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

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

金庸小说中理想人格分析内容摘要: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现象,引发着人们的思考!金庸小说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中阐发的价值观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念,能产生伦理上的认同感,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在他的武侠小说中有着强烈的反映,这集中体现在他所塑造的融合了近儒近释近道的思想的理想人格上!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以期从中挖掘出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所蕴涵的现代意义!关键词:理想人格儒释道文化理想自由意志一.理想人格的内涵金庸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一又一代的读者,几乎成为华人世界的通行密码。

遍布世界的华人读者用他们痴迷沉醉的阅读热情,历久弥新的趣味欣赏,联想无穷的揣摩研究,把金庸小说遴选为伟大的作品,把金庸先生推上伟大作家的宝座。

而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家又必然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之中。

金庸小说光彩熠熠地表现着民族传统文化理想,它集中体现在其主角人物的人格内涵上。

在这些被充分理想化塑造的主角人物身上,充分表现着建立在传统文化理想之上的理想人格。

金庸小说中的理想人格,是人格修养与能力充实成正比地增长,是行动能量与道德自律的动态平衡,特立独行的个性中包含着真纯的精神操守,卓绝超凡的个人力量循大善之义而纵横。

具有这种理想人格的侠客们,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把在利他的社会正义的行动求证各个人的存在价值作为自我实现最高境界的途径。

他们远离现实化了的利益结果,以高逸之隐这种传统士人们的理想生活状态来终结他们的成侠之旅!二.从儒道佛三个方面分析其理想人格金庸小说所钟情的理想人格不是一元决定论,不是某个单一价值方向的坚持,而是宽阔博大的融会并包,,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结晶的儒释道文化内涵在其理想人格中有着强烈而集中的体现。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将儒与侠相提并论,列为难友,从而使无亲缘关系的儒与侠有了一定的内在联系。

儒家之侠的本质特征是“为国为民”方为“侠之大者”。

即必须参加民族国家大事,成为挽救危亡的大侠。

其二,是为国为民而牺牲自我,因而民族大于个人,国家重于自我,这在儒家而言是天经地义的。

其三,“儒而能侠”,即能文能武。

文武双全,儒雅风流,方成理想人格。

金庸《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可以说是一个标准的理想形象,首先他关心国家大事,和他所领导的红花会群雄虽处江湖之远,而仍心怀庙堂之高,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几乎成了职业的革命领袖;其次,他为了国家大事将个人的一切都牺牲了,甚至不惜把自己的爱侣奉献给乾隆皇帝;最后他文一方面考取过举人,是仁.仪.礼.智.信具备的正人君子,武一方面他卓然成家,是武功卓绝的江湖领袖,可以说他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一个代表。

《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可谓是金庸笔下的第一大侠,是一位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是一位深受儒家文化影响并按儒家理想人格的典型塑造出来的。

只是在对这一人物的塑造上有了更大的突破。

金庸的立意是把郭靖写得最符合儒家的做人标准的。

儒家人性论强调人与天的关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想人格不是在智力和能力上的超凡脱俗,而是指一个人具有在伦理道德意义上的君子精神!郭正是具有了这样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才成就了一番事业。

同时又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极力捍卫者,对杨过与小龙女的师徒之恋,他极力反对,在他看来,爱上自己的师傅姑姑就是违反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常关系,就是大逆不道。

在阻止无效的情况下甚至恨不得打死杨过以维护他所信奉的伦理道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的使命是承载天道,在这样的一种天人关系下,儒家追求的是人与天道的契合。

在孔子看来,是为以下学而上达的方式,逐渐通脱自我的限制而与天道结合。

郭虽天生鲁钝,但国仇家恨使他在未出世就承担了严峻的使命,正是种种使命感,使他产生不断超越自身限制.完善自身的动力。

儒家传统还认为天道下贯于人道。

人道即可通达天道,因此,尽人的本性以体察于天。

所谓尽心。

知性。

事天。

其步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此,真君子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而郭自身的诚实朴厚正是孔子所称赞的纳于言而敏与行的真君子。

