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

导入:【中国吃文化】谋生叫糊口,岗位叫饭碗,受雇叫混饭,花积蓄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开,受人欢迎叫吃香,受人照顾叫吃小灶,不顾他人叫吃独食,受到伤害叫吃亏,沾女人便宜叫吃豆腐,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女人嫉妒叫吃醋。

靠女人养活自己的男人叫吃软饭,靠女人出卖色相养活自己的叫吃拖鞋饭,开车遇到红灯,叫吃路灯,这是大家一见面就问"你吃了吗?"的缘故。

所以啊,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泛食主义。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内容就与如何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密切相关。

一、原始农业的产生(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可以依据已有的历史知识,能够在脑海中或是用语言描述出原始社会人类日常生活的片段景象。

)师:在原始社会,女子负责采集食物,男子负责打猎获取食物。

相对来说,女子获取食物比较可靠,而男子的职业就很危险,好的时候是去猎取食物,不好的时候就成为了猎物的食物。

原始人类获得食物的主要方式是狩猎和采集.为了生存男子一帮哄去围杀猎物,咋呼吓唬,使受惊的野兽落入陷阱或者用简单的工具杀死,女性主要从事采集活动,采集一些植物的果实、茎、叶等,例如白菜、芥菜、花生等.在长期的采集活动中,人们逐渐发现有些植物一岁一枯荣的现象,为了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人类开始慢慢学会种植它们.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狩猎→家畜饲养业 教材告诉我们中国农业的始祖是神农氏(学生多数知道的是神农尝百草)那么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学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教师设问: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会形成南稻北粟这种农耕格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启示?教师总结:北方以旱地为主,适合种植不需要太多水的旱作农作物粟麦,南方多水田,因此适合种植需要大量水来灌溉的水稻。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经济的发展与地理条件密切相关,“南稻北麦”是中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显著特征。

这也形成了北方面食、南方米食的不同风俗。

识记 我国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它们在发展的初期就已显露出地域差别---南稻北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师)去掉神话的外衣,结合北京人的考古发现,真实的历史就在我们面前了:在原始社会,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先民们对各种野生植物的用途和栽培方法积累了大量经验,逐.渐.发展出了种植业.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家畜饲养业也由原始的狩猎活动发展起来。

有时候人们打猎时收获比较多,一下子吃不完,就把一些活着的动物驯养起来,这就成为家畜饲养业的起源北京人:1929年首先由中国古人类学家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山洞里发现,距今约70万年,是世界科学史上公认的重大事件.北京人和现代人相比额骨低平,明显后倾,眉骨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北京人的脑容量为1088ml ,现代人平均为1400ml 。

北京人就生活在采集经济下,这是他们获取食物的主要方式.我们不妨来设想一下北京人日常生活的情景.古之人皆食禽兽肉。

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

——《白虎通》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春联中有这样的语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寓意着小家庭日子过得殷实富足.那你知道五谷、六畜分别指的是什么吗?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

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

“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

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在本目教材中还提到了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十二生肖十二生肖中包括了“六畜”,即家畜饲养业中的猪、牛、马、羊、鸡、狗,说明这一时期人类已经驯化了这些动物;还包括鼠、蛇、猴、虎等当时人们捕猎到的动物;另外,还包括人们想像中的动物“龙”——传说中司雨的神物,它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还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为什么猫不能上榜?其实真正的原因是中国古时无猫。

猫原产于埃及,猫何时传入中国已不可考。

民间传说则是系唐三藏从印度带回。

说到为什么十二属相没有猫,就用民间故事来解释。

其实在猫传入中国以前,中国就有了十二生肖。

所以十二生肖没有猫,一点也不奇怪。

依照动物学的分类,老虎属于哺乳动物、食肉类、猫科。

虎和猫,其实是“本家”之亲。

有了老虎代表,猫在十二生肖“大会”里,已不愁没有“发言权”,亦勉堪自慰了。

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里,生肖不是汉民族的专利,许多少数民族都使用十二生肖纪年。

桂西彝族十二兽:龙、凤、马、蚁、人、鸡、狗、猪、雀、牛、虎、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我是歌手,那个主持人介绍茜拉的时候就说茜拉是属企鹅的。

二、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找一找书中所列农具,试从农具进步的角度来说明生产力的进步。

