶内部的生化成分和芽叶外部的形态 特征所决定的,而不同的茶树品种,由于其遗传 基因的差异,导致其外部形态特征、内部生化成 分、发芽迟早和持嫩性强弱等均有很大的差异。
杀青方法不同:蒸青、炒青 干燥方法不同:炒干(炒青)、烘干(烘青)、晒干(晒青) 炒青茶的形状:条形 眉茶、松萝茶 圆珠形 珠茶,涌溪火青 针形 雨花茶,安化松针 卷曲形 碧螺春、临海蟠毫 烘青茶的形状:条形 各种毛峰、烘青花茶、信阳毛尖 片状 六安瓜片 尖形 太平猴魁 花形 绿牡丹、菊花茶
斯里兰卡推行的施氮量为 15~18kg/ 亩,南印度为 13.5kg/ 亩,苏联为 20kg/亩以上。
从我国生产实际情况并结合所生产的茶类,绿茶地区适宜施氮量为 25~35kg/亩;红茶地区,据安徽祁门茶叶研究所认为15kg/亩对品质最有利, 广东茶叶研究所则认为15~25kg/亩对红茶品质最好。
在增施氮肥的同时,强调氮磷钾配合,这无论是 对茶叶产量还是品质都十分重要。目前国外红茶主产 国推行的三要素配合比例,斯里兰卡为 4 : 1 : 2 ,南 印度为4.5:1:2,东非为5:1:2,苏联为4:1.2:1。 我国红茶地区,据试验以3:1:2或3:1.5:1为好; 也有的认为以2:1:0.5为宜。我国绿茶地区适宜推广 的比例为 4 : 1 : 1 ~ 1.5 。近来随着复合肥工业的发展 和茶树专用肥的问世,在茶园上推广施用复合肥是改 善品质的一项主要措施。
二、生长环境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树生长的环境由光 ( 光照强度与光
质)、温(气温、积温)、水(相对湿度、降雨
量 ) 、土 (土壤 ) 等因子组成,茶树对这些条
件有特殊的要求,也有最适的要求。
1、光照与茶叶品质
茶叶主要吸收可见光(360 nm ~760nm),但大于700 nm为无效光 源。其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橙光(与C代谢有关)和蓝紫光(与N代谢 有关,N代谢产物中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类等物质均与香气形成 有关)。 茶树的叶片对可见光中的紫色光反射少、透射多,对蓝色、橙色光 则是反射少、吸收多。对红色光反射较多、而吸收较少。可见不同光质 的光线在茶园中的吸收利用率是各不相同的。
(2) 芽叶的生化特性与茶叶品质:
茶叶的内质“色、香、味”,主要与茶树品种芽叶中 的色素、儿茶素、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及芳香物质的 含量有关。 不同的茶树品种其生化成分含量差异很大,如云南大 叶种制红茶品质优异,素以汤色红艳,滋味浓强而著称, 主要是茶多酚、儿茶素的含量要显著高于一般品种。又如 绿茶良种福鼎大白茶制绿茶,香清高、味鲜醇,主要是该 品种氨基酸含量高,酯型儿茶素比重大的缘故。再如驰名 中外的祁门红茶,西湖龙井,乌龙茶极品铁观音,武夷名 枞大红袍等无一不是与茶树品种有关。从中足见茶树品种 可以提高茶叶品质。
(1) 芽叶的物理特性与茶叶品质
芽叶的物理特性有芽叶的大小、形状、色泽、茸 毛的有无或多少、以及持嫩性强弱等。从外部形态 看,做西湖龙井茶要求芽叶细小、色泽黄绿、茸毛 稀少的品种;做珠茶要求叶片较圆、叶肉较厚、节 间较短的品种;做眉茶要求芽叶细长、叶形较长、 色泽翠绿、节间长的品种;做毛峰要求芽头粗壮、 茸毛密布的品种等等。总之,品种的这些性状均会 不同程度地影响到茶叶的外形与内质。
茶叶品质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加工技术参数:
温度、时间、投叶量、 水分
贮藏条件 保鲜条件
醇 类、 物黄 质烷
素叶 、绿 黄
芳 香 物 质
纤蛋 维白 素质 、
加工工艺 流程
茶叶品质:色、香、味、形
咖氨茶 、啡 基 多 糖碱 酸 酚 、、、 Vc
TRS|TFS|T RS
( )
茶树
品种 生长环境:土、 水、气、热、光
2、覆盖技术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覆盖栽培是日本茶叶生产旧一项有特色的栽培方法。 在日本,为了采制玉露茶、高档玉绿茶和煎茶,专门建立 覆下茶园,通过被覆遮光栽培,提高芽叶持嫩性,促进茶 树体内氮素积累,增加叶绿素和氨基酸含量,有利于制成 “三绿”(即外形色泽绿、汤色绿和叶底绿)茶叶,并使 滋味甘醇以及具特殊的覆下香。据此本晴夫和大声正明研 究,覆盖后茶叶中叶绿素增加,叶色浓绿,氨基酸增加, 茶多酚减少,而且可提早萌芽1~3天,提早采摘2~7 天。又据保科次于雄和田代善次郎等研究,在夏季,用黄 色薄膜覆盖,可使叶绿素含量提高60%,全氮量增加3 8%,有利于改善夏茶品质,如覆盖与叶面喷施尿素相结 合,其效果更佳。