他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景况中行为过为民之大事,颇有儒家一天下为己任的精神。

他正是通过自身的努力习武,孝敬父母,为父报仇,为过效力,为百姓献身这样一条路线一步步走来,成为侠之大者,走向儒家人格的理想状态!〈二〉释家的理想人格金庸勤读佛经,并深悟其旨,将人生。

人的悲苦看得更深,更透,而引诱将佛的悲悯领悟的更高。

这对他的艺术创作有着极大的影响。

塑造具有佛家文化精神内涵的理想人格同样是金庸小说的着力之处。

由帝王到一代高僧的一灯大师,少林寺扫地的无名老僧,以及其他众高僧,他们出场的次数都不多,出场时也不张扬,但每次的出场都可以使绝处逢生,他们身上所所弘涵的佛光使他们成为一种让人景仰的光彩人格。

《天龙八部》是一部象征主义的杰作。

作者一开始就说这部书名取自佛经,并要以“天龙八部”来象征书中的现世人物。

这部书的第一层次,是深刻地揭露人世与人性的罪孽与悲苦,如段誉的痴情而无回报,进而险些在父辈情孽的网中窒息;虚竹“想作和尚而不得”的“无常”及其痛苦的“因果”;萧峰的家也惨变及其被诬与被侮的孤愤。

第二层次,是结实人生与人世的悲苦的原因在于人性与人欲,如贪、如痴、如“王霸雄图,血海深仇”并且冤冤相报,环环相扣,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如萧峰的杀人、虚竹的破戒、段誉的乱伦之惧。

第三层次则是苦海慈航般德超度人心,解脱恶孽而获光明与和平。

如萧峰非但克制了嗔念,不再复仇,反而超脱了一己的恩怨,实现了为人世和平而甘愿献身的大慈悲。

虚竹、段誉虽然没死,且个性与经历都不相同,但他们的慈悲与献身的精神则是相同的,也是相通的;他们之间的恩怨仇恨被他们的慈悲与智慧一一化解了,虚竹的父亲曾杀害了萧峰的母亲,而萧峰的父亲则又逼死了虚竹的父母双亲;萧峰打死了段誉的妹妹阿朱……这些尘世的怨恨并未成为他们深情高义及其慈悲心怀的阻碍。

