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公开课一等奖教案设计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古诗三首》的教案设计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第一学时(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

(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

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

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

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

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

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

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

晓:天亮。

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闻:听。

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疑:怀疑,以为。

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注释]泊:停船靠岸。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数重:几层。

绿:吹绿了。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1、简介。

《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

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

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

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

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

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

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

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

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

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

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

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i):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

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

广陵:即扬州。

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尽:消失。

唯见:只见。

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

原:原野。

荣:繁盛。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

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

王孙:贵族。

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

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忆:想念。

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异乡:他乡、外乡。

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逢:遇。

倍:格外。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u ):一种香草。

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

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

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

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

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

铺字用得非常恰当。

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

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

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

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

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

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

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

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

(画图)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

柴,一作寨。

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但:只。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

景,日光。

山行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径:小路。

坐:因为、由于。

于:比。

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

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

登上它可望长安城。

不适:不悦,不快。

九上语文诗词三首教案第2篇【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理解成诵。

【教学用具】课文插图,洞庭湖图片,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视频《白居易简介》。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激趣导入1、导语:我们先进行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个最有名的诗人,他们是谁?(诗圣、诗仙)2、揭题:谁来背背李白的诗,会几首就背几首。

二、释题,简介背景结合课文插图及媒体资源《独坐敬亭山:李白》,完成下列教学步骤:1、读题,看注释,结合插图,介绍背景。

2、过渡:李白坐在敬亭山上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三、学生自学,初步理解自读古诗,思考问题,并根据注释,结合插图,逐句说说诗意。

四、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互读古诗,交流诗意。

五、全班交流1、指名回答,评议交流。

2、老师点拨:“闲”是悠闲的意思,在说句意时,要作词序的调整。

即“一片白云悠闲地飘去”。

“厌”的注释是“满足”。

在说句意时要进行适当的变通。

3、学生质疑。

师生共同解答。

4、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一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可以用语言描述,也可以用画面表现。

六、指导朗读1、《独坐敬亭山》围绕着“静”来写,朗读时注意语调轻缓,节奏要缓慢;通过朗读,表达诗人如找到了知己似的一种轻松感。

2、多种形式读诗:指名读、同位读、小组读、齐读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