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研究综述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是一种极富独创性的政治哲学理论,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一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争论和分歧也颇多。
标签:葛兰西;领导权;市民社会;知识分子;阵地战葛兰西,作为20世纪极富独创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理论贡献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而这其中尤以他的政治哲学的核心理论——领导权理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创造性发展最为光辉。
因此,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兴起“葛兰西研究热”以来,国内外诸多专家和学者对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进行了极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取得了相当的共识,但争论和分歧也颇多。
现将主要理论观点综述如下。
一、领导权理论的思想渊源任何一种理论的形成,都有其思想渊源,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也不例外。
作为一种极富独创性的政治理论,人们在研究这一理论时,更是力图找出它的理论来源。
(一)强调领导权理论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渊源关系这种观点认为,尽管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形成有多种思想渊源,如意大利的知识传统和卢卡奇的思想等,但马克思的国家与阶级意识学说和列宁的领导权思想才对这一理论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强调领导权理论与西方政治哲学的思想渊源关系这种观点不仅一味强调葛兰西的思想深植于西方政治哲学的传统之中,而且还强调葛兰西思想来源的多元性,把许多思想家都说成是葛兰西的理论先驱,与此同时,还竭力贬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家对葛兰西的影响。
二、领导权理论的主要内容对葛兰西领导权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阐述,自然是这一理论研究的中心点。
总的来说,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的。
(一)领导权的含义多数研究者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通常具有两种含义:广义的领导权和狭义的领导权。
广义的领导权是指政治领导权和文化领导权,在对狭义领导权的理解上则存在一些差异。
一种观点认为,狭义的领导权仅指政治领导权,即列宁所讲的领导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狭义的领导权是指文化领导权,即葛兰西所强调的领导权。
第二种观点认为,葛兰西在不同场合使用领导权这一概念时,含义是变动的。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他是指文化与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但有时又扩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的领导权,而当他联系列宁使用这一概念时,又是指无产阶级专政。
第三种观点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当它同“统治”一词用在一起时,是指赢得市民社会“积极同意”的过程,这同用暴力手段达到“统治”方式正好相反,而当它同“经济—行会”阶段用在一起时,则是指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发展的一个阶段,即领导权阶段。
(二)领导权和市民社会学者们比较一致地认为,在对市民社会概念的理解上,葛兰西和马克思有所不同。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是指经济基础,葛兰西的市民社会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领导权便是这种功能的体现。
市民社会的形成是这种意识形态领导权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前提。
在对领导权理论和市民社会概念的逻辑关系的理解上,则存在一些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概念是从市民社会观念中派生出来的,要清理葛兰西的政治思想,必须由之入手的关键概念是市民社会概念,而不是领导权概念。
另一种观点认为,市民社会概念是领导权理论的组成部分,只有在前者的范围内才能正确理解后者,而不是相反,理解葛兰西政治思想的起点是领导权理论,而不是市民社会概念。
(三)领导权和知识分子关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他们认为,知识分子问题在葛兰西的政治思想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作为新世界观的创造者和经济、政治领域的组织领导者,知识分子在实现意识形态领导权的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要推翻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实现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首先必须造就本阶级的有机知识分子。
由于政党是造就本阶级有机知识分子的方式,这便涉及到政党在实现领导权过程中的作用。
党的作用主要是领导和组织的作用,也即精神和教育的作用。
(四)领导权和阵地战阵地战是葛兰西在深入分析意大利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无产阶级革命战略,相对于运动战而言,它更适合于西方社会。
在对阵地战和运动战关系问题的理解上,争论颇多。
第一种观点认为,把葛兰西的阵地战看成一种和平过渡策略,完全排除暴力革命,这种观点以“欧洲共产主义”理论家们为代表。
第二种观点认为,阵地战的革命战略行不通,因此必须用暴力革命夺取国家政权,这主要是“托洛茨基主义”理论家们的观点。
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则认为,葛兰西的阵地战思想并不是一种和平过渡的策略,他一直很重视暴力因素,认为阵地战和运动战的辩证结合是任何革命过程都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只不过由于当时所处的特殊历史条件,他更强调阵地战的运用,但阵地战也是为最后的运动战作准备的。
不过,也有学者认为,葛兰西的阵地战策略尽管并不排除暴力革命,但这一战略存在强调主观革命的片面性,这导致后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者由此走向极端,把社会主义革命完全寄希望于主观革命甚至是心理的、本能的革命。
三、领导权理论与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关系在《狱中札记》中,葛兰西明确地表示,他对领导权问题的研究是直接受列宁的影响。
因此,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的关系自然成了专家和学者们研究的重点。
(一)强调二者的一致性这种观点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不但没有违背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而且继承发展了这一理论,葛兰西的政治学说是列宁主义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体现,领导权与无产阶级这两个概念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区别,只不过是同一理论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运用。
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陶里亚蒂所刻画的“列宁主义的葛兰西”便是强调二者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
(二)强调二者的歧异性这一观点认为,列宁把领导权主要理解为政治领导权,认为只有用暴力革命夺取了国家政权才能取得领导权,葛兰西则把领导权主要理解为文化领导权,暴力在他看来只是一种手段,它是从属于领导权环节的,只有先取得了领导权才能夺取国家政权。
诺尔贝尔托·博比奥等意大利著名学者便是持这种观点。
(三)对上述两种观点的折衷这种观点一方面强调建立最广泛的社会联盟,用领导权概念来表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战略,但另一方面又认为强制绝不会消失,领导权概念并不排斥强制,并不排斥专政。
四、领导权理论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一)现实意义其一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意义。
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提供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革命途径;少数学者认为葛兰西关于无产阶级在夺取政权之前先在某些领域取得领导权的思想没有现实意义,因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在剥夺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之前夺取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即使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组织掌握了一部分领导权,但在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下,也必然会蜕化变质而不能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其二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有的学者认为,葛兰西在领导权理论中对意识形态、文化因素的强调,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加强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性;另外,葛兰西对领导与统治这两种国家权力的区分,对于我们深入具体地认识社会主义国家职能的实质也颇有启发意义。
但也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在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对中国社会现实是否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具体分析和探索。
(二)理论意义一种观点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将人的能动性置于革命过程的中心地位,确立了人作为主体和创造者的历史事实,反对了存在第二国际内部的经济决定论和宿命论思想。
这一理论是葛兰西依据不同的历史环境不断进行创造性探索的结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某些方面。
另一种观点认为,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因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和否认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而走向了唯心主义,它不是一种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种修正。
参考文献:[1][加]本·阿格尔.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2][意]萨尔沃·马斯泰罗内.一个未完成的政治思索:葛兰西的〈狱中札记〉[M].黄华光,徐力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3][意]朱塞佩·费奥里.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英]詹·约尔.“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葛兰西[M].郝其睿,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5][英]佩里·安德森.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M].文贯中,魏章玲,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英]戴维·麦克莱兰.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M].林春,徐贤珍,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7][美]罗伯特·戈尔曼.“新马克思主义”传记辞典[K].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6.[8]黄楠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8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9]欧阳谦.人的主体性和人的解放[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10]毛韵泽.葛兰西政治家囚徒和理论家[M].香港:求实出版社,1987.[11]陈学明.西方马克思主义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12]燕宏远.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评传:第4卷[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13]陈振明,陈炳辉,骆沙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14]何萍.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文化哲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