可以说他们都代表了佛家的理想人格。

而虚竹又是最接近于佛的,虚竹是出家人,其貌不扬但心地仁慈。

他性格憨直、眼光单纯,不知道这世上还有邪恶、狡诈、勾心斗角的存在,所以他救了天山童姥、破了真龙棋局,无心插柳柳成阴,妙就妙在“无心”。

佛家强调“空”,这不完全等同于道家所讲的“无”,而是指“存在的不真实”,是“假有”——虚竹与梦姑的爱恋就可以看作这个意义上一种的表征。

中国文化在发展出自己的佛教——禅宗以后,更是注重在尘世间对自身的修炼,要求人人具有一颗“平常心”,回到原始的未受污染的本真状态。

虚竹的身心就处于这样的状态,虽然他并不是什么得道高僧,但他比谁都更接近佛。

(三)道家的理想人格王重阳一开始是充满使命感的爱国斗士,怎奈报国无门,壮志未酬。

他转而学道,在终南山开创全真教,修真养性,成为一代宗师,为天下武林所仰慕。

在尘为雄,出尘亦为雄,可以说是有为只道。

而他的师弟周伯通纯粹是从率真本性出发,在无意中完成着自我,他无意于一宗一派的信仰,也天然的无意于功业的建立,名望的获得。

他完全听凭本真天性的呼唤,最终实现了“真人无功,至人无名”的人格理想,成为道家理想人格的另一种形态。

可以说道教全真派的最高修为从“中神通”到“中顽童”是自身境界的一大升华。

因为道的本真是自然是天性的无伤保全,饱满发挥和无碍流淌。

因而“顽童真人”比“重阳真人”更接近道的深层内涵,也更具有人性美,道家之侠的典范是智者,旨在至请至性,实现自我,讲究顺其自然,心所欲。

《神雕侠侣》中杨过的塑造,可以说是道家的理想人格和侠完美结合的典范,他的道更接近庄子的热情与自由。

杨过,天性机敏跳脱,做流浪儿是沾染了一些恶习,悲苦的身世有让他具有反社会倾向,逆反心理极强。

缺少爱与温暖的心灵在人情的压迫、礼教的束缚下默默忍受,到最后终于爆发成不顾一切、不计后果的行为。

他的反抗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本能反应。

他对父亲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的一厢情愿的想象与崇拜,而那些所谓的正人君子对他父亲的唾弃使得他与整个世俗社会从一开始就是对立的;他是性情中人,最突出的特点便是对小龙女的痴爱,在与小龙女分分合合、生生死死的情感纠葛中,他用情深,用情之专,可以说是谱写也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绝唱;得知郭靖黄蓉二人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后,他誓杀二人为父报仇,但到最后却协助郭靖破军守城…….在他所进行的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都很难说有什么高尚的目的在背后支撑,他也根本不懂世上所谓的高尚,一切任性而为,顺着自己的意志生活,摆脱世俗的羁绊,追求心灵的自由。

而《倚天屠龙记》的主人公张无忌的性格则更真实,与平凡的人更相似,,他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也较少英雄气概,他的一生却总是受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舒服。

在爱情上绝不犹豫,拖泥带水,始终游离在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四个姑娘之间,似乎他对赵敏爱得最深,最后对周芷若也这般说了,在他内心深处,到底更爱谁?恐怕连他自己也不知道。

在人格模式上,张无忌最突出的一点是他的“无为”与“无争”,而这正是道家的精髓——也他的所作所为,都是被环境、形势所逼,他不愿拂了别人的意愿才当上了明教的教主,卷入了武林及民族、国家的纷争,而他的内心则总是向往自然、平和与无为。

三.释道三家的本原精神是相通的,都是其理想人格的实现者。

儒家的入世、道家的出世、佛家的“空”与自我牺牲,看似炯异实则有相通之处,反映在丰富繁杂的人性中也不可能是单一的。

金庸自己是整个中华文化的挚爱传人,他也不喜欢自己的理想人物成为儒释道哪一宗的原教旨主义者。

段誉心有佛念,却不入佛门;虚竹出身佛门,但命运却把他赶出了佛门,心中仍深存佛念;黄药师鄙弃一切门派成规,正学传统,却精研八卦五行之术,颇具隐逸之风,有道家“逍遥游”的精神实质。

儒释道三家的精神在萧峰身上得到了别具一格的交融与体现:他是积极进取的,身为一帮之主,以自己的气度与魄力制止分裂,振兴了丐帮;他视功名为粪土,凡事都有不可动摇的立场与原则。

与阿朱的邂逅是幸,亦是不幸,到塞外牧马放羊的愿望固然不是出自本意,但不能说不代表他内心深处长久以来的盼望:脱离江湖、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然而梦想随死亡一起破灭,悲欢离合之后他仍振作起精神照顾刁顽的阿紫,履行诺言。

无情的命运最终还是将他推到了生死抉择的悬崖边,面对剑拔弩张的军队,他以自己的生命最后一次阻挡了战争的到来。

萧峰是一个悲剧英雄,有着人性的弱点,但正是这弱点,烘托出他做人无与伦比的光辉。

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萧峰放弃了个人,拯救了全体,这样一种义无反顾的自我牺牲,表现的是伟大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四.影响理想人格成长的因素在理想人格的成长过程中,自由意志非常重要。

在金庸小说中,民族文化理想向盘,自由意志是人生进程的发动机。

选择虽然有很多基础前提和干扰因素,但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一旦选择,就不得不以命运为代价,来为这个自由选择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