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新发展摘要: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管理的主要课题开始由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效率转向如何适应环境的领域,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许多多新的管理理论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
可以说,一个新的管理理论丛林已经枝繁叶茂。
本文以经典的管理学理论发展为基础,对21世纪管理学理论的新发展进行了梳理和总结,探讨了管理学的阶段性发展进程。
关键词:管理学理论经典理论阶段性发展引言:管理活动自有人群出现便有之,与此同时管理思想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可以找到古代哲人在管理思想方面的精彩论述。
但假定泰勒的名著《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法约尔的著作《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为管理学诞生的标志,那么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至今走过仅百年而已,一百年来,管理学作为一门最新的学科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管理学的研究者,学习者,著作文献的数量呈指数上升,显示了管理学作为一门年轻学科勃勃向上的生机和兴旺发达的景象。
现今的21世纪,人类文明更加需要管理学。
21实际的管理学已经形成了由组织行为学理论,组织结构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三大主导相互交织而形成的理论网络,包括决策理论,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知识管理和创新等前沿领域都以企业绩效作为核心。
以“资源观”为基础的战略管理理论和社会网络等制度理论,则是由管理学延伸出来的两个重要方向。
一管理学思想回顾与评述(一)管理思想的发展历程管理思想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科学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
1.管理的科学化与行为化--从经济人到社会人。
在20世纪初,泰勒等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管理理论。
泰勒的管理理论有以下几个观点: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使谋求最高的工作效率,实现财富最大化。
达到高效率的重要手段就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是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受到历史条件和倡导者个人经历的限制。
法约尔等人对泰勒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很好的补充,管理研究的中心问题专项组织结构,管理原则的合理化,以及管理者职责分工的合理化。
到20世纪30年代,行为科学学派兴起。
行为科学学派认为:组织成员是社会人,组织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组织应该采用新型的领导理念。
行为科学学派专注于对人的社会性的分析,同时构建了一系列著名理论,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以及麦格雷格的X-Y理论等。
2.管理的知识化—从社会人到知识人。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类社会逐步进入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
此时,知识成了组织和企业最为重要的战略资源,管理进入了知识管理阶段。
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
20世纪60年代初,德鲁克首先提出了知识工作者和知识管理的概念,指出我们正进入知识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最基本的经济资源不再是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而应该是知识。
20世纪80年代一号,他对知识管理做出了开拓性的工作,提出“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由各种各样的专家组成。
这些专家来自根据同事,客户和上级的大量信息,进行自主决策和自我管理”波特提出了战略分析的“五力模型”,以及更具影响力的三种发展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聚焦战略;彼得圣吉认为,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学习型组织。
(二)对原有管理思想理论的评述1.关注运营效率,成本和质量,忽视创新。
科学管理产生的根本动机就是改善原来组织运营的低效率。
科学管理的巅峰之作---零库存管理,供应链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管理等都在尽可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将成为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方向,然而在经典的管理学体系指导下,管理者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已经无形中扼杀了员工的创造力和企业的创新能力。
2.关注控制,忽视员工的自我管理和创造力。
在传统的模式下,员工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对工作的责任感正在逐步消失。
工业经济时代所创立的管理学体制十分强制,韦里克和罗宾斯都将其设为重要的职能之一。
但控制就意味着自上而下的,强制性的,缺乏自下而上的反馈回路。
知识型员工具有更高的素质,他们有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严格的控制就会显得多余。
同时,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严格的控制将会阻塞他们对组织的创造性意见。
3.关注组织内,忽视组织间。
传统的管理学理论着力强调的是组织内部运营的效率,很少关注组织间的问题。
在工业经济时代,组织之需要关注如何优化内部的运营流程就可以实现绩效的提升。
事实上,在企业不断融入“价值网络”的今天,利益相关者的发展规划对企业本身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4.注重稳定,束缚变革和创新。
原有的管理学理论体系限制了组织的进步与变革,限制了组织快速适应变化的环境的能力。