原始农业:石斧、石铲、木耒、骨耒、石镰文明时代:青铜农具,铁农具,牛耕,耧车, 曲辕犁,手摇翻车,筒车魏马钧发明翻车用于灌溉。

跟自行车的原理相似,就像自行车的链子,一半在水里,绑了一堆竹筒,人一踩,链条转动,竹筒就把那个水给弄上来。

然后竹筒的水挨个倒到一个槽里,那个槽延伸到田地里去,就这样把水引灌翻过去。

它的优点是不但可以用于灌溉,还可以用于排涝,假如地被水淹了,倒过来再弄河里去。

车又叫水转筒车,是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随水流自行转动。

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没入水中时盛满水,随轮旋转上升。

由于筒口上斜,筒内水不流洒,当立轮旋转180度时,小筒已平躺在立轮的最高处,进而筒口呈下倾位置,所装的水就从高处泄入淌水槽,流入岸上农田。

这对解决岸高水低,水流湍急地区的灌溉有重大意义。

工具的材料演变:木质骨质石制——青铜农具——铁器农具★概念解析 刀耕火种:指原始的耕种方法。

先砍伐树木,焚烧树桩与荒草用作肥料,然后就地挖坑种植农作物。

这是利用积聚在森林中的矿物营养发展生产的方式,也是用火去消灭杂草与除去病虫害的方法。

在古代地广人稀、森林连片的生态环境下,“刀耕火种”不过是在浩瀚的林海中开了一个小小的林窗,种两三年谷物之后又弃置,森林很快就又得以恢复,对各种生物的生存并不影响,是一种“森林与农田”轮作的好方法。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生产力的巨大进步,这时候出现牛耕。

古人并不是一开始就选择了牛来耕田,这也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

最初还用过马呢,个子太高,不好使,还有狗也曾经拿来耕田,但是尝试之后,发现都不如牛好使。

使用牛耕,就节省了人力,当然,人还是要驾驭牛的,一般都走在牛的后面,很少有走在前面的,走在前面也不要紧,但是你千万不要穿红色的衣服。

以削尖的铅笔演示耒耜是什么样的工具(实际上就是极简单的掘土、挖土工具)唐代,在长江中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又名江东犁)。

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耕作:刀耕火种——牛力耕田——曲辕犁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首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说农业生产的发展离不开水利设施的兴建?①上古传说: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教师点拨:《大禹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传说当时洪水泛滥,禹奉舜之命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采用疏导的办法,终于战胜洪水,被推举为舜的继承人。

成为永世受人景仰的英雄,反映出水利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中国幅员辽阔,水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极不均匀,而充足的水分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至关重要,兴建水利工程就可以调节这种水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状态,从而解决农作物生长在不同时期的水分需要问题。

大禹治水的传说,反映了上古时代先民为战胜自然灾害、发展生产而兴修水利的艰苦历程。

那么,中国古代都修建了哪些水利工程呢?①防洪灌溉工程: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

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以及西汉的漕渠、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不是李冰冰修建的。

都江堰啊,2000多年了还在工作,也不退休。

再看看我们现在的工程吧,哪个能2000年不倒?②治理黄河:黄河下游游荡在华北平原上,河床宽坦,水流缓慢,泥沙大量淤积,使河床平均高出两岸地面4~5米以上,成为举世闻名的地上河。

长期以来,黄河一直是中国农耕经济的命脉。

黄河是否安澜,成为影响进行财政收入、人民生活和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河工程。

也因此出现了一些杰出的治黄英雄,王景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人物,使得黄河安流了将近八百多年。

③古代农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

西域地区的坎儿井就是其中的代表。

④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总数约370多种,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

四、耕作方式的变化“千耦其耘”,耦,指两个人一起耕作;耘,锄草的意思。

商周时期,农具比较原始,一个人很难单独完成繁重的生产任务。

人们通常在贵族的田地里集体耕作,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

因此,“千耦其耘”指的就是当时这种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的农耕活动。

为什么要“千耦其耘”呢?你想啊,一个人拿着木头棒子锄地,啥时候是个头啊?人多力量大吗!要是那个时候就有现在的机械设备,一个人就够了。

春秋以后:自耕农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

耕作方式:千耦其耘——个体农耕(男耕女织)1.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

铁制农具和牛耕都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它们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加上土地私有制度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转型时期2.主要经营模式:自耕农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五口之家,治百亩之田”,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①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播放《天配配》“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的影响那么,为什么咱们的祖先对于饥饿格外地记忆犹新呢?大约也就是人家放牧而咱们种田之故。

游牧民族是不大容易挨饿的。

因为好歹有奶可吃。

实在饿急了,拖一头羊出来宰了就是。

所以游牧民族都比较乐观和潇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