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5 语文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科学技术和知识发展的水平如何,尤其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能力如何,将决定一个国家、一民族的兴衰成败。鉴于对这一形势清醒而深刻的判断和认识,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高瞻远瞩地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靠教育,靠人才。” 江泽民总书记的话一语中的,指出了创新的巨大意义及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心理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表现。它是在独特地、新颖地解决新异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智力品质,其目的是得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新理论、新看法、新产品。对于儿童来说,儿童思维的特点是从动作思维过渡到具体形象思维,再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儿童思维的这中特殊性使它区别于成人的思维,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还处于一种低级的状态,但儿童思维品质的培养具有巨大的活跃性和巨大的潜力。它可借助某一专业领域经验的深化,逐渐由量变到质变,向中级和高级的创造力发展。 教育要在提高民族创新精神,培养创造性人才、创建国家创新体系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从小就让孩子得到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思维道德素质,而且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 营造平等、融洽、和谐、接纳和互尊互重的师生气氛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是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先决条件。我们的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权威”以及许多机械化的管理。恰是这些观念和思想严重地阻碍、压抑了学生的创造力,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自己的人格力量去“以人教人”。教师的人格对学生来说,可说是无字之书,无言之教。课堂上,教师亲切的微笑,爱抚的动作,信任的目光,耐心的倾听,幽默、激励的话语,生动灵活的教法……都如同和煦的春光,明媚的阳光,清甜的甘露轻抚着,温暖着、滋润着孩子们,这无疑“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就能让学生在和蔼亲切的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乳浆。”(特级教师于永正语)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师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要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并在其中发挥自身的作用;要看到学生存在着多种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为学生发展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要承认每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独特性,相互之间存在差异,看 5

到人的个性差异也是人群发展过程五彩缤纷的体现。 创新教育要尊重、保护个体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挖掘学生的“潜在性”。 3、建立平等的人际关系。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也应鼓励学生个体之间的融洽合作和有序竞争。我们要让学生知道:班集体就如同一个小社会,大家要学会在这个社会中与人相处融洽,公平有序竞争。同时,教育学生:班集体又更像一个大家庭,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应情同手足,亲如兄弟姐妹,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相互合作形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性地发展。 二、展开想象的翅膀 康德在谈到想象时说过:“想象力是一个创造性的认识功能;它有本领,能从真正的自然界所呈供的素材里创造出另一个想象的自然界。”想象可以将现实生活中积累的表象加以综合、改造,创造出比生活更缝缝补补、更完美的艺术形象。儿童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和创新活动的基础。离开积极丰富的想象,就难以更好地理课文,难以提高语文的素质,难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我们可以这样做: 1、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培养学生想象的素材。如教《凡卡》一文时,文章中最后写凡卡在寄完信后怀着甜蜜的梦想睡着了……我要求学生充分的发挥想像,把以后可能的内容想出来,学生从文章的内容入手,联系课文背景,有说爷爷收到信后的情况,也有说爷爷没有收到的,从中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训练都获得良好的效果。 2、在作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作文本质上就是创造,是一种独创性极强的脑力劳动。在作文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力求选材新颖,用新的眼光,新的角度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当然,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写作练习。如学了《凡卡》一文,让学生写“我与凡卡比童年”,或者可以进行一些想象性作文。如学了《景阳冈》欣赏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可以让学生自己也来一回我们当代社会中的“武松打虎”精神。类似的还有写小寓言、科幻小说、编故事和儿童诗歌等等,让学生的思维在训练中放飞。 想象的产生往往是被情感激起的。无动于衷、漫不经心的情绪是很难展开想象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想办法通过各种手段去激发儿童的情感,例如利用图画、音乐、语言、表演、实物等创设情境,激荡孩子们的内心情感,激起他们的情绪,丰富他们的想象,开拓他们创造思维的广阔天地。 三、 引进求异思维的火花 所谓“求异思维”是指不满足已知的结论、不拘泥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而是沿着多种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重组眼前或记系统中的信息,导致问题的解决。在教学中,应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注重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鼓励学生从 5