今天的组织不应该地址变革或鼓手过去,需要几只,灵活性和高度敏感性。
而传统的管理却致力于确保人们以以往的方式行事。
二 21世纪管理学新的理论发展与评述(一)现代管理学的价值困境进入21世纪,管理领域的现状与过去相比似乎无太大的改观,正如明茨伯格的评价:尽管有大量的研究,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管理者和研究者们仍然对于领导的本质没有实质性的理解。
Bedeian通过对管理学25年来的相关论文的研究和考证,发现管理学研究者过度追求复杂变量,而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研究结论与管理实践的相关度不高,也不关注政策实行者对于研究成果的理解和采用。
Miller,Vaughan和Beverly 等人认为,管理学仍旧存在着几个致命的缺憾:制度上缺乏自我批判的机制;概念含糊不清,无法统一;流于时尚,存在着诸多更加严谨学科无法包容的矛盾。
McGrath也认为,尽管管理学教育和研究呈繁荣趋势,但由于对学术合法性的过分强调,史研究者们过于看重其他传统核心学科,如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对于管理学的支撑作用,从而忽视了针对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所涉猎的基本问题以及对管理实践中所产生的现实问题的研究。
从某种程度上说,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价值体现以及管理研究至于管理实践的价值体现已经受到了极大的质疑和挑战。
如Khurana所说:如果管理学的研究主体从其他相关学科借鉴了大量的概念,框架,方法,从而埋头于完美的科学体系的构建,却无法真正关注实践中管理者所关注的现实问题,这种说法本身就使得管理学面临着风险。
Whetten,Felin和King在2009年提出,组织中常常会出现从心理学或社会学中借鉴理论或概念的情况,他们提出了一些与理论相关的意外结果和超理论的挑战,并强调了理论借鉴的原因与途径。
他们采用了案例的方法,通过组织中两个重要理论的借鉴,详细地说明了纵向理论和横向理论借鉴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肯定了跨学科发展和跨学科方法的重要意义。
他们指出,在组织研究中合理的借鉴理论关键是要将组织看做是社会行动者,强调组织社会形态和组织社会情境的独特性。
(二)21世纪管理学面临的问题理论前沿1.21世纪管理学面临的问题(1)组织的资源由以劳动力、土地、资本为主向转以知识与信息为主传统的资源。
如劳动力、土地、资本和自然资源支撑了20世纪的发展。
但有人说,在21世纪的今天,知识与信息将成为发展的最大资源。
假定这一说法成立,现行的资源配置模式是否应该放弃,未来的资源配置模式又应该如何?90年代风行欧美的组织改造理论与实践,似乎是先知先觉者的先行行为,然而确实有其历史的背景和未来的呼唤。
(2)组织的成员由经济人向社会人,自我实现的人转变。
在物质不甚丰富而又在逐步丰富的20世纪中,大众迫于生计更多地像一个追逐利益的经济人,经济学家们以此构造了他们的理论体系和现实的经济体系,然而在物质甚为丰富、人类生活有了大步提高之后,人们也许开始摆脱经济人的头衔,此时不仅经济体系需要重构,对人们工作努力的驱动源恐怕也需要重构。
现在不也有许多管理者在号称进行“以人为本”的管理,似乎在寻找一种未来的范式吗?(3)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在不断加速。
发展的环境变化速度愈来愈快,一些巨大的僵化的组织已不能敏捷地变化自己以适应环境,从而导致衰落乃至消亡。
新世纪的到来使得一些肩负组织重托的人不得不为组织的生存与发展而担心,于是便有“第五项修炼”一说,以针对现时组织。
然而使组织真正成为有学习能力,有超然思维的有机体又谈何容易。
21世纪中有哪些组织能真正成为这样的组织,从而保持不败的地位呢?(4)21世纪人们的伦理将发生全新的变化。
20世纪人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20世纪众多约束因素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这些约束因素在21世纪发生变化之后,作为管理的出发者,其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都将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
然而,重利不重义的20世纪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应该转为全新的伦理道德和行为方式,以此来构造未来的社会和经济体系。
21世纪的管理学将覆盖全新的管理伦理、管理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现在开始探讨未来的管理伦理也许会给从今天走入未来的管理者以莫大的帮助。
(5)信息爆炸将导致自信息搜索的困难。
21世纪是信息的世纪,是信息爆炸的世纪,信息越是充分越是丰富,人们就越难及时搜索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除非有比现今更为有效的信息搜索方法与技术。
信息社会中的人就像一艘孤立无援的船独自在大海中寻觅。
从所需信息的角度来看,一个个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不充分信息的拥有者,如何在他们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可能是21世纪管理学全新观念和体系的拓展方向。
(6)组织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谋求整体而不是局部的利益。
人类只拥有一个地球,21世纪的人们将更多地体会世界的渺小、地球的可爱,人们将更多地超越自己的国界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此意义上,人类是一个整体,他们将没有国界,人类的经济行为将从全球的长远角度来考察。
如果说过去的20世纪的那些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时还仅仅从比较利益、突破市场壁垒、谋求更大利益的角度出发,那么21世纪的跨国企业也许应为全球经济的发展、人类福利的增长而设想,这是否是天方夜谭?(7)组织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是硬道理。
21世纪也要发展,然而20世纪的人们在发展时竭泽而渔,使资源枯竭、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减少、气候反常等等,这一切给21世纪的发展带来困难,人们不禁要大声地问:人类社会还能持续发展吗?21世纪应该回答这个问题,作为支撑这个社会经济支柱的企业也应有自己的答案。
企业首要的是生存,就像人类一样,然后才能有发展。
21世纪中企业应以什么方式发展,才能与可持续发展的命题相一致,这应该是未来管理学研究的首要问题。
(8)组织内部由分工走向综合。
20世纪是专业化分工大发展的世纪,人类从专业化分工获得了巨大的收益,20世纪的文明可以说是专业化分工的文明。
然而分工愈深愈细愈有可能偏离本原要旨,使综合性的问题难以处理和解决,如大至南极上空的臭氧层变薄的问题,小至一个企业拓展新市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