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及考前复习
[教学设想]
以诗歌内容为标准进行分类鉴赏,使学生通过用典掌握咏史怀古类诗词的鉴赏方法。
[教学思路]
真题展示→教师引导→解题分析→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鉴别咏史怀古类诗词,通过用典来掌握作者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典故理解诗歌,学习咏史怀古类诗词的解题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词明白、洞悉古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接受文学艺术的熏陶,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把握咏史怀古类诗词的鉴赏方法。
2、难点:通过对用典的分析来掌握作者的表达情感。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有着它非凡的魅力与成就。
古典诗词的鉴赏是历年高考的经典题目之一,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唐诗、宋词,期末考试就要到了,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诗歌的考前复习。
二、真题展示
请大家看幻灯片,这是2004年高考全国卷的诗歌鉴赏题。
江城子
五代〃欧阳炯
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
空有始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
[注]姑苏台: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原址在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1、提问:一首诗歌的鉴赏切入点是什么?
生一:
明确:当我们展开对诗词的鉴赏时,我们首先要明确该诗从诗歌内容上讲属于什么类型。
2、提问:那么从内容上划分诗歌有哪些类型呢?
(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诗、思乡诗、闺怨诗等等)3、本词属于什么类型,何以见得?
六代即六朝。
金陵今南京,号称六朝古都——东晋、孙吴、宋、齐、梁、陈
三、教师引导
1、今天我们就专项对咏史怀古类诗词进行学习掌握。
本类型诗词的把握我归纳了十二字的口诀,请大家记录下来:
“临古地、思故人、忆其事、抒己志”(写板书)
根据这个口诀,所以我们在进行怀古类诗词鉴赏时,首先搞清楚作者临了什么地、思了什么人、忆了什么事。
四、解题分析
下面请大家分析下面这两首诗词中作者临了什么地、思了什么人、忆了什么事。
越王勾践灭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越中览古》李白)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题乌江亭》杜牧)
明确:
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吴越争霸之事,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今日之荒凉结尾。
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
“乌江亭”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提问:
1、请大家思考刚才说的“临古地、思故人、忆其事”属于我们学过的什么表现手法?
学生回答:用典!(写板书)
2、那么在诗歌中用典,作者目的何在?
抒己志——这就是诗歌的终极目标。
早在《尚书·尧典》就有“诗言志”的说法,《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
3、那么不同的作者、不同的诗歌所抒发的情感肯定不尽相同,我们在鉴赏时又如何准确的把握作者情感呢?
清代学者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jù论其文也。
”
知人论世之法:结合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他自身的经历遭遇。
(写板书)
五、迁移训练
下面我们进行实战演练,请大家结合今天所学习的内容解题。
1、《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提问:请一位同学表述“本词如何表达作者情感”。
赏析:
本词中,作者来北固亭,因为眼前之景而想孙权,“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表明了孙权的孙权的雄才大略,雄踞东南;作者对孙权的热情歌送反衬出南宋政权的偏安东南、怯懦无能,“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化用典故(《三国志》中的典故,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操耳”,曹操赞叹孙权“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结合作者生活的南宋时代,国家积贫积弱,偏安于江南,无力也无心收复失地。
作者赞叹孙权的雄才大略,实际上暗指类似东吴占据了江南半壁江山的南宋,没有出一个象孙权那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
借古讽今,今昔对比,作者委婉含蓄的表达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也饱含自己北伐报国的愿望。
答题步骤指导: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如何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本词运用用典的手法,作者登上京口北固亭,想起了三国东吴雄才大略的君主孙权,借古讽今,今昔对比,暗指了当今南宋朝廷的偏安东南,委婉的表达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08年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提问:前两联作者采用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注: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赏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
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结合答题步骤作答:
答案:运用了用典手法。
作者登临凤凰台而起兴,用凤凰的来、去象征王朝的兴盛、衰亡,通过颔联对吴国宫殿、东晋风流人物的变迁,进一步写首联“凤去台空”的历史感叹。
通过六朝古都金陵的昔盛今衰的历史变化,寄寓作者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六、作业布置
请分析本词中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情感。
《满江红》(南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
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
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
形胜地,兴亡处。
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
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
问道旁、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戴复古是南宋后期词人。
板书:
临古地
思故人主旨典故
忆其事技巧知人论世
抒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