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寻求不同的结果。这有助于帮助学生避免考虑问题的单一性,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及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 1、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字音、形、义的特点,开动脑筋,多想办法去学习、记忆生字,切忌经常性地单一地进行整齐划一的笔画唱读。如某教师在教学生“器”字时发现学生经常容易漏了一点,就启发学生记忆。一学生说“器”中间的一点就想当于是大机器的开关,如果忘了开开关,机器就动不了了。这样一来就容易记忆拉,类似的方法有多种。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而且培养了思维的独创性。 2、配合教材设计拓展性训练 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设计拓展性的练习。变换文体改写,变换叙述的顺序,变换人称等,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提高思维的变通性。 3、在练习中启发儿童的求异思维 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教学往往注重的是趋同性的逻辑思维,以追求获得唯一的标准答案,以便于教师易于教学,批改作业省时方便。殊不知,这种“求同性”的教学方法和作业要求挫伤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致使有创造力的学生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教师在布置各种练习时,如组词、造句、说话、做文章、回答课后问题,强调“不要重复别人的内容,”“动动脑筋,看能不能说的和别的同学不一样”。长久训练下去,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迅捷的判断能力,有利于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与创造性。 四、播种质疑的种子 质疑是创造思维的起点,亚里士多德曾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讶开始的。”我们要把学会思考、大胆质疑作为创造性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从题目上质疑,从内容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从课文内容的前后联系上质疑,从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质疑等等。要注意的是,学生质疑水平的提高是有过程的,由“多而杂”到“少而精”。这需要教师有耐心,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所提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懂得只有经过深入思考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学生提问的质量会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达到更高一级的水平。 2、鼓励质疑,保持孩子的好奇心。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一个学生学得比较好、比较深,不是指他已经什么都懂了,没有问题了,而是说他充分地发展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善于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从而深入地研究,掌握知识。相反,若读书提不出问题或不会提问题,则说明他没有认真或思考得不够深入。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善于不断诱导学生生疑、质疑、解疑,更要保护儿童旺盛的求知欲。

五、 巧妙创设问题情境 5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除了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外,总是辅之以必要的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呢?关键是要在教学中巧妙设问,最大限度地调度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

1、触动情感,激发探索。 当问题能触动人的情感的时候,往往容易唤起人们去主动探索的欲望。在教《江姐》一课中,我这样启发学生理解江姐的英勇顽强,“现在,你因为顽皮弄掉了手指夹,露出鲜红的……你是什么感觉,在看的人又是什么感觉?”情节的牵引,泛起了学生情感的涟漪。从而能更好的体会人物精神,又发展了他们的思维。

2、设置矛盾情境,引起学生认识上的争辩。 学生对矛盾性的问题感兴趣,当问题产生矛盾时,方能使他们出现一种恢复心理平衡的要求,而正是这种心理要求,促使他们努力思考问题。因此,教师的提问可设置对立的设想,使之产生选择的困难,吸引学生认真思考,激发认识兴趣。例如《江姐》一课中,在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后,我说:“看来严刑拷打对于江姐算不了什么!”学生们一愣后马上争着回答:“不是,不是……”我故作不解的回答:“不是她自己说的吗?‘这算不了什么!’“她是装的!”“她是为了给他丈夫报仇”“是她强压住自己的情感才这么说的……”在我的层层启发下,争辩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在争辩中深入地把问题和难点一一解决。

还有,如设计求异性问题、想象性问题、比较性问题以及变序性设疑,无疑处设疑等等,其目的是把学生引入“愤”“悱”状态,使学生处于欲言又止,欲罢不能的境地。激活学生思维,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

六、 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创设学生的主体实践活动情境,努力促使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设性地发展,使学生自我发动,自我选择,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自我批评等一系列自我教育能力的生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

1、开辟语文活动课。 (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多,知识才深厚,才能博古通今,写文章才能左右逢源,为思维提供丰富的材料。

(2)以游戏、表演、竞赛的形式开展活动。弗洛伊德说过“游戏的时候,每个儿童都像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作家。”表演可以让学生有展现自我的机会,竞赛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的活跃。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有帮助。类型可以有众多:成语接龙、故事会、小记者、朗诵会、猜谜活动等等,让每个学生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