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节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第四节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基本要求】 义 勇 仁 礼 诚 名誉 忠义
【基本要求】
武士道的要求最主要有几个方面: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 “义”是武士准则中最严格的教诲,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具备敢作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同时要有高强的武艺。 “仁”使武士不至成为黩武主义的武夫,而要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 德。 “礼”不仅仅是风度,更是对他人的情感和关怀的外在表现。 “诚”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名誉”的意识包含着人格的尊严及对价值明确的自觉,它要求武士为了名誉而 愿意付出一切,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坚忍的品行。 “忠义”具有至高无上的重要性,它是存在于各种境遇中的人们关系的纽带, 忠于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须恪守的信条。
武士道好的一面
武士道的目的与西方中世纪的骑士规章很相近:为战士设定生 存的理念,将他们由受雇的杀手的地位加以升华。真正信奉武 士道的武士崇尚正直、坚毅、简朴、胆识、礼节、诚实、忠诚 等种种美德。 深受武士道影响的武士在考虑自己下一步的行动时,根本把个 人生死置之度外。生死是其次,让自己行动发挥效果才是正道。
【武士道的渊源】 武士道的渊源可以到日本的国 家神道和佛教,以及中国的孔孟之 道。它是日本武士阶级必须严格遵 守的原则。武士道究竟是什么?一 言以蔽之,武士道的诀窍就是看透 了死亡,“不怕死”而为主君毫无 保留的舍命献身。这种思想也是对 传统儒家“士道”的一种反动。儒 家的“ 士道”讲究君臣之义,有 “君臣义合”、“父子天合”的人 伦观念,但是日本“武士道”是以 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 本, 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 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
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 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 发生重大影响。
日本国民性
亲近自然,崇尚和谐 具有极强的危机感 勤劳 注重现实利益 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严格的等级制度
“耻感”文化
菊花与刀是日本最具有象征意义的两种事 物。 菊花是日本皇室族徽,代表的是美。刀是 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的是勇气、忠义 和名誉。
二者组成了这个国家不可思议的双面国画, 象征着日本人的矛盾性格:既尚武又爱美, 既蛮横又文雅,既好斗又和善。有西方学 者将日本称为“精神分裂的民族”,的确 有他的道理。
菊花与刀——日本皇室
日本皇室的家徽是16花瓣的菊花
8世纪末,日本将都城移至平安京(现在的京都)。 开始了在日本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平安时代。在 平安朝初年,皇室乃至公卿贵族和文人墨客都大力 推崇菊花之美。中国每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在日本 又称菊节。在这一天,皇太子率诸公卿臣僚到紫宸 殿拜谒天皇,君臣共赏金菊、共饮菊酒。10月,天 皇再设残菊宴,邀群臣为菊花践行。日本皇族族徽 上的菊花便是此时镌刻上去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尼采
在武士道的魔鬼训 练中主要的学科有 剑术、射击、柔道、 骑术、枪术、战略 战术、书道、道德、 文化等,这些都进 而演化为日本的传 统文化。
严格的来讲,在道德约 束方面,孔孟之道才是精 神最丰富的源泉。孔孟所 主张的五伦,即君臣、父子、 夫妇、兄弟、朋友的关系。 成为武士最常规也是最重要 的约束力量,成为武士的经典 之一。这种思想深深地埋在有 一定知识的武士的心灵深处。 佛教不能给武士道的部分 则有神道补充。
“如果把亚洲人的 性格状况比喻成平原, 日本就是一座突起的 山丘”。
菊与刀——日本的国民性(上)

日本文化有双重性, 就像菊花与刀。菊花是 日本皇家家徽,刀是武 家文化的象征。日本人 爱美而又黩武,尚礼而 又好斗,喜新而又顽固, 服从而又不驯,忠贞而 易于叛变,勇敢而又懦 弱,保守而又求新。 —— 本书作者 鲁思· 本尼迪克 特
首先,什么是国民性?
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 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 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 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 自我意识 价值观念 社会交往准则 最普遍的个性素质 心理特征
但是,武士道并非要人一味死战,不管胜算多寡,将自己陷入 困境。所以武士必须智勇全。
【优秀的一面】
中 世 纪 骑 士 日 本 武 士
武士道残忍的一面
武士道的本义,如日本战前的《教育敕语》,以“义勇奉 公”为最高原则。在武士道的世界,“切腹是武士道最忠 义的表现”。武士应尽的忠义,是以殉死为最高。 战国时代的无情,都有血淋淋的杀戮史为佐证。有杀主君 的,有杀父亲的,有杀兄长的,;有还有杀亲生孩子的。 日本武士的残酷不人道,比比皆是,从此也可以看出武士 道精神的另一真实面目。
日本皇室全家福
菊花与刀——武士道
日本武士道的象征是刀。 真正建立起武士道理论体系的是300 年前的日本古学派的先驱者山鹿素行。 他从儒学中找到“理论根据”,提倡 守“忠节”、“武勇”、“义理”, 表现出“尽忠死难”的所谓“武士精 神”。他把“得主尽忠”作为武士应 尽本分,宣扬“报恩、克己、面对死 亡不动摇的勇气”。 “所谓武士道, 就是看透死亡。于生死两难之际,要 当机立断,首先选择死。没有什么大 道理可言,此乃一念觉悟而勇往直 前。”死亡观是该书的核心,也是武 士道的精髓所在。 刀,武士道——血腥的一面
【残忍的一面】
山本常朝的异母兄山 本吉左卫门,依父亲山本 神右卫门的指示,5岁时 就得斩杀狗,15岁时斩杀 死罪者。武士大众,14、 15岁开始实习斩首 。如此 武士从小带刀成长,养成 斩杀人不在乎的精神。
【日本武士道解析】
武士道虽然来源于古 代中国,但不是一种清洁 的精神,它是一个在偏狭的 岛屿中产生的一种复杂、混 乱和极端的生存意识,以及 情感倾向。在狭隘的生存空 间中,它有能力保留品格或 附庸风雅,但当它发展开来后, 它表现出来的是其极其残忍的 一面,从而导致世界性灾难, 二战就是极端的典型。
相关主题