四、加工工艺流程的设计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加工工艺的不同,加工出来的产品具有不同的 品质特点。 目前,中国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分为绿茶、红 茶、黄茶、白茶、黑茶和青茶(乌龙茶)等六个类 别。
1、绿茶 由杀青 →揉捻 ( 做形)→干燥加工而成,是一种不发酵 茶,利用高温杀青,破坏酶活性,制止多酚类氧化,保持 绿色特征。其品质特征是清汤绿叶,俗称三绿:干茶绿、 茶汤绿、叶底绿。
3.分批多次采摘有利于鲜叶品质
实行分批多次采既符合茶树新梢生育的规律,又有利于茶 树多发芽,发壮芽。实行分批多次采,就是要掌握好适宜的采 摘间隔期。据江苏无锡市茶叶研究所近十年来研究表明,全年 采摘批次与下档叶百分比呈显著负相关,每增采一次,下档叶 百分比下降1 . 4%。他们认为,春茶一般每隔5~7天采一 批,全季分6~7批;夏秋茶每隔7~8天采一批,每季各采 7~8批。 印度、斯里兰卡等红茶生产国,认为适宜的采摘间隔期与 红茶品质有显著的关系。据Mridul Hazarlka研究认为以5天间 隔期,生产的CTC红茶感官审评结果最佳,而香气成分则以 7天间隔期的含量为高。斯、拉姆斯沃米也认为7天间隔期比 不定期采摘,无论是在茶黄素含量还是感官审评上质量都要优。
茶树需要一定的紫色光,但对紫色光的吸收有阈值现象,超过一定 的阈值量,其吸收会明显减少。 适制绿茶的茶树品种比较适应于漫射光的照射,漫射光中的紫色光 增加有利于茶叶品质的形成。提高漫射光在总光照中的比例(>35%) 有利于提高蓝紫色光,因而有利于绿茶的品质。
2、温度与茶叶品质
温度影响茶树的发芽时间、生长速度与生长状态, 有效成分的积累。茶树生长萌动温度随茶树品种而异, 特早芽型为8℃,早中芽型在10℃左右,迟芽型则为14℃。 在一定范围内,昼夜温差大,有利于体内同化产物 的积累,因而有利于茶叶品质的提高。如高山茶区、高 纬度茶区。
1、施肥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茶园施肥分为基肥和追肥。基肥以饼肥或农家肥这主,追肥以氮肥为 主。 增施氮肥是提高绿茶中氨基酸含量,增加鲜爽度的一项主要措施。生 产上通过大量施氮来提高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即所谓高肥 栽培。 日本推荐的氮肥用量为 40kg/ 亩,而生产实际中施 80kg/ 亩,甚至 133kg/亩以上也屡见不鲜。但是,红茶地区高量的氮肥用量不利于品质的 提高,而要求较多的磷钾配比。
心土层:>cm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会影响土壤三相比、土壤持水与供水性、土壤持 肥与供肥性等,从而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各种质地土壤中的,以沙壤 土最有利于茶树生长,根系分布和树冠高度均优于沙土和粘土。
理想的三相比:固:液:气=45:35:20
三、茶树栽培技术
茶树的栽培技术有茶园耕作、施肥、茶树修 剪、病虫害防治、覆盖、采摘等。这次主要介绍 施肥技术、覆盖技术与采摘技术。
3、水分与茶叶品质
降水量:降水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是否适合种茶的 生要指标之一。茶树的适宜栽培区要求年降水量在 1 0 0 0 mm 以 上 , 最 适 栽 培 区 则 要 求 年 降 水 量 达 到 1500mm以上。中国茶区中,年降水量最少的是山东半 岛,仅为600 mm,年降水最多的是四川峨眉山,高达 7600 mm。降水量少的地区更应注意茶园的保水搞旱 工作。
适宜的空气相对湿度具有两方面的作用。首 先它能影响土壤水分散发,维持较正常的茶树蒸 腾速率,有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其次它能促 使空气中的水气反射部分直射光,从而改变光质, 增加漫射光,减少红光,减少叶面受到高温伤害, 有利于品质提高。
4、土壤与茶叶品质
影响茶叶生长的土壤物理性质体现在土壤深度与土壤质地两个方面。 土壤深度:土层深度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茶叶的生产量。一般而言, 土层越深,茶树根系生长就越能得到保障,有利于茶树的吸水和吸肥, 从而有利于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形成。适宜于茶树生长的土壤应具备以下 基本条件: 有效土层深度:>100cm 表土层(耕作层):>20~30cm 亚表土层(亚耕作层):30 ~ 40cm左右
除了年降水总量之处,降雨与茶叶生产的关系还 表现在主要生长季节月降水量分布上,在春夏秋茶叶 生长季节,要求月降水量能达到100mm以上,如不足, 需经灌溉补充。尤其是夏秋茶季,气温高、降水少, 应注意及时补充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